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達修
物產詩/林
茄苳行
有樹槎枒1名茄苳,亭亭華蓋2如寒松。鳳鳥不來時世易,朝棲燕雀宵吟龍3。虎阜4盤根三百載,婆娑5道左春長在。聞雷不動氣如山,喧風6有時聲似海。自從官府茲南遷,遶樹齊雲廨舍連7。嘉蔭頓成游憩地,科頭箕踞8來群賢。木末颼颼輝蟾魄9,枕簟10相隨娛永夕。山空尚許我徜徉,材大偏教人嘆惜。庭槐岩桂漫同參,食葉生虞萃野蠶11。榮枯雨露有時異,樹猶如此人何堪12。天生我才等樗櫟13,棟梁無分復安適。蔽芾相期比召棠14,斤斧15不加乞天錫。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醉草園詩集》。茄苳又名重陽木,臺灣原生樹種,分布於低海拔地區,樹型高大,樹冠寬廣,可防風,清淨空氣,做為建材或行道樹、庭院樹,樹齡可達數百年以上,被居民視為神樹,並加蓋土地公廟一起祭拜,成為居民的信仰中心,故臺灣許多名為「茄苳里」、「茄苳路」、「茄苳腳」的地方,成為多數臺灣人早期對於鄉里的共同記憶。除了當做地標的功能之外,還可以摘下其嫩葉,與蒜頭一起塞入雞隻腹中,放進土窯悶至熟透,讓蒜頭和茄苳葉的香氣滲透到雞肉中,即為臺灣知名補品「茄苳蒜頭雞」。本詩從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欣賞茄苳樹的豐厚內涵,護持天地萬物,經得起風吹雨打,有為有守,並期許上天給它應得的天年和尊重。
【作者】
張達修(1905-1983),見〈孟宗筍〉。
【注釋】
1. 槎枒:音ㄔㄚ ˊ ㄧㄚ ˊ,形容參差錯雜的樣貌。
2. 華蓋:原指帝王座車上的綢傘,此指茄苳樹的樹冠開展,構成優美的樹形,與松樹的構形相類。
3. 鳳鳥不來時世易,朝棲燕雀宵吟龍:鳳鳥、吟龍,借代為領導者或豪傑才俊。燕雀,喻格局小的人。意謂茄苳樹有容乃大,能夠提供各路人馬發揮的空間。
4. 虎阜:阜,音ㄈㄨ ˋ,土山。意謂富有豐厚生命力的土壤,提供茄苳樹絕佳的生長養分。
5. 婆娑:茂盛的樣子,意謂茄苳樹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
6. 喧風:喧,大聲。喧風,發出巨響的強風。
7. 遶樹齊雲廨舍連:遶,圍繞。齊雲,借用齊雲樓之名。廨,音ㄒㄧㄝ ˋ,官署。廨舍,官舍。比喻官舍繞著樹建築。
8. 科頭箕踞:科頭,不戴帽子。箕踞,音ㄐㄧ ㄐㄩ ˋ,兩腿分開而坐。比喻過著無拘無束、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
9. 木末颼颼輝蟾魄:颼颼,樹木被風吹出的陣陣聲響。蟾魄,月亮。意謂茄苳樹高大直聳,映著月光。
10. 簟:音ㄉㄧㄢ ˋ,竹蓆。
11. 食葉生虞萃野蠶:生虞,應作「生芻」,乾草。萃,棲息、聚集。意謂茄苳樹不僅可以與天同參,還提供小蟲棲息地,並供應牠們食物。
12. 樹猶如此人何堪:語出庾信〈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意謂樹木尚且有這麼大的變化,更何況是人呢?多用於感傷人生的變化。
13. 樗櫟:音ㄕㄨ ㄌㄧ ˋ,木質粗鬆、大而無用的木頭,自謙無用之材。
14. 蔽芾相期比召棠:蔽芾,音ㄅㄧ ˋ ㄈㄟ ˋ,茂盛的樣子。召棠,召,音ㄕㄠ ˋ,召伯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不辭繁勞,見《詩經• 召風• 甘棠》,後以喻官吏的德化顯著,遺愛在民。意謂茄苳樹涵養眾多生命,使其壯大,與人為的恩德一樣偉大。
15. 斧斤:刀斧。意謂希望上天護持茄苳樹,不要遭到人類無情的砍伐。
綠影婆娑,微風是葉的演奏者,在葉與葉的拍打之間譜出生命的讚頌之歌。台灣因為豐富的植物資源,構成了天然的美景,因而有『美麗寶島』之稱,在安定而複雜的地理環境下,遂保存並孕育出多種珍貴的自然資源,茄苳樹就是其中一種,茄苳樹又叫著『重陽木』,之所以有此雅號,就因重陽節可看到雌株滿樹都是果實,住家附近不遠處就有一棵百年老茄苳樹,老樹就像位老成持重、英俊挺拔的仕紳,枝葉茂盛,聳天而立,守護家鄉這片幸福園地。老樹樹形魁梧,樹冠幅面積亦相當廣闊,形成樹蔭令人心曠神怡。樹的周圍種有竹子、姑婆芋等植物,可坐在樹前稍休憩,前方即為廣闊田園及各式作物,呈現出鄉村特有的安寧與靜謐。相傳數十年前,老茄苳樹的樹幹逐漸被蛀空,隨時有傾頹的危險,耆老及鄉親們唯恐壯觀老樹就此消失,於是請鄰鄉著名的老樹醫在樹洞中填土撫育,並找病症以對症下藥,才再度讓老茄苳樹的生命得以延續,如今老樹重拾枝繁葉茂的景象,樹冠開展如雲,生命力之旺盛令人驚嘆,巍然的身形依舊是在地人的精神象徵。而老茄苳樹周圍空間維護整潔、環境幽雅,已成為一處日常生活休憩的好去處,老樹早和在地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
茄苳樹其實有很大的妙用,記得小時候常會聽到小貨車上傳來陣陣引人垂涎三尺的叫賣聲:『蒜頭雞,好吃的茄苳蒜頭雞來了』,茄苳蒜頭雞就是採用茄苳樹嫩葉加上蒜頭悶土雞而成的;如果中暑了,也可以把葉子曬乾泡茶喝,果實加糖或鹽來醃漬後,就是非常美味的一項果子。
悠悠白雲,青翠碧綠,花兒爭妍奪艷,微風輕吹,沁涼如水!在自然界,森林具有完整無瑕的美,首先是樹木及花朵形態美與色調美構成的空間美,再由天候、季節、年代的變化產生的時間的美。由空間和時間的美,更進而為豐富的變化與和諧統一美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好好愛護大自然!樹木原本就是生命的泉源,人類文化之本源均在大自然,昔日人類接近自然環境的生活中,無意識間接受大樹所賦予的一切,但並未深刻覺察大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至今日,由於經濟開發日益擴張,大規模的進行資源開發與漫無止境的資源取用,當人類當要享用自己能力所創造的傑作時,卻發現大樹逐漸在喪失中,隨之而來的是公害苦果、環境災難和生存危機。其實,森林中的多彩多姿,大樹極富色彩和形態的變化,山光水色,景緻幽美,給人視覺上的美感。大樹能揮發芬多精、陰離子,令人皮膚觸覺爽適,又有心靈上的撫慰;大自然中蟲鳴鳥啼,松濤與溪流淙淙,自然的樂章,予人聽覺上的悸動;自然調和,幽靜氣氛,能調節人體的韻律,能刺激大腦皮質,對肉體疲勞的恢復,對事物的集中力以及對於治療現代都市人因環境公害、生存空間狹窄及遠離自然所造成的情緒緊張、精神不振及其他慢性病,均有神奇效果。
人類是生態系中的生命體之一,人類社會與大樹在相互融合與協調下,由大樹固有的機能,獲得安定和健康的生活。倘若此種關係不能維持,人類生活也將無法謀求安定與健康。長時間的遠離自然,人類在某些方面可能漸漸適應,但是愛好大自然綠色的本性,卻是永遠無法消失的,在缺乏自然的環境中,人類雖然能夠生存下去,但無法達成健康和舒適的生活,至於生命和心靈的安頓,也就更談不上了。
不論是基於守護自然的珍貴資產,或是保存周邊相關的共同記憶,我們都應該要好好愛護每棵樹,並為環境多盡一份心力,萬不可亂砍伐。要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我們應該共有力行簡單過生活。從改變對待環境的觀念、態度做起,減少污染源產生、減少消耗品使用。環保工作是需從每個地方、每個人生活做起,從日常生活體認環保、實踐環保。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願意,試著降低自己的慾望,避免過度消耗這個地球上的資源,不要認為這是我應得的,而是要將自己還原為一個最簡單的人,回歸簡單、健康、快樂的生活,讓我們與天地和諧相處,讓我們共同用縝密的思慮,悍然無畏的愛護台灣!如此方能與萬物和平共生,也讓一棵棵百年老樹,能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輝映下,與我們及世世代代的子孫們相互依偎,伴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