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回美國前最後一晩由我作東,宴請家人的家宴。餐廳選的是欣葉台菜的雙城街創始店,這是在美國的時候就打電話給餐廳把桌子訂下來了的。這裡頭有個蠻好笑的梗。回台北的第一晚和GQ雜誌的朋友吃飯。大家都是寫吃寫喝的,基本上都是帶著老兵胃的年輕人。朋友本來訂的是老菜餐廳銀翼,結果銀翼把訂位的資訊搞丟了。當天下午臨時改到另一家老菜餐廳欣葉來,而且改的還是一樣的雙城街創始店。結果我回台北短短不到四天,吃了兩晚欣葉台菜的雙城街創始店,這樣子你就知道我和台菜多麼有緣份。
欣葉是台灣老字號的台菜餐廳,董事長李秀英和她2014年才過逝的母親「百歲阿嫲」李張寶珠自從1977年在現在雙城街創始店的原址以11張桌子開始,作到現在將近四十個年頭,開進了台北最高的大樓,成為觀光客眼中台菜餐廳的代表,也是有兩把刷子。
我覺得欣葉最成功的地方是在於延續了台灣「酒家菜」的香火,把台式料理的格局作大,重新搬上了枱面。要作台菜不難,尤其是大部份的台灣人每天在家吃台菜,對食材和烹飪手法都熟。可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要想台式料理作到「不家常」,絶對有點難度。你看以前的酒家菜上的是魷魚螺蒜湯,五柳枝魚,西滷肉一類的菜。這些菜不是食材在當時的平常人家不易見,就是作工複雜,在家裡少作。如今台灣的台菜餐廳作的宴客菜走的方向很類似,大多數一樣是從食材和作功下手。
當今時下傳到台灣的內陸菜肴大多大江南北混得不知是誰的味。台菜餐廳長久以來在食材下的功夫倒是很難得地把台菜的味蕾和其它傳到台灣的菜系給分隔開來了。你今天在台菜餐廳看到的台灣食材「純度」很重要。要是你那天看到欣葉的米糕開始改用大閘蟹,而不再是台灣紅蟳時,台菜大概也走到盡頭了。
這回之所以會選欣葉當作離台前最後一晚的宴客地點除了顧慮到爸媽的口味之外,其實在精神上也是合宜的選擇。內曾祖父母和內祖父母在日據時代在台中的海線一帶作的正是酒家生意。他們所經營的「平和樓」雖然在我出生之時就已經收掉了,可是我出生的地方還是「平和樓」那棟很美的日式巴洛克樓房。那棟日式樓房一直要到我大學的時代才拆掉重建。
鹿港詩人施梅樵曾經在祖父母的平和樓設宴寫了一首「一鳴族姪留宴於平和樓」:
臨行留住醉酴醾,一片涼風捲酒旗。索句對花詩較豔,傾樽貯月思尤奇。中年聚散頻增感,大局安危未可知。但得青田供暢飲,管教鬢髮盡成絲。
短短的一趟回台之行,臨行之前在欣葉吃著當今的台菜想著祖父母以前在平和樓上的酒家菜,竟也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一下子也好像看到了施梅樵在我長大的那幢巴洛克樓房二樓臨窗寫下「臨行留住醉酴醾,一片涼風捲酒旗」的那抺淡淡的哀傷。
雙城街創始店。
它們現在的生意真的作得很大,不但開進了台北101,開到了北京和新加坡,短短的一段雙城街上就有三家店,雙城會館和賣涮涮鍋的呷哺呷哺也都在這裡。
這家的包箱好像也不太難訂,我打電話的時候它們主動就給了一個包箱。不過也有可能是我電話打得早。
我有事先來看菜單,選了桌菜了的菜,餐廳也很貼心地打了菜單。
小菜。那小黃瓜不知道怎麼醃的,吃起來很像在吃大茂黑瓜,真厲害。
拼盤:土雞和鴨賞卷。
香烤烏魚子。
鹽酥大蝦。
清蒸九孔。
奶油鯧魚。
蹄圓杏鮑菇。
特製中點。
蟳仔米糕。
菜心菜丸鍋。
什錦水果。
可口甜湯。
出名的欣葉麻糬。
從酒家菜到當今的台菜,台菜的風華一路傳承,一時半刻應該還斷不了香火。
照片中分店的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雙城街34-1號
延伸閱讀:一片涼風捲酒旗 香菇金錢魚餅Stuffed Mushrooms with Fish Paste
下一則: 台灣《台北》-善導寺外華山論燒餅 阜杭豆漿
- 捷克《布拉格》-穿梭猶太區,看布拉格猶太人的千年歷史2【世界文化遺産】 克勞森會堂Klausen Synagogue, 葬儀廳Ceremonial Hall
- 捷克《布拉格》-穿梭猶太區,看布拉格猶太人的千年歷史1【世界文化遺産】 梅瑟會堂Maisel Synagogue, 平卡斯會堂Pinkas Synagogue, 老猶太公墓Old Jewish Cemetery
- 捷克《布拉格》-時代的眼淚:延續1911年以來的百年捷克麵包甜點故事Cukrarna Mysak
- 捷克《布拉格》-布拉格新藝術風代表作,當代捷克獨立的濫觴地【世界文化遺産】 市民會館Municipal House
- 捷克《布拉格》-畫分舊城區和新城區,一座從來都没有城牆的城門【世界文化遺産】 火藥塔Powder Gate Tower
- 捷克《布拉格》-喝捷克啤酒體驗捷克傳統菜的熱門酒館Lokál Dlouháá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