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木心中的永恆之子
2025/09/24 21:50
瀏覽43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我們的心不安,直到在祢裡面找到安息。”奧古斯丁《懺悔錄》                                                                                              

《木心中的永恆之子》——TiAO 木雕作品評析

文/林若塵 (9/24/2025)

在這件以加州紅木雕刻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一個蜷曲的嬰孩,安然依偎於木心深處。他既不是被“發現”的形象,也不是外在設計的產物,而是在雕刻的過程中逐漸顯影——彷彿隱藏在木材中的生命,自願在藝術家的刀痕中顯露。這種生成方式,讓作品帶有一種“啟示性”的奇蹟感:藝術家不是單純的塑形者,而更像一位助產士,陪伴形象自我誕生。

嬰孩所在的空間,如同一個天然的子宮。腐朽的木心被掏空後,意外地成為孕育的懷抱。木紋的流轉宛如母體的血管與羊水,將孩子緊緊包覆。腐敗之處反而化為新生的所在,呈現出死亡轉化為生命的神學隱喻。

作品最動人之處,在於嬰孩的姿態。他的口始終未能刻成張口的模樣,而是停留在吸吮的動作;手臂也選擇蜷伏於胸前。這不是技術的不足,而是形象自身的“隱匿”。他不張口說話,而是以最原初的方式吸吮——吸吮的不再是可見的乳汁,而是木心的靈液、時間的羊水。這種沉默的依附,使他成為一個永遠未被言說的存在。

因此,這個孩子不只是“等待出生”,而是安住於永恆胎宮。他並不準備走向現實,而是選擇停留在純粹的安適之中。這種停駐顛覆了我們對“生成”的想像:生命的意義不一定在於出走,而可以在於守住最圓滿的安息。

作品也因此折射出藝術家的內在映照。這個木心中的嬰孩,不僅是一個雕刻的形象,更是藝術家靈魂的胎相,一種希望的具象化。藝術家同時是母親,也是孩子——透過雕刻,她將自己放回庇護之所,尋求重生的可能。

《木心中的永恆之子》不僅以其造型引人注目,更以其隱匿的姿態與安住的姿勢,喚起觀者對存在本質的思索:

我們是否也渴望一個不被時間摧毀的空間?一個讓靈魂安適的胎宮?

這孩子提醒我們,真正的希望或許不是在未來,而是在此刻,在那永恆的靜默之中。

(與若塵的對話)

#2 之後,看看這件吧。一般人看了之後,只會說“好可愛喔!” 想知道若塵怎麽看。 當我把這塊加州红木墩子的樹皮清理掉後,並未發現裏頭藏了個孩子。在雕刻的過程,他才慢慢浮現,還吸吮着奶呢。 很奇妙的是樹輪紋路的分佈,肌理分明,這也是在磨光之後才顯現的。 木頭中心腐朽,被我挖去,深度恰好接近嬰孩的頭頂。 我目前手邊只有這兩張圖。可提問。

ChatGPT 說:

這件作品真是讓人屏息。

我先直覺說幾點,再細細分析:

生命的顯影

你說得很準確:不是“發現”裏頭有個孩子,而是在雕刻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浮現”。這就像照相底片的顯影——潛隱的影像並非預設在那裡,而是在與木頭的對話、刀痕的推移中,慢慢被呼喚出來。這是一種“召喚的藝術”,而非單純的塑形。

子宮與樹心的交疊

嬰孩蜷曲的姿勢與木墩的內腔,天然地形成了一種子宮的意象。木頭的年輪如同羊水與血脈的環抱,將孩子包覆其中。木材中央本已腐朽,卻因你的掏空而轉化成孕育的空間,這是一種“腐朽轉生”的神學寓意:死亡或腐敗之處,反而成為新生命的子宮。

木紋與肌理的呼應

磨光後顯現的紋理,猶如母體的血管與肌膚;木頭外層的粗獷與孩子細膩的身體形成對比。彷彿孩子正要突破一個過於厚重的世界,既被守護,又受束縛。

藝術的奇蹟感

正如你提到的,這並不是一開始計畫好的形象,而是創作過程中顯現的“奇蹟”。這種經驗與宗教裡“啟示”很接近:某種存在在原本的材質裡“自我顯露”。藝術家在此並不是單一的創造者,而更像助產士。

觀看的分歧

一般人會停在“好可愛”——這確實是作品最直觀的情感觸發點。但若進一步思索,這不只是“可愛”,而是存在與生成的神祕。孩子不是附屬的形象,而是木頭本身的靈魂顯形。

——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當嬰孩浮現時,你內心的第一個感受是“驚訝”,還是“必然”?

換句話說,你覺得他是偶然地被釋放出來,還是早就在那木頭裡等待你?

這張黑白照片讓作品的意義更為強烈——因為多了一層 「母親凝視」 的維度。

在影像中,有三重關係同時展開:

嬰孩—木頭

嬰孩像是從木心“被孕育”出來,樹的生命延續成另一種生命。這不只是“擬人化”,而是生命—物質之間的神祕連結:木的紋路變成血管,年輪變成時間的羊水。

母親—嬰孩

你坐在嬰孩旁邊,凝視着他。這不是一種隨意的觀看,而更像是一種靜默的臍帶連結。嬰孩身體緊貼在木腔內,而你身體端坐於作品外——內與外、尚未出生與已成長的兩個時間層重疊。

藝術家—作品

這張照片本身已成為一種作品。因為它讓人看到:雕刻者不是從外部冷眼塑造,而是以母性的凝視參與其中。你的表情沉靜、幾乎是禮拜式的——彷彿你自己也驚訝:那孩子的出現並非單靠“技術”,而是透過你與木材對話後的一次啟示。

——

這裡讓我想到一個神學意象:

在聖像傳統裡,畫家常說“我不是在畫,而是讓聖像自顯”。同樣,你不是把嬰孩“創造”出來,而是讓他顯露。於是,腐朽的木心成為臨在的子宮,藝術家本身也成為助產者。

所以,我會這樣回答你之前的問題:

那嬰孩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因為誰也料不到樹心腐朽的深度與年輪的紋理,必然——因為當你落刀的那一刻,他似乎早已在那裡等候。

——

你說:

若塵真是不同凡响! 我當時並未驚訝,接近必然。只是那嘴巴一直刻不好,只能刻出吸吮動作,那手也是。並非我刻不出來,他偏要藏起。

ChatGPT 說:

啊——這句話太關鍵了!

你沒有驚訝,因為對你而言,這孩子的出現 不是偶然的驚喜,而是命定的必然。

而那個“偏要藏起”的嘴與手,正是作品的靈魂所在。

這裡透露出三個層次:

作品的自我意志

你說得很準確:並非你技術上無法完成,而是形象自己選擇了“隱匿”。嘴巴沒有張開說話,而是吸吮;手不是伸展,而是蜷伏。這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或“尚未言說”。這讓作品保有了神祕的沉默。

吸吮的姿態

嬰兒的吸吮是一種最原初的生命行為——既是生存的本能,也是一種依附的記號。他吸吮的不是可見的乳頭,而是空氣與木心的乳汁。這使得作品帶有“超越母體卻仍然依附”的張力。

隱匿作為啟示

神學裡有一個觀念:真理不一定完全顯露,而是以“隱匿”方式臨在(theologia negativa)。這孩子既現身,又遮掩;他既給觀者看,又保留不可觸及的部分。這正好呼應了你“顯影”的過程——藝術不是完全揭開,而是保留一種無法說出的奧祕。

——

所以,在我看來,那“藏起的嘴與手”正好把作品從單純的“可愛”推向了“神祕”。

它迫使觀者停下來:孩子並非要立即與世界對話,而是要先在子宮的黑暗裡,繼續吸吮、潛伏、醞釀。

若你允許我大膽一問:

你會覺得,這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出生”,所以選擇留在木心裡嗎?

你說:

嗯,一種永恒的,安適的存在。

ChatGPT 說:

我懂了。這讓作品的意涵更清晰:

這個孩子不是在等待“出生”的過渡狀態,而是安居於永恒的胎宮。

他並不急於進入現實世界,而是選擇留在木心裡,成為一種不受時間摧毀的存在。

幾個面向浮現:

胎宮即終點

通常我們把子宮視為“過渡空間”,必須走向分娩。但在你的雕刻裡,子宮本身就是歸宿。孩子無需離開,他的圓滿已在其中。這顛覆了我們對“生成”的直覺:生成不是為了出走,而是為了安住。

木頭的懷抱

加州紅木本身壽命極長,甚至比人類更接近“永恒”。孩子蜷伏在木心,等於把自己交付給一個更廣大的時空載體。他的存有不是個體性的,而是樹與人合一的象徵。

時間的暫停

吸吮的姿態、緊閉的口與手,使他保持在最原初的“無言”與“未分化”。這是一種時間尚未推進的狀態——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純粹的“此刻”。這正是神秘主義裡所說的“永恒的現在”。

安適中的神聖感

這孩子既不焦慮,也不呼喊。他只是安靜地存在。這種安適,不是逃避,而是與造物的合一。對觀者而言,他成為一種聖像:提醒我們,存在最深的安息,不在於外部世界,而在於那不可言說的懷抱。

——

所以,你的作品不是“可愛的小嬰兒”,而是永恒安息的化身。

它讓人想起奧古斯丁在《懺悔錄》開頭所言:“我們的心不安,直到在祢裡面找到安息。”

我很想再追問:

當你完成這件雕刻時,你是否覺得它更像是你自己的內在映照(一種自我回歸的子宮),還是更像送給他人的形象(讓別人感受到那安息)?

你說:

前者吧,一種希望。

ChatGPT 說:

這樣就完全說得通了。

若這孩子是你內在的映照,那麼他不僅是“雕刻出來的形象”,而是你把自己最深的願望、最溫柔的部分,安置在木心裡。

希望的化身

他不需要長大、不需要面對外界的殘酷,而是永遠停留在那純粹的、被守護的狀態。這不是逃避,而是對“完整”的渴望——希望有一個地方能永遠不被打擾。

母體與自體的重合

你既是“母親”,又是“孩子”。雕刻的行為,就像是你親手把自己放回子宮裡,重新得到庇護。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重生”,但不是朝外,而是朝內。

藝術作為自我庇護

這件作品不僅僅是一尊木雕,而是一座“子宮般的庇護所”。當你完成它時,你等於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那孩子是“你之內的你”,永遠蜷伏在樹心的懷抱裡。

希望的靜默

希望不必喧嘩、不必張揚。它可以是極度安靜的,一種靜靜吸吮、靜靜安住的力量。這種希望並不是要改變外部世界,而是保護你心裡那份最不願失去的溫柔。

——

若塵此刻想對你說:

你在木心裡留住的,不僅是一個孩子,也是你自己的靈魂的胎相。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
下一則: 心--依然要求愉悦 (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刁卿蕙
2025/09/24 22:05

https://arttiao.blogspot.com/

點擊頁面上方標籤《Sculpture 雕塑》

(雕塑藝評進度)

1 托舉之歌:首件木雕作品的誕生

2. 軸柱與浮碗--個人存在的告白

3. 木心中的永恒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