精選
Excerpt:瑞秋‧科貝特的《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2022/10/21 04:46
瀏覽817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Excerpt:瑞秋‧科貝特的《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一九二六年十月某日,里爾克在花園採花、打算做成花束,被玫瑰刺傷手指。傷口一天天惡化,敗血性感染蔓延到手臂,然後是另一條手臂,直至侵犯全身。他的皮膚冒出黑色的膿血皰,口腔到食道一路潰瘍,使他焦渴如焚。到了十二月,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
一九○六年,里爾克於父親死後不久寫出〈詩人之死〉(The Death of the Poet),詩中形容死者的面容:「溫柔而坦白,無所抗拒,/猶如一枚在空氣中腐爛的果肉。」(tender and open, has no more resistance, / than a fruit’s flesh spoiling in the air) 而今他將見證的是自己的死亡。
里爾克曾目睹羅丹對死亡的恐懼,如何使他在生命的盡頭變得卑瑣渺小,因此他現在相信,面對自己的疾病所帶來的屈辱,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擁抱它。在床邊的筆記本裡,里爾克把它當成幽靈召喚,在最後一首詩的開頭寫道:「來吧,你這最終之事,為我所承認……」他在那一頁最後特別提醒自己,一定要區分死亡之最終「捨離」與童年的種種病苦:「莫將那些早年的奇蹟混入此中。」
直到臨終,里爾克都拒絕服用止痛劑。他拒絕人們在那裡集體死去的醫院;拒絕陪伴,連妻女也不許。他拒絕知道疾病的名稱。他已決定死因是毒玫瑰——而他的死亡將屬於自己。當它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來臨,亦即他五十一歲生日後三星期,他雙目圓睜地迎接它。
里爾克的墓碑上刻著他最後的話:「玫瑰,噢,純粹的矛盾,於眾多眼臉下欲為無人之眠。」(Rose, O pure contradiction, desire to be no one’s sleep beneath so many lids) 來春大地解凍,玫瑰甦醒,不畏壓在土壤上的墓石。它們圍著碑石叢生,幼嫩的花瓣環繞沉睡而一無所知的花心輕啟,如嘴唇與眼瞼,靜待收受。
——〈藝術與共感〉,《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入手《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已經有些許日子,最近才慢慢把這本書看完。
基本上,作者雖然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羅丹和里爾克的生平事蹟,但看得出來其中比較多的還是從里爾克相關的視角。
而不算厚重的一本書已經把這兩位巨人的生命起伏和聚散交代清楚。
其中有一段談到里爾克的詩作〈古老的阿波羅殘軀〉(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可以說是這兩人心靈交會的最高點吧!以下摘要分享相關的精彩詩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5097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The Story of Rainer Maria Rilke and Auguste Rodin
作者:瑞秋‧科貝特
原文作者:Rachel Corbett
譯者:楊雅婷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2/05/18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瑞秋.科貝特 (Rachel Corbett) 第一次接觸里爾克的文字時,也是個一心想遠離單調的家鄉景色,卻不知自己該往何去的年輕人。閱讀《給青年詩人的信》時,里爾克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知心人,訴說著她內心的話語。事實上,她不是第一個對里爾克有此感受的讀者。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里爾克並非以堅定、樂觀的文學家之手寫下這些信件,而是望著羅丹的巨大身影與熱力,走在一條孤獨與恐懼之路上。在作者筆下,這一老一少彷彿兩棵樹,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卻有著類似的彎折:他們對認同的爭取、與女性的關係、對創作的反思、對時代精神的感應。對此,作者也將世紀之交風起雲湧的思潮與人物精巧的編織於兩人的生命交集間,尤其對羅丹與里爾克身邊的重要女性,包括蘿絲.波雷、卡蜜兒.克勞岱、莎樂美、克拉拉.維絲陀芙、寶拉.貝克等人皆有深入描繪,令人得以一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陸女性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追求,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處境。
作者簡介
瑞秋.科貝特 (Rachel Corbett)
1984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藝術類報導,包括《紐約客》、《紐約時報》、《藝術新聞》、《紐約雜誌》等,並曾擔任《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執行編輯,2017年起擔任知名藝術網站「artnet」副總編輯。2016年她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一書獲得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科貝特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Excerpt】
〈大師與門徒〉
……
多年來,里爾克一直將羅丹比作各種神祇,曾稱之以「至尊的東方神」,如藝術家的默東小丘上冥想的佛像。里爾克曾說「它是世界的中心」,如此孤獨而自足。
羅丹也曾讓里爾克想到〈創世紀〉的神。當他雕塑一隻手,「它在空間孑然獨立,就只是一隻手。上帝在六天内只造一隻手,以水澆灌其四周,拱起一片天空。當一切都完成,與它和平共處,它既是手也是個奇蹟」。
最近里爾克稱他為「古代之神」,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這並非讚美之意。曾經,羅丹看起來就像偉大古老的藝術傳統的傳人;如今這些傳統卻囚禁了他。他是過氣的神,沒落在即,就像每個「太過偉大、出類拔萃、超凡入聖者」(里爾克語) 注定的結局。
那天在畢宏府邸與羅丹重聚後,里爾克寫信給維絲陀芙,在附記裡幻想自己通往「神性」的道路將如何實現。他不能再如樹木仰望太陽一般,無所事事、只顧著崇拜羅丹。該是自己努力走向天堂的時候了。他告訴維絲陀芙,他就像採集蕈菇和藥草的人,現在要把它們調成致命的藥劑,「帶到上帝面前,讓祂解他的渴,並感覺其光輝流過他的血管」。
這封信帶著尼采的口吻,或許並非偶然。里爾克擁有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面做了滿滿的標記。書中,對於那些可能淪為其師尊之模仿者的門徒,尼采提出他著名的告誠:「一個人若始終保持只是個弟子,那是對老師最糟的報答。為何不肯摘下我的花冠呢?……現在我命令你否棄我,並發掘自己。唯有當你們全都否決我,我才會回到你們之中。」
里爾克的信宣示了要完成其文學轉化的意圖:從開始寫《新詩集》的門徒,變成撰述《馬爾泰手記》的「浪子」。他現在已準備好將自己重塑成「父親」。那年春,在他拒見羅丹的數月間,里爾克寫出將啟動這場轉變的文字。
某天,不確知何時何地,里爾克遇見一尊無首斷肢、僅餘赤裸軀幹的阿波羅雕像。它可能為羅丹或米開朗基羅所塑,也可能是偶像級的《英雄軀幹》。另有人相信那是來自米利都 (Miletus) 古城一名希臘青年的雄健胸部,於羅浮宮展出時里爾克正好在巴黎。
無論源自何處,雕像給予里爾克靈感,讓他在那年春天選擇掌管音樂和詩歌——藝術本身之起源——的希臘天神阿波羅,作為一首詩的主角。從這個創造發明的象徵,里爾克寫出了關於再創造發明的著名故事:〈古老的阿波羅殘軀〉(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
里爾克明白神的決定性成就,在於創造出人的形體。一年前,他曾於〈艾瑟蒂絲〉(Alcestis) 一詩試驗描賦人形,結果斷言自己與模特兒的關係「肯定仍是虛假的」,因而暫且繼續專注於「花朵、動物和風景」。但一年後,〈古老的阿波羅殘軀〉之於里爾克將如《青銅時代》之於羅丹,那是他第一件真人尺寸的人像作品。
對於試圖立基於形體世界的形而上詩人來說,神的身體封葬在石塊裡,會是個合適的隱喻。他為何選擇一個殘破的無頭之神?其理由或許與羅丹相近——雕塑家也時常砍掉塑像的頭,連同人體最富表情的五官。沒臉孔的人物不能再暗示或表明某種意圖。但在里爾克眼中,那些被截肢的身體卻無損其全整,他在分析雕塑家的專論裡寫道:「羅丹所有的斷臂雕像都傳達著完整性:任何必要的部位都不缺。」
無頭的軀幹有如一方白板。對於不信者來說,它只是一塊沉睡的石頭;但對信仰這種神的人來說,它就成了一面投映其內在生命的鏡子。里爾克便是這樣從一尊無名殘像的各種缺無,雕琢出〈古老的阿波羅殘軀〉:一首以格律最嚴謹的詩體寫成、幾近完美的十四行詩。
我們無從見識他傳說中的頭顱
與漸熟果實般的眼眸,
然其殘軀
仍由內而外盈溢輝燦
宛若一盞燈,內含他的凝視,如今低斂
猶全力閃耀。
若非如此
彎弧的胸膛不致令你目眩,也不會有
一抹微笑穿過静謐的腰胯與大腿
到生殖之火搖曳的黑暗中心。
若非如此,這石塊將看似毀損
在雙肩之透明落瀑下
而不會如獸皮光澤熠熠:
不會從它所有的邊界
迸發如星子:因為這裡沒有一處
看不見你。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
( Stephen Mitchell 英譯)
We cannot know his legendary head
with eyes like ripening fruit. And yet his torso
is still suffused with brilliance from inside,
like a lamp, in which his gaze, now turned to low,
gleams in all its power. Otherwise
the curved breast could not dazzle you so, nor could
a smile run through the placid hips and thighs
to that dark center where procreation flared.
Otherwise this stone would seem defaced
beneath the translucent cascade of the shoulders
and would not glisten like a wild beasts fur:
would not, from all the borders of itself,
burst like a star: for here there is no place
that does not see you.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我們幾乎可聽見羅丹的聲音透過石塊傳出,像多年前里爾克提出大哉問「我該如何生活?」而渴望獲得的神諭。當時羅丹回答:工作,不斷地工作。在詩的起始,里爾克似乎服從這道指令。他引領我們踏上感知的旅程,走到軀幹各部位:眼睛、胸膛、腰胯,以及生殖曾發生之處。
然後,當阿波羅開始回望,此邂逅即超越了詩人單方面的觀察。雕像不需眼睛便能凝視,不用嘴巴就會說話,沒有生殖器也可繁衍後代——它蘊含自己的誕生,如同馬爾泰自備其死亡。隨著阿波羅與里爾克互相尋求,打破區隔彼此的界限,里爾克漸漸將此體驗化作一首詩,轉達給世界。
但接著他似乎突兀地斷定只有詩還不夠。這首商籟本可結束在令人驚愕的末句之前,至此里爾克仍是個盡職的管道、神的秘書。但詩人已不再滿足於「看見」。他想要一雙新的眼睛。他希望自己不僅與神同在,還要成為創造者。當阿波羅對他說話,里爾克實現了對象與觀者、作者與讀者的共感結合。這個新存在如今能夠溝通;它是完整的。里爾克肯認了藝術,賦予其神衹生命,而它改變了他。
一九二六年十月某日,里爾克在花園採花、打算做成花束,被玫瑰刺傷手指。傷口一天天惡化,敗血性感染蔓延到手臂,然後是另一條手臂,直至侵犯全身。他的皮膚冒出黑色的膿血皰,口腔到食道一路潰瘍,使他焦渴如焚。到了十二月,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
一九○六年,里爾克於父親死後不久寫出〈詩人之死〉(The Death of the Poet),詩中形容死者的面容:「溫柔而坦白,無所抗拒,/猶如一枚在空氣中腐爛的果肉。」(tender and open, has no more resistance, / than a fruit’s flesh spoiling in the air) 而今他將見證的是自己的死亡。
里爾克曾目睹羅丹對死亡的恐懼,如何使他在生命的盡頭變得卑瑣渺小,因此他現在相信,面對自己的疾病所帶來的屈辱,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擁抱它。在床邊的筆記本裡,里爾克把它當成幽靈召喚,在最後一首詩的開頭寫道:「來吧,你這最終之事,為我所承認……」他在那一頁最後特別提醒自己,一定要區分死亡之最終「捨離」與童年的種種病苦:「莫將那些早年的奇蹟混入此中。」
直到臨終,里爾克都拒絕服用止痛劑。他拒絕人們在那裡集體死去的醫院;拒絕陪伴,連妻女也不許。他拒絕知道疾病的名稱。他已決定死因是毒玫瑰——而他的死亡將屬於自己。當它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來臨,亦即他五十一歲生日後三星期,他雙目圓睜地迎接它。
里爾克的墓碑上刻著他最後的話:「玫瑰,噢,純粹的矛盾,於眾多眼臉下欲為無人之眠。」(Rose, O pure contradiction, desire to be no one’s sleep beneath so many lids) 來春大地解凍,玫瑰甦醒,不畏壓在土壤上的墓石。它們圍著碑石叢生,幼嫩的花瓣環繞沉睡而一無所知的花心輕啟,如嘴唇與眼瞼,靜待收受。
——〈藝術與共感〉,《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入手《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已經有些許日子,最近才慢慢把這本書看完。
基本上,作者雖然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羅丹和里爾克的生平事蹟,但看得出來其中比較多的還是從里爾克相關的視角。
而不算厚重的一本書已經把這兩位巨人的生命起伏和聚散交代清楚。
其中有一段談到里爾克的詩作〈古老的阿波羅殘軀〉(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可以說是這兩人心靈交會的最高點吧!以下摘要分享相關的精彩詩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5097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羅丹與里爾克的友情與生命藝術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The Story of Rainer Maria Rilke and Auguste Rodin
作者:瑞秋‧科貝特
原文作者:Rachel Corbett
譯者:楊雅婷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2/05/18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瑞秋.科貝特 (Rachel Corbett) 第一次接觸里爾克的文字時,也是個一心想遠離單調的家鄉景色,卻不知自己該往何去的年輕人。閱讀《給青年詩人的信》時,里爾克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知心人,訴說著她內心的話語。事實上,她不是第一個對里爾克有此感受的讀者。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里爾克並非以堅定、樂觀的文學家之手寫下這些信件,而是望著羅丹的巨大身影與熱力,走在一條孤獨與恐懼之路上。在作者筆下,這一老一少彷彿兩棵樹,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卻有著類似的彎折:他們對認同的爭取、與女性的關係、對創作的反思、對時代精神的感應。對此,作者也將世紀之交風起雲湧的思潮與人物精巧的編織於兩人的生命交集間,尤其對羅丹與里爾克身邊的重要女性,包括蘿絲.波雷、卡蜜兒.克勞岱、莎樂美、克拉拉.維絲陀芙、寶拉.貝克等人皆有深入描繪,令人得以一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陸女性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追求,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處境。
作者簡介
瑞秋.科貝特 (Rachel Corbett)
1984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藝術類報導,包括《紐約客》、《紐約時報》、《藝術新聞》、《紐約雜誌》等,並曾擔任《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執行編輯,2017年起擔任知名藝術網站「artnet」副總編輯。2016年她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一書獲得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科貝特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Excerpt】
〈大師與門徒〉
……
多年來,里爾克一直將羅丹比作各種神祇,曾稱之以「至尊的東方神」,如藝術家的默東小丘上冥想的佛像。里爾克曾說「它是世界的中心」,如此孤獨而自足。
羅丹也曾讓里爾克想到〈創世紀〉的神。當他雕塑一隻手,「它在空間孑然獨立,就只是一隻手。上帝在六天内只造一隻手,以水澆灌其四周,拱起一片天空。當一切都完成,與它和平共處,它既是手也是個奇蹟」。
最近里爾克稱他為「古代之神」,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這並非讚美之意。曾經,羅丹看起來就像偉大古老的藝術傳統的傳人;如今這些傳統卻囚禁了他。他是過氣的神,沒落在即,就像每個「太過偉大、出類拔萃、超凡入聖者」(里爾克語) 注定的結局。
那天在畢宏府邸與羅丹重聚後,里爾克寫信給維絲陀芙,在附記裡幻想自己通往「神性」的道路將如何實現。他不能再如樹木仰望太陽一般,無所事事、只顧著崇拜羅丹。該是自己努力走向天堂的時候了。他告訴維絲陀芙,他就像採集蕈菇和藥草的人,現在要把它們調成致命的藥劑,「帶到上帝面前,讓祂解他的渴,並感覺其光輝流過他的血管」。
這封信帶著尼采的口吻,或許並非偶然。里爾克擁有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面做了滿滿的標記。書中,對於那些可能淪為其師尊之模仿者的門徒,尼采提出他著名的告誠:「一個人若始終保持只是個弟子,那是對老師最糟的報答。為何不肯摘下我的花冠呢?……現在我命令你否棄我,並發掘自己。唯有當你們全都否決我,我才會回到你們之中。」
里爾克的信宣示了要完成其文學轉化的意圖:從開始寫《新詩集》的門徒,變成撰述《馬爾泰手記》的「浪子」。他現在已準備好將自己重塑成「父親」。那年春,在他拒見羅丹的數月間,里爾克寫出將啟動這場轉變的文字。
某天,不確知何時何地,里爾克遇見一尊無首斷肢、僅餘赤裸軀幹的阿波羅雕像。它可能為羅丹或米開朗基羅所塑,也可能是偶像級的《英雄軀幹》。另有人相信那是來自米利都 (Miletus) 古城一名希臘青年的雄健胸部,於羅浮宮展出時里爾克正好在巴黎。
無論源自何處,雕像給予里爾克靈感,讓他在那年春天選擇掌管音樂和詩歌——藝術本身之起源——的希臘天神阿波羅,作為一首詩的主角。從這個創造發明的象徵,里爾克寫出了關於再創造發明的著名故事:〈古老的阿波羅殘軀〉(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
里爾克明白神的決定性成就,在於創造出人的形體。一年前,他曾於〈艾瑟蒂絲〉(Alcestis) 一詩試驗描賦人形,結果斷言自己與模特兒的關係「肯定仍是虛假的」,因而暫且繼續專注於「花朵、動物和風景」。但一年後,〈古老的阿波羅殘軀〉之於里爾克將如《青銅時代》之於羅丹,那是他第一件真人尺寸的人像作品。
對於試圖立基於形體世界的形而上詩人來說,神的身體封葬在石塊裡,會是個合適的隱喻。他為何選擇一個殘破的無頭之神?其理由或許與羅丹相近——雕塑家也時常砍掉塑像的頭,連同人體最富表情的五官。沒臉孔的人物不能再暗示或表明某種意圖。但在里爾克眼中,那些被截肢的身體卻無損其全整,他在分析雕塑家的專論裡寫道:「羅丹所有的斷臂雕像都傳達著完整性:任何必要的部位都不缺。」
無頭的軀幹有如一方白板。對於不信者來說,它只是一塊沉睡的石頭;但對信仰這種神的人來說,它就成了一面投映其內在生命的鏡子。里爾克便是這樣從一尊無名殘像的各種缺無,雕琢出〈古老的阿波羅殘軀〉:一首以格律最嚴謹的詩體寫成、幾近完美的十四行詩。
我們無從見識他傳說中的頭顱
與漸熟果實般的眼眸,
然其殘軀
仍由內而外盈溢輝燦
宛若一盞燈,內含他的凝視,如今低斂
猶全力閃耀。
若非如此
彎弧的胸膛不致令你目眩,也不會有
一抹微笑穿過静謐的腰胯與大腿
到生殖之火搖曳的黑暗中心。
若非如此,這石塊將看似毀損
在雙肩之透明落瀑下
而不會如獸皮光澤熠熠:
不會從它所有的邊界
迸發如星子:因為這裡沒有一處
看不見你。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The Archaic Torso of Apollo
( Stephen Mitchell 英譯)
We cannot know his legendary head
with eyes like ripening fruit. And yet his torso
is still suffused with brilliance from inside,
like a lamp, in which his gaze, now turned to low,
gleams in all its power. Otherwise
the curved breast could not dazzle you so, nor could
a smile run through the placid hips and thighs
to that dark center where procreation flared.
Otherwise this stone would seem defaced
beneath the translucent cascade of the shoulders
and would not glisten like a wild beasts fur:
would not, from all the borders of itself,
burst like a star: for here there is no place
that does not see you.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
我們幾乎可聽見羅丹的聲音透過石塊傳出,像多年前里爾克提出大哉問「我該如何生活?」而渴望獲得的神諭。當時羅丹回答:工作,不斷地工作。在詩的起始,里爾克似乎服從這道指令。他引領我們踏上感知的旅程,走到軀幹各部位:眼睛、胸膛、腰胯,以及生殖曾發生之處。
然後,當阿波羅開始回望,此邂逅即超越了詩人單方面的觀察。雕像不需眼睛便能凝視,不用嘴巴就會說話,沒有生殖器也可繁衍後代——它蘊含自己的誕生,如同馬爾泰自備其死亡。隨著阿波羅與里爾克互相尋求,打破區隔彼此的界限,里爾克漸漸將此體驗化作一首詩,轉達給世界。
但接著他似乎突兀地斷定只有詩還不夠。這首商籟本可結束在令人驚愕的末句之前,至此里爾克仍是個盡職的管道、神的秘書。但詩人已不再滿足於「看見」。他想要一雙新的眼睛。他希望自己不僅與神同在,還要成為創造者。當阿波羅對他說話,里爾克實現了對象與觀者、作者與讀者的共感結合。這個新存在如今能夠溝通;它是完整的。里爾克肯認了藝術,賦予其神衹生命,而它改變了他。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