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字之差,誤導大眾。
2010/04/18 23:25
瀏覽508
迴響1
推薦3
引用0
這篇是聯合報的報導
引用文章肉毒桿菌毒素 豆干醃蚵初步未檢出

這篇是中國時報的報導
引用文章疾管局證實 媳婦死於肉毒桿菌中毒

這兩個報導很明顯的就是用詞上的差別,但是意義卻天差地遠。
如果看完中國時報的報導,很多人都會疑問。
不是都說肉毒桿菌中毒,為何還要檢驗肉毒桿菌存不存在。
而聯合報的記者就很不錯,照著疾管局的新聞稿報導。
目前只是檢驗肉毒桿菌所分泌的毒素「肉毒桿菌素」,確認是死於該毒素的中毒。
在食品裡,檢驗不出肉毒桿菌素,而非肉毒桿菌。
所以下週要檢驗肉毒桿菌是否存在,細菌數多寡。
只是一個「素」的差別,可是意義卻天差地遠。

這次就要給聯合報記者喝彩,而中時的記者卻很糟糕。
這樣一字之差,卻誤導大眾的認知。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程序和執行力
下一則: 正新輪胎徵310人 報名不到50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2010/04/18 23:40
在食品裡,檢驗不出肉毒桿菌素,而非肉毒桿菌
在食品裡,檢驗不出肉毒桿菌素,而非肉毒桿菌

???

也是一字之差?
        不是的。從目前新聞稿裡,疾管局在豆干和蚵漬裡,檢驗不出肉毒桿菌素,並非檢驗不出肉毒桿菌。毒素由細菌分泌出來之後,會因為外界環境狀況,而慢慢地衰減,衰減至極低劑量或是完全消滅,所以有可能無法被檢驗出來。
        也有可能在包裝裡,肉毒桿菌是存在,但是未分泌毒素。這也就是為什麼,要進一步檢驗肉毒桿菌是否存在。肉毒桿菌素並非隨時隨地被肉毒桿菌製造分泌,而是在肉毒桿菌的特定生命時期才會產生。所以檢驗不出肉毒桿菌素,未必代表肉毒桿菌不存在。
        或許會疑問既然食品裡,只有肉毒桿菌而沒有毒素產生,為何還會致死。受污染的食物被打開之後,因為氧氣進入或是食入體內,而產生毒素。
野狐之火2010/04/18 23:5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