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紫禁城 寧壽宮區外朝-皇極殿’寧壽宮
2017/07/23 12:36
瀏覽1,54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寧壽宮區整組建築採用了「前殿後寢」的格局.主要建物為皇極正殿及後殿寢宮養性殿,北衍伸至景祺閣.後殿寢宮養性殿東有暢音閣及其北之慶壽堂建群及西北之寧壽宮花園.瀏覽奉先殿後東行,入錫慶門,景緻開展,皇極門南向廣場南端有琉璃影壁-九龍壁, 廣場東西長、南北窄,小廣場西側是錫慶門,東側為斂禧門.為醒目九龍壁刷了記憶體.也是故宮珍寶館展群,建物依然值得放眼入幕,珍寶留待二次欣賞.

  「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壁長29.4m,高3.5m,厚0.45m,之所以要建它,主要是為了讓它當「照壁」用.古代房屋都講風水,風水又尤其講究導氣,氣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利,而避免氣沖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面建一面牆,同時為了保持「氣暢」,這面牆還不能是整個兒封閉起來的,故形成照壁的建築形式.九龍壁擋風聚氣莊嚴雄偉,立體感十足,兼有遮蔽視線的作用,可以保護主人家的隱私.

「九條龍」,中間那條叫「正龍」,黃色琉璃瓦建造,代表皇帝自己;兩側各色不同的龍叫「升龍」和「降龍」,代表著八旗子弟.九條龍從左還是右數,都會發現中間那條黃龍永遠是「第五條」,而九條龍的「九」是《周易》裡的極陽數,代表帝王,因此,九和五加在一起,正是「九五之尊」的象徵.或許乾隆皇帝根本不想「完全」退位,做太上皇也要有「實權」.是否清朝自此就下坡了.

寧壽宮區

 本是明朝仁壽宮一號殿的舊址.寧壽宮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來的寧壽宮建築為「工」字殿,即前殿、後殿中間用連廊連接,形成平面呈「工」字形的格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96年)間,將前殿和後殿中間的連廊拆除,將前殿改建成皇極殿,原有的「寧壽宮」匾額被移到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並且在寧壽宮區的最南端添建了皇極門. 皇極門北和寧壽門相對,進入寧壽門即為皇極殿,皇極殿後面是寧壽宮,這種佈局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96年)間改建寧壽宮時形成.

皇極殿

 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為皇極殿,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最初為「寧壽宮」的前殿.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寧壽宮區的建築進行改建時,將寧壽宮的前殿改稱「皇極殿」,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臨朝受賀的場所,寧壽宮的原匾額則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皇極殿仿乾清宮形制改造,這處宮殿是整個宮殿群最重要的一座,也是最晚完整的.代表著皇權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頂,在故宮只有5座宮殿使用.其餘4處分別是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以及祭祀祖先的奉先殿.由此可見,皇極殿等級之高.惟受限於紫禁城固定外廓,寧壽宮區氣勢就差了.皇極殿內匾對聯多為慈禧所撰,顯示有為者亦若是,只是進德修業不破執著,未立千秋萬世之功.明君賢相或許是宿命.

 嘉慶元年(1796年)新正,傳位授寶典以後,乾隆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以太上皇的身份使用皇極殿,在此舉行千叟宴.宴請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當時入宴的群臣、耆老以及未入座者共有五千多人.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已有141.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絕對.

 嘉慶七年(1805年)、光緒十年(1884年)又對皇極殿進行了修葺.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皇極殿舉行了慈禧太后六十壽辰賀禮.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在七十壽辰前後,在皇極殿分別接見奧國美國等九國使臣.慈禧太后死後,曾在皇極殿停靈、治喪.

寧壽宮

  匾命名.'寧壽'取自"寧咸萬國,壽先五福",為天下太平'健康長壽之意.乾隆皇帝退位時在此祭神.

  建在單層石台基上,台基和皇極殿相連接,四周用黃綠琉璃磚圍砌而成透風燈籠矮牆.寧壽宮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簷廊柱枋間是鏤空雲龍套環,枋下雲龍雀替,均飾有渾金.內外簷的裝修以及室內間隔和陳設均仿照坤寧宮.東次間開門,設有光面板門兩扇,上面是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面安有直欞吊搭窗.其他各間都是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分別安有雙交四椀橫披窗三扇.後簷的明間、次間是門,每道門安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四扇,其他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的後簷設有一小室,小室內有煮肉鍋灶.西側三間敞通,內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以及跳神使用的法器,是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成為臥室,後簷設有仙樓,東山牆闢有門,可以通往廡房.寧壽宮兩側設有廡房以及南轉角,和東、西兩廡相連接,兩廡各有九間,均在從南數第三、第六間開門.寧壽宮後面左右各設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煙囪上面安有銅頂,是寧壽宮灶房以及室內煙道使用的煙囪.寧壽宮原來採用龍鳳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一度住在寧壽宮,便將外簷圍廊改繪為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後,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乾隆帝《寧壽宮銘》補記曰:「盛京(遼寧省瀋陽市)大政殿後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於乾清宮後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餘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於寧壽宮,仍依現在祀神之禮.」這說明瞭對寧壽宮進行改建的原因.經過乾隆時期的改建之後,新的寧壽宮(即原寧壽宮的後殿)成為紫禁城內除了坤寧宮外的另一處重要的滿族薩滿教建築.

:

瀋陽故宮 清寧宮

  清寧宮是皇太極大內宮闕中軸線上的第四進院落中一正四廂五個寢宮中的中宮,位於高臺院落的最北端,坐北朝南,是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住所.瀋陽故宮的清寧宮無論在院落形式,平面佈局,室內空間的分隔與聯繫,還是外觀形態、裝飾特點,均體現了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俗.但它同普通的滿族民居相比尺度更大,用料更講究,裝飾更華麗,施工更精細,更具有皇家建築的特點.

  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後,還參照清寧宮的格局對北京故宮的坤甯宮進行了改造.清寧宮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是盛京皇宮中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除了殿頂的琉璃瓦件和簷下彩畫之外,沒有過多的外部裝飾,非常樸素.其建築特色被視為滿族傳統住宅的典範.

  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豎有一根約有二丈的木杆,木杆安在一漢白玉石座上,頂部套著一隻錫斗.這木杆就是索倫杆,又叫索摩杆,是滿族傳統的祭天“神杆”.祭杆時,在錫斗裡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下水,以飼鳥雀和烏鴉-喜神.索倫杆的來歷,民間有傳說源自“烏鴉救主”,其實在罕王出生前幾百年,滿族就已存在這種風俗.

  清寧宮連接火炕煙道的煙囪建在房後西側,是從地面建起,而不是像漢族住宅那樣,從室內建起從房頂出去.清甯宮的煙囪截面為方形,由下至頂逐層上收,一共十二層,最頂端還擺放了三塊磚.有人傳說這是象徵著清朝共有十二個皇帝,而溥儀真正只做了三年清朝皇帝.

 形狀類似小塔的煙囪,滿語也叫“呼蘭”,早年在山區用中間被蟲子蛀空的樹幹做成,日久開裂再用藤條捆縛,外面塗上黃泥.進入漢族居住區後,滿族仍然沿用這種傳統,不過材料改成了土坯和磚.瀋陽故宮只保留下這一座煙囪,有人說是當年皇帝特意安排的,是一統(筒)天下的意思.

傳說故事:烏鴉救主

  故事有很多的版本,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傳說.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創業之初,為探聽明軍實力,隻身來到遼陽,投身于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服侍李成梁.一天晚上,努爾哈赤侍候李成梁洗腳.李成梁對努爾哈赤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朝一品大將,就是因為腳心有一顆紅痣.努爾哈赤漫不經心地說:“這有什麼稀奇?我腳心有七顆紅痣,還不照樣侍候人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成梁大為吃驚,從此對他格外注意了.偏偏這時北京欽天監在觀測天象時發現遼東有王氣出現,斷定這裡會出皇上,趕緊報告朝廷,朝廷立即派兵追查.李成梁得知此事,馬上懷疑到朝廷要抓的就是努爾哈赤.正當李成梁與官差商議捉拿努爾哈赤之際,努爾哈赤及時發覺,急忙逃出了李府,一口氣跑到了遼陽城北的一個草灘上.李成梁的追兵越來越近了,精疲力竭的努爾哈赤躺在一條溝裡暫且隱蔽.這時,一群烏鴉紛紛飛來落在了他的身上,將他嚴嚴實實地蓋住了.追兵見此情景,便改變方向追往其他地方去了,努爾哈赤因而獲救.

 烏鴉落在努爾哈赤的身上,將其包圍,給敵人造成腐屍的假像,從而搭救了他.後來,努爾哈赤起兵成就了大業,為了報答老鴰(ㄍㄨㄚ)ˉ的救命之恩,便口喻朝廷上下要保護神鴉,他還讓人把從前在山裡挖人參用的索羅杆埋在院裡,在杆上安個錫斗,裝上碎肉糧食來招老鴰食用(滿族人家傳統的習俗,相傳烏鴉為喜神..他還要求每回在給旗人放糧時,都要給老鴰放糧.這件事,從努爾哈赤當政開始,一直持續了二百多年,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興起,清政府廢除了給旗人發放糧餉的規矩,盛京皇宮給老鴰放糧的事,才停下來.
    
《東三省古跡遺聞》載:“必于盛京宮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糧以飼鴉,是時烏鴉群集,翔者,棲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肅肅,飛鳴啞啞,數千百萬,宮殿之屋頂樓頭,幾為之滿.”這裡,烏鴉的靈性是因為烏鴉“偶然”救主而被賦予的.它已經不是原來的動物崇拜了.對於被救助的皇帝來說,是因為被意外搭救,而採取行動感激烏鴉,對於滿族後世來說,是由於烏鴉救了滿族的皇帝(也是祖先),所以對烏鴉心存感激.二者都是一種報恩的行為.對於烏鴉是這樣,對於喜鵲也是一樣.關於努爾哈赤的傳說有很多異文,其中,有的就說是喜鵲立在了小罕(努爾哈赤)的頭上,被明軍當成木樁得以逃生.這跟清文獻記載的喜鵲救樊察(布庫里雍順在鄂多理城現吉林敦化安家,子愛新覺羅承繼,經內鬥,後代僅存男嗣)的傳說有相似之處.然而,為什麼救人的是鴉鵲而不是別的鳥類呢?究其原因,還是跟原始的滿族對於鴉鵲的動物崇拜有關.鴉鵲在滿族先民的心目中是具有神性的,這種觀念世代傳承,深深積澱在滿族人的集體無意識當中.滿族神話傳說中鴉鵲拯救祖先的形象的出現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

(編輯自網路)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