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保羅‧約翰遜的《所謂的知識分子:那些爆紅的時代人物,與他們內心的惡魔》
2021/09/11 05:08
瀏覽648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Excerpt:保羅‧約翰遜的《所謂的知識分子:那些爆紅的時代人物,與他們內心的惡魔》
……知識分子是社會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個人,不能只化約為面孔模糊的專業人士,只從事自己那一行的能幹人員。我認為,對我來說中心的事實是,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來代表、具現、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
——薩依德 (Said, Edward W.),《知識分子論》
從圖書館借閱了新書《所謂的知識分子》,意外地發現這本書,其實在2002年已有中譯本。
然而讀完之後,更意外地發現列名在這本書裡頭的「知識分子」,無一不是欺世盜名、素行不良之徒。
就以保羅‧約翰遜所提到第一位知識分子盧梭為例,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什麼,或不需要相信什麼?
關於「知識分子」,最終,我們應當也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261
所謂的知識分子:那些爆紅的時代人物,與他們內心的惡魔
Intellectuals
作者:保羅‧約翰遜
原文作者:Paul Johnson
譯者:周詩婷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5
語言:繁體中文
你一定聽過書中的人物,他們推動人類進步、急於改變世界,包括盧梭、雪萊、馬克思、易卜生、托爾斯泰、海明威、布萊希特、羅素、沙特等。這些知識分子至今仍深具影響力,言論思想既嚇人又迷人。他們的生活特立獨行,個個精通虛張聲勢、情緒勒索、欠債不還。他們眼光遠大,甚至遠到看不見自己的缺點。
《所謂的知識分子》是一部非典型的人文巨著,作者將在本書中抽絲剝繭,將這些偉大心靈的另一面攤在聚光燈下,而你將看見思想的誕生,也將知道他們的崇高理想是否為空談,以及最重要的──他們是否配得上「知識分子」的光環。
本書挑選出當代最有代表性的十多位知識分子,細細檢視他們的私人生活。你將發現,他們的眼光常常失準,也常常自相矛盾。他們表裡不一、極度虛榮、欺騙成性、性關係複雜,多數拋家棄子,極端的行為甚至害慘了整個社會。
這是一本知識分子的「除魅之書」,現代人將從中得到借鑑──要當心知識分子的言行、所屬團體,也要懂得質疑他們,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一件最重要的事:「人」遠遠比他們崇高的理念來得重要。
作者簡介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最高榮譽歷史學家
英國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家之一,曾獲頒美國象徵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寫過多本暢銷的通俗歷史書,完整涵蓋人類所有活動。
著作超過四十本,包括《文藝復興》、《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邱吉爾──樂在危險的人生》、《新藝術的故事》、《創作大師的不傳之秘》等,同時也是《旁觀者》與《富比士》的專欄作家。
【Excerpt】
〈盧梭:沒有朋友的「人類之友」〉
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在過去兩百年來穩定增長。更確切地說,從歷史的長期觀點來看,世俗的(相對於宗教的)知識分子成為形塑現代社會的關鍵要素,這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新的現象。雖然知識分子宣稱,他們打從一開始對社會就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在更早之前化身為神職人員、經文抄寫員與占卜師),不過,無論是原初化的、還是之後高度發展的宗教文化,作為神職人員的守護者,其道德與意識型態上的創新,都受限於外部權威的教條和內在所繼承的傳統。在過去,他們不是,也不可能成為自由的靈魂、心靈的冒險者。
……
這些新興世俗知識分子最具指標性的特色,就是他們喜愛對所屬宗教及其重要人物詳加批判。這些偉大的信仰體系,對人類的貢獻或傷害有多深?那些教宗與牧師,對其宗教的戒律、貞節與真誠,還有仁慈與捐贈,實踐到什麼程度?他們對教會與神職人員的觀點非常嚴厲,而今,宗教的影響力已經持續衰退了兩百年,世俗知識分子在形塑我們的意見與制度上所扮演的角色,則是持續擴大,似乎是時候該檢驗他們在公、私領域上的經歷了。我尤其想聚焦在「告訴人類該如何處世的知識分子們」的道德與判斷力。他們自己的人生過得怎麼樣?他們對親友與夥伴誠實正直到什麼程度?他們處理情欲與財務是否公允?他們說的、寫的都是真實的嗎?以及,他們的思想體系在經歷時間與實踐的考驗後,是否還站得住腳?這項調查從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開始,他在這些現代知識分子當中居首位,是他們的原型,在許多方面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位。雖然比他更年長的知識分子如伏爾泰,早已開始進行推翻聖壇與尊崇理性的工作,但盧梭是結合現代普羅米修斯所有顯著特質的第一人:他主張自己有權利全然反對既存秩序,相信自己有能力根據他設計的原理,將既存秩序改頭換面,同時,也相信這一切能透過政治手段達成。以及最特別的,他承認本能、直覺與衝動,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甚鉅。他相信自己對人類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愛,並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天賦與洞察力,使他的言詞得以精彩巧妙。在他的生前身後,以他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他的人,數量出奇地多。他的影響力無論從時間遠近來看,都很巨大。在他死後的那個世代,他的地位達到神話等級。他死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十年前,然而,當時許多人認為,促成法國大革命及歐洲舊制度垮台的人就是他,路易十六與拿破崙也這麼認為。
……
盧梭在生前就已享有成功。從不帶成見的現代角度來看,盧梭似乎沒有什麼抱怨的理由,但他可是文學史上最愛抱怨的人之一,他堅持自己的一生充滿不幸與迫害。他抱怨得如此頻繁、痛苦與反覆,以致於有人覺得有義務要相信他。有一點他非常堅持:他長期苦於不健康。他是「受病痛所苦的可憐蟲……我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在痛苦與死亡之間掙扎」。他「受失眠之苦長達三十年」,他還補充道:「大自然塑造我來受苦,給了我證明能對抗病痛的體質,讓我再難受也不會氣力衰竭,或許我的身體覺得自己的氣力,一直都這麼強吧。」
……
在盧梭的自憐背後,是令人難以忍受的自大,他認為自己所受的苦、自己的本質,都不同於凡夫俗子。他曾經寫過;「你的不幸怎麼可能跟我一樣?我的處境舉世罕見,從古至今沒聽說過」、「平心而論,能愛我如我愛自己的那個人,還沒出生」、「沒人比我更有愛的天分」、「我生來就是實際存在過最好的朋友」、「如果我認識比我更好的人,我會疑懼不安地離開人世」、「你找給我看看,有誰比我更好、更忠誠、心更軟、更多愁善感」、「後代子孫會尊敬我……因為我值得」、「我對自己深感欣喜」、「我的慰藉存在於我的自尊」、「如果歐洲找得到一個開明政府,他們會設立我的雕像」。難怪伯克會說:「自負只是他的瘋狂行徑中,程度最輕微的小缺點。」
盧梭的自負,有部分是出於他認為自己的基本情緒運作不太正常。「我感覺自己優秀到不會有恨」、「我太愛自己了,以至我無法恨任何人」、「我從來不知道憤恨是什麼感覺,嫉妒、惡意、報復未嘗進駐我心……偶爾生氣,但我從來不狡猾或積怨」。實際上,他常常積怨,而且狡猾地追逐這些憤恨,很多人也注意到這一點。盧梭是第一位公開表明自己是所有人類之友的知識分子,而且他多次這樣表明。
……
無論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都是一流的自媒體:他的怪異行徑,他在上流社會的蠻橫行為,他的個人極端主義,甚至是他的酸言酸語,都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而且他的訴求無疑吸引了貴族贊助者,也吸引了讀者與異教徒。這是個很重要的事實,我們應該看見這種個人的公共關係手段,尤其是透過怪異的穿著與外表,已經成為眾多知識分子成功的一大重要元素。盧梭以這種方式引領風騷,在許多其他例子上也都是這樣。誰能說他錯了呢?多數人都會抗拒一些概念,尤其是新概念。但多數人都為性格著迷,有個性的放肆言行是方法之一,讓毒藥成為蜜糖,讓公眾因此而被誘導去閱讀、面對某些概念的作品。
……
盧梭在世時的聲譽,以及他死後的影響力,帶起了有關人性易受欺騙的惱人疑問,更確切地說,人在看到自己不想承認的證據時會有排斥傾向。盧梭的著作之所以受到認可,絕大部分是靠他大力宣稱自己不但正直善良,還是當代最正直善良的人。不過,當他的軟弱與罪行開始為人所知,還成為國際上的話題時,為什麼這種荒謬而無恥的宣示沒有被數落,甚至擊垮?攻擊他的人,沒有陌生人或政治對手,反而全都是過去特地向他伸出援手的友人和夥伴。
……
這類的指控,以及大量出現的佐證,並未改變太多世人對盧梭及其作品的尊敬,反倒支持他在智識與情感上的魅力。終其一生,無論他跟多少朋友撕破臉,對他來說,交新朋友、獲得新的仰慕、信徒,讓達官顯貴給他華宅、晚宴與他所渴求的恭維,都不會是難事。他死後葬在埃爾芒翁維爾 (Ermenonville) 湖上的白楊島 (Lîle des Peupliers),這裡很快就變成全歐洲的男男女女世俗的朝聖地。那裡有如中世紀聖徒的聖陵。
……
這一切都令人非常困惑,象徵著知識分子比任何人都不講道理、沒有邏輯,而且迷信。事實似乎是:盧梭是一個寫作天才,但他的觀念與生活,兩者都不幸地失衡了。為他人生寫下最佳總結的,是他口中「畢生唯一的愛」,即蘇菲‧烏德托公爵夫人。她活到一八一三年,在非常年邁的時候發表了以下結論:「他的醜陋足以嚇壞我。而愛情並未讓他增添風采。但他是個可憐的傢伙,我用仁慈與溫柔待他。他是個有趣的瘋子。」
……知識分子是社會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個人,不能只化約為面孔模糊的專業人士,只從事自己那一行的能幹人員。我認為,對我來說中心的事實是,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來代表、具現、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
——薩依德 (Said, Edward W.),《知識分子論》
從圖書館借閱了新書《所謂的知識分子》,意外地發現這本書,其實在2002年已有中譯本。
然而讀完之後,更意外地發現列名在這本書裡頭的「知識分子」,無一不是欺世盜名、素行不良之徒。
就以保羅‧約翰遜所提到第一位知識分子盧梭為例,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什麼,或不需要相信什麼?
關於「知識分子」,最終,我們應當也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261
所謂的知識分子:那些爆紅的時代人物,與他們內心的惡魔
Intellectuals
作者:保羅‧約翰遜
原文作者:Paul Johnson
譯者:周詩婷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5
語言:繁體中文
你一定聽過書中的人物,他們推動人類進步、急於改變世界,包括盧梭、雪萊、馬克思、易卜生、托爾斯泰、海明威、布萊希特、羅素、沙特等。這些知識分子至今仍深具影響力,言論思想既嚇人又迷人。他們的生活特立獨行,個個精通虛張聲勢、情緒勒索、欠債不還。他們眼光遠大,甚至遠到看不見自己的缺點。
《所謂的知識分子》是一部非典型的人文巨著,作者將在本書中抽絲剝繭,將這些偉大心靈的另一面攤在聚光燈下,而你將看見思想的誕生,也將知道他們的崇高理想是否為空談,以及最重要的──他們是否配得上「知識分子」的光環。
本書挑選出當代最有代表性的十多位知識分子,細細檢視他們的私人生活。你將發現,他們的眼光常常失準,也常常自相矛盾。他們表裡不一、極度虛榮、欺騙成性、性關係複雜,多數拋家棄子,極端的行為甚至害慘了整個社會。
這是一本知識分子的「除魅之書」,現代人將從中得到借鑑──要當心知識分子的言行、所屬團體,也要懂得質疑他們,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一件最重要的事:「人」遠遠比他們崇高的理念來得重要。
作者簡介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最高榮譽歷史學家
英國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家之一,曾獲頒美國象徵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寫過多本暢銷的通俗歷史書,完整涵蓋人類所有活動。
著作超過四十本,包括《文藝復興》、《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邱吉爾──樂在危險的人生》、《新藝術的故事》、《創作大師的不傳之秘》等,同時也是《旁觀者》與《富比士》的專欄作家。
【Excerpt】
〈盧梭:沒有朋友的「人類之友」〉
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在過去兩百年來穩定增長。更確切地說,從歷史的長期觀點來看,世俗的(相對於宗教的)知識分子成為形塑現代社會的關鍵要素,這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新的現象。雖然知識分子宣稱,他們打從一開始對社會就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在更早之前化身為神職人員、經文抄寫員與占卜師),不過,無論是原初化的、還是之後高度發展的宗教文化,作為神職人員的守護者,其道德與意識型態上的創新,都受限於外部權威的教條和內在所繼承的傳統。在過去,他們不是,也不可能成為自由的靈魂、心靈的冒險者。
……
這些新興世俗知識分子最具指標性的特色,就是他們喜愛對所屬宗教及其重要人物詳加批判。這些偉大的信仰體系,對人類的貢獻或傷害有多深?那些教宗與牧師,對其宗教的戒律、貞節與真誠,還有仁慈與捐贈,實踐到什麼程度?他們對教會與神職人員的觀點非常嚴厲,而今,宗教的影響力已經持續衰退了兩百年,世俗知識分子在形塑我們的意見與制度上所扮演的角色,則是持續擴大,似乎是時候該檢驗他們在公、私領域上的經歷了。我尤其想聚焦在「告訴人類該如何處世的知識分子們」的道德與判斷力。他們自己的人生過得怎麼樣?他們對親友與夥伴誠實正直到什麼程度?他們處理情欲與財務是否公允?他們說的、寫的都是真實的嗎?以及,他們的思想體系在經歷時間與實踐的考驗後,是否還站得住腳?這項調查從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開始,他在這些現代知識分子當中居首位,是他們的原型,在許多方面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位。雖然比他更年長的知識分子如伏爾泰,早已開始進行推翻聖壇與尊崇理性的工作,但盧梭是結合現代普羅米修斯所有顯著特質的第一人:他主張自己有權利全然反對既存秩序,相信自己有能力根據他設計的原理,將既存秩序改頭換面,同時,也相信這一切能透過政治手段達成。以及最特別的,他承認本能、直覺與衝動,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甚鉅。他相信自己對人類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愛,並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天賦與洞察力,使他的言詞得以精彩巧妙。在他的生前身後,以他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他的人,數量出奇地多。他的影響力無論從時間遠近來看,都很巨大。在他死後的那個世代,他的地位達到神話等級。他死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十年前,然而,當時許多人認為,促成法國大革命及歐洲舊制度垮台的人就是他,路易十六與拿破崙也這麼認為。
……
盧梭在生前就已享有成功。從不帶成見的現代角度來看,盧梭似乎沒有什麼抱怨的理由,但他可是文學史上最愛抱怨的人之一,他堅持自己的一生充滿不幸與迫害。他抱怨得如此頻繁、痛苦與反覆,以致於有人覺得有義務要相信他。有一點他非常堅持:他長期苦於不健康。他是「受病痛所苦的可憐蟲……我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在痛苦與死亡之間掙扎」。他「受失眠之苦長達三十年」,他還補充道:「大自然塑造我來受苦,給了我證明能對抗病痛的體質,讓我再難受也不會氣力衰竭,或許我的身體覺得自己的氣力,一直都這麼強吧。」
……
在盧梭的自憐背後,是令人難以忍受的自大,他認為自己所受的苦、自己的本質,都不同於凡夫俗子。他曾經寫過;「你的不幸怎麼可能跟我一樣?我的處境舉世罕見,從古至今沒聽說過」、「平心而論,能愛我如我愛自己的那個人,還沒出生」、「沒人比我更有愛的天分」、「我生來就是實際存在過最好的朋友」、「如果我認識比我更好的人,我會疑懼不安地離開人世」、「你找給我看看,有誰比我更好、更忠誠、心更軟、更多愁善感」、「後代子孫會尊敬我……因為我值得」、「我對自己深感欣喜」、「我的慰藉存在於我的自尊」、「如果歐洲找得到一個開明政府,他們會設立我的雕像」。難怪伯克會說:「自負只是他的瘋狂行徑中,程度最輕微的小缺點。」
盧梭的自負,有部分是出於他認為自己的基本情緒運作不太正常。「我感覺自己優秀到不會有恨」、「我太愛自己了,以至我無法恨任何人」、「我從來不知道憤恨是什麼感覺,嫉妒、惡意、報復未嘗進駐我心……偶爾生氣,但我從來不狡猾或積怨」。實際上,他常常積怨,而且狡猾地追逐這些憤恨,很多人也注意到這一點。盧梭是第一位公開表明自己是所有人類之友的知識分子,而且他多次這樣表明。
……
無論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都是一流的自媒體:他的怪異行徑,他在上流社會的蠻橫行為,他的個人極端主義,甚至是他的酸言酸語,都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而且他的訴求無疑吸引了貴族贊助者,也吸引了讀者與異教徒。這是個很重要的事實,我們應該看見這種個人的公共關係手段,尤其是透過怪異的穿著與外表,已經成為眾多知識分子成功的一大重要元素。盧梭以這種方式引領風騷,在許多其他例子上也都是這樣。誰能說他錯了呢?多數人都會抗拒一些概念,尤其是新概念。但多數人都為性格著迷,有個性的放肆言行是方法之一,讓毒藥成為蜜糖,讓公眾因此而被誘導去閱讀、面對某些概念的作品。
……
盧梭在世時的聲譽,以及他死後的影響力,帶起了有關人性易受欺騙的惱人疑問,更確切地說,人在看到自己不想承認的證據時會有排斥傾向。盧梭的著作之所以受到認可,絕大部分是靠他大力宣稱自己不但正直善良,還是當代最正直善良的人。不過,當他的軟弱與罪行開始為人所知,還成為國際上的話題時,為什麼這種荒謬而無恥的宣示沒有被數落,甚至擊垮?攻擊他的人,沒有陌生人或政治對手,反而全都是過去特地向他伸出援手的友人和夥伴。
……
這類的指控,以及大量出現的佐證,並未改變太多世人對盧梭及其作品的尊敬,反倒支持他在智識與情感上的魅力。終其一生,無論他跟多少朋友撕破臉,對他來說,交新朋友、獲得新的仰慕、信徒,讓達官顯貴給他華宅、晚宴與他所渴求的恭維,都不會是難事。他死後葬在埃爾芒翁維爾 (Ermenonville) 湖上的白楊島 (Lîle des Peupliers),這裡很快就變成全歐洲的男男女女世俗的朝聖地。那裡有如中世紀聖徒的聖陵。
……
這一切都令人非常困惑,象徵著知識分子比任何人都不講道理、沒有邏輯,而且迷信。事實似乎是:盧梭是一個寫作天才,但他的觀念與生活,兩者都不幸地失衡了。為他人生寫下最佳總結的,是他口中「畢生唯一的愛」,即蘇菲‧烏德托公爵夫人。她活到一八一三年,在非常年邁的時候發表了以下結論:「他的醜陋足以嚇壞我。而愛情並未讓他增添風采。但他是個可憐的傢伙,我用仁慈與溫柔待他。他是個有趣的瘋子。」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