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本設色)
沒有敦煌的張揚,雲岡的鼎盛,龍門的氣魄,座落在新疆庫車的「阿艾石窟」,就像一顆鑲嵌在克孜利亞峽谷赭色崖壁上的珍珠,璦璦含光。去過了中國的三大石窟,以為已見識了最好的佛教藝術,當攀爬上三十多米高的鐵梯,走進了阿艾石窟時,原已加速的心跳,這會兒幾乎要停了……暫時提不上來的一口氣只夠囁囁低呼一聲「好美!」。
洞窟很小,長約擺平了的三個姚明身高。一般「到此一爬」的遊客平均只停留三分鐘就可一覽無遺。講究點兒的佛信眾,會多留個一兩分鐘,打打躬,求求菩薩保佑,然後就火速趕往蒐集下個景點了。難怪他們,得跟了旅行團才找到這兒的,分配給克孜利亞峽谷的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不抓緊時間,路上風雲難測。有幾次,巴士困在泥沙中,還得下來推車!記得二十五天的南北疆之旅,不包括東西部,直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幾乎都是在趕路狀態。有好幾天到了旅館已近半夜,潦潦吃了「晚餐」,洗了澡上床,怎麼還沒閉眼呢,就Morning Call 了?出發時天色常常還是暗的,新疆實在太大了!
窟裡不准照相攝影。選擇把那點寶貴的時間全給了這個小石窟,不去看峽谷奇景了。縱券頂的彩繪千佛幾已脫落,洞窟是長方形制,中央有個方形壇基,石雕佛像已無存。左壁殘存觀音菩薩,不明的坐佛。而那右壁啊,真是精采!猶可清楚看到色彩斑爛的文殊菩薩,盧舍那佛和一尊藥師琉璃光佛。
阿艾石窟是在1999年才被發現的,名氣不響,當局只草草派駐了個小姑娘留守這麼個珍貴的古蹟。庫車前稱龜玆(讀音,丘慈),曾是西域的大國,此詞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32-92AD)所撰的《漢書西域傳》。隨著絲路的暢通,龜玆地區經濟文化蓬勃,與西方和中原的關係密切。佛教東漸,自中亞傳入新疆,龜玆古國成為佛教最盛的地區之一。阿艾石窟反映的是唐代漢風的大乘佛教淨土思想。唐朝曾統治西域近百年,曾設安西都護府於龜玆,連帶的使大乘勢力在此地發展迅速。這也解釋了何以在這個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的偏僻峽谷裡,居然可以找到這麼個精美的單一唐朝佛窟。
小姑娘很悍很忙,喳喳呼呼地維持洞內人的進出秩序,得看著人不許亂摸壁畫,並負責手持電筒的照明工作。見我超過十分鐘還沒走,頗戒備,後來看我拿出畫簿開始素描,態度便柔和了起來。這段時間裡,很多時候只有我和她兩個人。她也不打擾。洞內很暗,見我瞇著眼看得吃力,就主動為我照明。時間太短,我不能貪心地將右壁的三尊佛全都畫下,只能專注描繪那尊最不複雜而手勢最迷人的藥師佛。其他菩薩的珠冠、瓔珞、環釧的飾物太繁縟精細,無暇顧及,只能割愛了。
討厭的是,也不知從哪兒冒出的一團團遊客,湧進狹窄的洞穴,摩肩擦踵碰撞不打緊,有人還會很好奇地湊上頭,在你耳邊氣喘噓噓地哈著濁氣,一邊還評論你的畫工。當然也有對你在此作畫頗不以為然者,在其眼中這是種「故作姿態」,似乎不願你搶了他的某種風采,本來只會待三分鐘的他,這會兒反倒對藝術異常熱心了起來,濤濤不絕地開始對其團友賣弄起他那一知半解, 錯誤破碎的知識。好為人師的我,忍不住發了話糾正,倒惹得那位仁兄衝了句「妳懂個啥?」只差沒屁出口。有趣的是,小姑娘居然立即大聲斥喝那名男子「人家可是個專家啊!」。她是洞裡的最高領導,說話帶了威,那名男子臨走前,斜睨了我一眼,冷哼了聲,表示不與我一般見識。很熟悉的一種華人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我可從沒跟小姑娘說過我是專家。或許在那段時間裡她感受到我對這些古蹟壁畫的醉心吧?的確在過程裡,即使洞裡塞滿了遊客,我仍是很習慣兀自地陷入在旁若無人的遐想中。想像自己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與那名第一流的畫師交會了。我順著他曾走過的線條,細細跟隨,似乎感應到了他的心情。他或許是建窟團隊的一員,接下了供養人的佣金,來到這孤絶峭壁裡的小洞裡,多少個日夜他燃燈作畫,明知不會留名,仍是認真地傾盡才華。
在半乾壁面上,他先是微度的暈染-乳白、淡紅、淺灰、擦些綠、塗點棕……往後退幾步看看,再用提神線一絲不茍地定型,然後刻出淺淺的溝,一層層染色,一次次的再勾上色線。慢慢的,佛像質感愈來愈厚重,氣勢愈來愈磅礡。心中天賦的美感太強,他毋須入道,即知如何使菩薩姿態窈窕,微笑離欲;如何使佛,肌理含威,垂目慈悲。大功告成時,他應是滿懷欣悅,卻又落寞的。攀下了崖壁,此生難再重逢,臨別依依,一再回眸。直到流浪到下個暗窟,心中的佛才又再經過他的手,具像存在,燦然一室。而祂無言低目千年,莫不也是在等著與有緣人對眼時怦然悸動的一刻,再隨著那口提上來的氣,沁入了我心我肺?
集合的時間到了。跟小姑娘道別,給她一張人民幣大鈔,感謝她為我持燈照明。她卻是怎麼也不肯收, 原來她是當地旅遊學校的學生,被配到這兒「實習」的。我越發地喜歡她的認真了,給她重重的一個擁抱。而她似乎沒經歷過這麼熱情的道別式,紅著臉,也真情地回抱了我,在這當兒,把錢硬塞進她襯衫的口袋裡,拜託她別再推了。印象中,這是給「小費」最難的一次。很高興她不是個小伙子。
下了鐵梯,走了一段路,回頭遙望,她居然仍倚在鐵欄杆上。試著跟她揮手,她看見了,舉起雙手,熱烈回應。她身上的白襯衫,映著紅岩壁,看起來像顆珍珠。
(寫於12/13/2008)
2010/12/07 12:22我的看法
剛看了"看雲"附的影音,此視頻上網的時間是2010年3月。我的文章寫於12/13/2008,同時發表於北美世報與大陸新浪blog。會不會製作影音者,可能看過我的文章與臨摹的畫呢?因其旁白結尾竟亦是以"一顆珍珠"做結語!
我與這些專家的"假設"有點不同。他們認為這是個"禮佛窟"是開放給當地戍軍,礦工與家屬使用的。我則認為這窟由當地“富紳及家族"集資聘請造窟團所鑿的"功德窟"較為可能。因其所在之地在離地30米的隱秘處。開鑿這類石窟,仿母親子宮,主要為祁福與求來世功德,連建窟者供養人也不見得會造訪。這解釋了何以專家們找不到"僧窟",因為既非為公眾禮佛,也就無照顧看守的必要了。
我同意那些研究員的看法,這石窟與敦煌的繪畫風格極類似。我在文中也做了假設,造窟團隊可能長期遊走西域,其畫師繪畫傳承自中土的元素重於西域本土。
視頻裡的旁白,頻用"假設”二字,也再三強調是"謎",所以搞不好我的感應才是正確的呢!
(圖:攝於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的油畫:"Healing")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5樓. 悅己2025/10/09 14:09寫的真好,又知性又感性!
畢竟是藝術家,看石窟的角度好專業,不像我的走馬看花。
可惜卿蕙當年PO的照片太少,光看妳PO的有妳入境的那一張美照,覺得
北疆克孜利亞峽谷很像天山神秘大峽谷呢!早年没數位相機,每回擺拍都得斟酌,我和先生的拍照技術欠佳,常搞得很累,久了就習慣少拍,甚至不留影。後來買了錄影機,機器仍在,影帶却没法兒看了
。所以我挺喜歡欣賞格友們的旅遊照,幫我唤回記憶,尤有今昔對照的趣味,謝謝悦己分享美照,代入感頗强喲。
刁卿蕙 於 2025/10/09 18:00回覆經妳一提我發現標題錯了,立馬訂正,都是新疆,很多地貌相似,當年的照片混成一堆,没註記,也搞不清誰是誰。最美的風景往往是陌生人的善意,連帶會讓一個旅人愛上那個地方,毋需留影,這種回憶歷久彌新。
雖然如此,我仍頗遺憾没和那位守佛窟的可愛的小姑娘合影。她現在也中年了,或許有一天她,或她的子孫,會發現我寫的這片文章,還記得我俩那個擁抱呢!
刁卿蕙 於 2025/10/09 19:21回覆 - 14樓. 刁卿蕙2025/09/27 11:28
必须申明:宗教藝術欣赏與信仰無關。
我唯一認定「聖三一」(聖父 聖子 聖靈) 這位眾神的神,至高之神。
1996年第一次新疆行15天,幾年後,再遊南北疆則花了近一個月才勉强完成行程。之後,才寫了這篇文章,發表於2008年。那時網上全無此窟的資訊。 刁卿蕙 於 2025/09/27 14:32回覆原文28天,是加上入出疆的前置與後續,整段南北疆之行實際是25天。 刁卿蕙 於 2025/09/29 08:35回覆 - 13樓. 刁卿蕙2011/12/10 12:10
- 12樓. ono2010/12/31 10:13藥師琉璃佛也打保齡球?
妳確定為妳掌燈的
不是前世的Dipamkar
因緣俱足的時空交織下
在小小的洞窟裡為妳照見佛的容顏?
如果妳看到旁邊有個大鬍子爺爺也在素描
或許他就是張大千

這窟發現得晚,張大千沒趕上來此一描... 刁卿蕙 於 2011/12/10 12:13回覆 - 11樓.2010/12/20 06:29迎賓
歡喜贊歎 您一定要多自珍攝 讓我在此再以一首舊詩 以定風波
勁風斜雨催禱詞 昂首佳人蕭瑟處
顫曲強吹賓客急 且住 蓮步輕移跨萬古
定業不定攬情疏 照寂 宿緣無語自傾訴
冷面欲迎還相拒 仰遲 一掠已成千劫渡
謝謝bl!
刁卿蕙 於 2011/12/10 12:13回覆 - 10樓.2010/12/19 22:57因緣本自渾成
是何因緣讓我瀏覽您的部落格 我有些忘了 反正網路互連 有些亂了章法 但我其實是抱著隨緣順緣的心態隨意閱讀觀賞 不料卻讀到了我多年來所沒有遇見的文字 讓我很開心 我寫這些其實也不是隨意寫的 因為您的善根福德因緣俱足 身邊護法護持 但因執物 以至令心不定 望您珍重
我幾天前 因為看見一個辦公室的同事禁食 卻為禁食所苦 曾作詩一首 取名 A Soul Resting Place 願在此與您分享
Unsatisfied fasting persisted
To squirm the empty stomach and
To break the hollow body
Into a pied-a-terre reluctantly......
您有華嚴思想 相當高妙 應為多生多劫的成果 我很高興於此生此身 與您再續宿緣
- 9樓.2010/12/18 22:03死死生生
我看了您在訪客簿的書法 因不能留言 故借阿艾石窟之感應 煩請您以下首偈入字
死與生牉之 人在其中住
死生無二別 心居不動處
不勝感激 並以之迴向能進入阿艾石窟的眾生
- 8樓. JamieChao2010/12/09 22:14緣份
這藥師佛真厲害,拇指食指便可以執起金屬法器。
我想你很幸運,有這小姑娘幫你持燈呢!
是啊,祂必須要很厲害,要不怎能叫"佛"呢? 那法器在行走時會發出聲音,提醒小昆蟲生物走避,免得被誤傷或踩到,很慈悲的設計呢。
那天碰到那小姑娘輪值是我運氣。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碰到的壞人多過好人。或許是個性少根筋吧,常吃苦頭暗虧。這些也是很重要的人生歷練,倒讓我越發珍惜萍水相逢陌生人的善意了,那種好,全無功利目的,是真的善與美,雖然極其短暫,但會銘刻永誌不忘。
最令我感念的,是在小吳哥窟碰到的一個男人。見我文"我在吳哥窟遇見一位天使"。到現在,我仍認為他是神派來救我的天使。一想到他,滿心感激。
刁卿蕙 於 2010/12/10 03:24回覆 - 7樓. 看雲2010/12/07 12:45研究員不及專家
第一個視頻連結是抄搜狐的「分享」來的,但網址好像寫得不對。
第二個直接抄谷歌的項目,反而好用,難怪谷歌那麼成功。
那些研究員主要研究洞窟壁畫,對宗教意義可能就不清楚了。
從影片看來,壁畫毀損蠻嚴重,你去看的時候就是那樣嗎?
我大約是4,5年前去的。那時壁畫就斑驳了,片子沒載明是幾年拍的,可印象中好像還沒影片中那麼灰敗,顏色還很濃艷。我去時,已有圍繩隔離,不讓人貼近看,但仍是防不了好奇民眾觸摸。那裡乾燥,壁畫才可保存千年,可是對入洞的觀光人潮控管不良,早晚會毀了那些珍貴的古蹟。
刁卿蕙 於 2010/12/08 02:17回覆 - 6樓. 刁卿蕙2010/12/07 12:22我的看法
剛看了"看雲"附的影音,此視頻上網的時間是2010年3月。我的文章寫於12/13/2008,同時發表於北美世報與大陸新浪blog。會不會製作影音者,可能看過我的文章與臨摹的畫呢?因其旁白結尾竟亦是以"一顆珍珠"做結語!
我與這些專家的"假設"有點不同。他們認為這是個"禮佛窟"是開放給當地戍軍,礦工與家屬使用的。我則認為這窟由當地“富紳及家族"集資聘請造窟團所鑿的"功德窟"較為可能。因其所在之地在離地30米的隱秘處。開鑿這類石窟,仿母親子宮,主要為祁福與求來世功德,連建窟者供養人也不見得會造訪。這解釋了何以專家們找不到"僧窟",因為既非為公眾禮佛,也就無照顧看守的必要了。
我同意那些研究員的看法,這石窟與敦煌的繪畫風格極類似。我在文中也做了假設,造窟團隊可能長期遊走西域,其畫師繪畫傳承自中土的元素重於西域本土。
視頻裡的旁白,頻用"假設”二字,也再三強調是"謎",所以搞不好我的感應才是正確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