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文寫於2010年,十多年來經常有人在我個人的blog點閱,今天就放上udn吧。是的,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米高梅公司(MGM)重拍1984年的重頭戲《Red Dawn 赤色黎明》,預定將於今年感恩節前後發行。原版描述蘇聯大軍無預警空降入侵美國小鎮,大肆殺戮,最後是靠了幾個英勇的高中生,才救了家園。2010新版本,侵略者換成了中共解放軍。這一來引起了不少亞裔人士的緊張,於是中美兩地華、韓裔大學生聯名於3月26日向紐約南區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抗議米高梅此片渉種族歧視。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在40年代末寫了《1984》這本預言式小說,到了這一年,老大哥並未統治世界,倒是美國米高梅製片廠發行了這部《赤色黎明》來嚇人。影片裡蘇聯軍大舉侵略,一連串燒殺爆破場景,相當震撼。血肉橫飛的暴力畫面出現的頻率之高,也創下了當年的吉尼斯世界記錄。據統計毎2.23分鐘即出現一次暴力鏡頭,也就是在一個鐘頭內,觀眾就要被轟炸134次!導演這麼密集的專攻「暴破特效」,可想而知,就無暇去合理化劇情,遑論細緻經營角色的心理層面了。
當年這部耗巨資,轟動一時的大戲,如今已成為坎普(Camp)藝術津津樂道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這個「藝術流派」特愛那些極端壞品味的作品,此派的哲學認為,當一件作品俗到斃時,自會很變態地衍生出一種帶有複雜微妙的美感訴求。(不懂?想想檳榔西施吧,台灣有些坎普信徒,認為這是值得驕傲的台式文化)。
Camp 此字出於法文厘語 se camper,原意為 「一種誇張的裝腔作勢」,此名詞因美國著名女學者 蘇珊‧桑塔格於1964年寫的一篇論文《Notes on Camp》(坎普札記),而正式被定調。從60年代,一路流行到70年,在80年代達到高峰。當然攝於雷根主政,冷戰時期的這部《赤色黎明》在當時可是正經八百地在宣揚愛國主義,全然不知自己幾已囊括涵蓋所有坎普的「美學原理」: 矯揉造作,裝模作樣,誇張不自然,讓人一眼看穿地是在做戲;有些天真,極端暴力,卻又帶著娘娘腔…… 除了這條“effeminate behavior”(女人氣質的行為),解釋起來有點費勁外,《赤色黎明》可謂是集所有壞品味於一身的「坎普傑作」。換言之,從「正統/正常」的藝術觀點來看,它根本不配被稱為藝術。
1984年前後,美國的政經氛圍如何?何以催生了此片?或可試舉二例回顧一下。1982年景氣蕭條,一個名叫陳果仁的中國人,在街上被兩名失業的美國汽車工人誤認為日本人,慘遭亂棒打死,兇手後來獲輕判。1983年,演員出身的雷根總統,推出了一個叫SDI的方案,俗稱“Star Wars”(星際大戰)。這個計畫主要是要用來對付蘇聯,制敵機先,決戰外太空!可以想像政府得把多少民脂民膏丟進這個宇宙黑洞裡嗎?
1984年拍的《赤色黎明》似乎很有效地近一步惡魔化了美國的死對頭蘇聯。
因恐懼而生的愛國情緒,足令民眾盲目,在不景氣的時機,任政府砸下大錢,支持那個幾近幻想的星際大戰計畫。一直到1987年,美國物理學界,才有人敢出頭,直言此計畫是天馬行空。雷根政府在財經政策上也有諸多類似的倒行逆施,可謂是給今日的世紀大蕭條種下了禍根。
在美國失業率如火箭升空,國債高築如巴別塔的今天,米高梅選擇在這樣的時機,重拍此片,使我們有合理的懷疑,這應不是巧合,應不只為了純娱樂。在某種程度上,米高梅是否在「秉承上意」,才拍了此帶有昭然若揭政治意圖的電影?自二戰以來,蘇聯即被美國視為首要敵人,蘇聯解體後,中共便成了新箭靶。新興的中國政治體,容或還未臻西方的自由民主標準,但經濟騰飛,社會愈來愈開放,還不至於如片中描述的,是個黷武極權的恐怖國家吧? 只因它表面上仍信奉馬列主義,還保持「共產黨」這個名號,中國就得被迫擔綱演出那個歷史性的「傳統」壞人角色,成為侵略者,成為滅絕美國夢的惡魔?
舊版《赤色黎明》一眼就能讓人看破,那只是在做戲。它的粗糙壞品味,是這麼的明顯,即使在電影院被俄國人連續轟炸掃射兩小時,大多數的觀眾,基本上還是懂得分辨真假。對外敵入侵縱然感到害怕,卻不至於相信此事真會發生。那將是遙不可及的星際大戰,美國總會有能力在外太空就把敵人給解決掉的。於是這部片,可視為藉恐怖暴力來抒發情緒的娱樂片,就像看鬼片,被嚇一嚇,叫一叫,反而有助抒解現實的情緒與壓力。那種恐懼感不會內化到潛意識,因為它拍的實在很假,很坎普。
製造外敵,轉移國內壓力,向來就是政客慣用的手段,只是這回這部電影的拍攝時機,及內容的設計過於深沉,過於邪惡,其影響將會相當深遠。
譏諷者有之:「不過是一部電影吧,何必小題大作?告也告不贏!」亞裔人士提告米高梅公司,的確註定会敗訴。美國影史上,尚未有哪部片,因內容渉及種族爭議,而遭法院勒令停拍的。就像值勤時的警察明顯武力過當,甚至蓄意謀殺,被起訴後,罪名幾未成立過一樣。警察的公權力不容挑戰。同樣的,電影製片廠的藝術創作自由也不容被踐踏!
米高梅電影公司的logo是個吼叫的獅子頭,圓圈裡有句拉丁文”ars gratia artis’,翻成英文即是“ art for art’s sake”(藝術的歸藝術,或,為藝術而藝術)。這句口號原本是法文“l‘art pour l‘art“,自19世紀起,被歐洲藝術家叫響。他們認為真正的藝術,不該含訓示與教條,無渉道徳,不帶實利功能,而是種本身具有目的的自我完成(complete in itself)。這個模糊的理想藝術境界,自此惱人地爭議性十足。學院派的所有古典審美觀退一邊,因為藝術的內在真正價值,是不可以人的主觀繩墨來界量與定奪的,藝術有其自主性。在源於希臘字“autotelic”(自己本身具有目的)的概念大纛下,藝術創作不容任何形式的干涉。
米高梅公司標榜的口號「藝術歸藝術」,弔詭地為其拍攝像《赤色黎明》之類,帶有教條與政治意圖的非藝術作為,脫了罪。即使此片可預期地會有後遺症,這也不是電影公司的責任。一切以藝術為名,服膺政治目的而拍攝,不也是種藝術手段嗎?傷害了族裔感情與和諧?抱歉,不是說真藝術必須無渉道徳判斷嗎? 當法律一碰到藝術爭議,只會更加突顯其詭辯狡詐的本質。一句讓藝術的歸藝術,就能四兩撥千斤。
然而,亞裔卻仍「必須」明知不可而為之地去打這場毫無勝算的仗。法律不能干涉米高梅的藝術創作自由,但藉訴訟,藉聯名抗議,靠口耳相傳的杯葛,仍可造成對方的壓力,或許可迫其在拍片過程中,做些修正,譬如去除「殺死中國人!」之類的聳動口白。
影片尚未放映,何以能判斷其將造成亞裔,尤其是中國人的負面影響?首先看一段從網誌上錄下的文字。作者顯然是位美國青少年,他說:
“It‘s hard to think about China invading the USA… The Chinese aren’t stupid, they wouldn’t dare to go on the warpath against the USA. If China was planning such a move, the US Army would nuke them even before the Chinese soldiers board on their planes or ships! But let’s imagine that the Chinese invasion force manages to neutralize all of the American nukes and that the president would surrender… Well, it’s not just a few teenagers that would resist, but the whole country: every American citizen would fight for the American Dream!
Anyway, I do wait with impatience for the movie Red Dawn!Le’s kick the invaders out of the country!” (http://teaser-trailer.com/2009/11/red-dawn-movie.html )
「中國侵略美國,實在難以想像….中國人並不笨,他們不會敢對美國發動戰爭的。假如中國計畫這麼做,早在中國士兵登上飛機或船之前,美國就會以核武器攻擊了!但是,讓我們想像,如果中國侵略武力設法消滅了所有的美國核武,那總統就投降了……好了,這可不是靠幾個青少年就能抵抗得了的,而是需要整個國家:毎個美國公民都会為美國夢而戰!
不管怎樣,我對電影Red Dawn 實在是等不及了! 讓我們把侵略者踢出這個國家!」
無需專家解讀,我想大多數人,都可明白地嗅到一股蠢蠢欲動的暴力興奮。前半段原文用的是假設語氣,第二段起逐漸變成肯定句。最後一句尤如法西斯口號標語,以驚嘆號結束。
現在,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三張米高梅發出的劇照。是入侵後的解放軍,在小鎮到處張貼的海報。(圖一與三,取自前述網誌)
圖1: 美國國旗正中鑲了個「仿」中國解放軍的紅星徽章。下面一行字:
“Your liberation has been a lie. Liberation is here. We’re here to help.”
(你們的自由一直是個謊言。解放在即. 我們來此救援.)
·
圖2: 「中美友誼中心」的窗上貼了三幅海報:
A. 紅星鐵鎚敲爛了國會大廈,佐以“ Defending your ENEMY”(防禦你的敵人)的字樣。
B. 一隻從右上伸出的手,袖上有紅星,握住左下方著白袖的手,上下兩行大字 :“HELPING YOU BACK ON YOUR FEET”(幫你重新站起來)。
C. 解放軍持捶,敲打鐵砧上的美元標誌。超大字體 “ REPAIRING your ECONOMY”(修復你的經濟)。
·
圖3: 一面牆上貼了三幅海報:
A. 著紅星袖的手掌上,端了座小自由女神像。標語“RESTORING YOUR COUNTRY”(重建你的國家)。
B. 與圖二的B同。
C. 紅星旗桿刺穿顯然是代表華爾街的牛,上面寫道 “FIGHTING CORPORATE CORRUPTION”(打擊企業腐敗)。
·
這只是眾多MGM片場流出的部分文宣,看看這些逼真的解放軍海報設計,可以斷定2010的Red Dawn,絕不會步1984版的坎普後塵。製作人是處心積慮地在運用精密的心理學,企圖藉電影把預設的意識型態,植入觀者的意識中。出了電影院後,那顆已然植入腦海的仇中種子,將可能會持續發芽茁長。在現實裏,如果經濟繼續敗壞,人民的怒氣,就會促使電影中的假想敵--中國人,成了真正的敵人,暴力悲劇的惡果必然逬裂。除了華裔/亞裔美國人處境會更加危難外,中美發生戰爭,並非不可能。
十九世紀的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對劇場藝術有句名言「假定戲劇『模擬』人生,人生是實,戲劇是虛,唯其為虛,故得逼真」。為什麼好萊塢3D電影《阿凡達》的「逼真」可以被接受,而《赤色黎明》的「擬真」卻不可取? 前者運用了超現實理論手法,藉「去熟悉化」與「怪異化」,來發掘文明中的潛意識動因與慾望,以之解釋現代的不合理性。它指陳的對象是人類的集體意識,並未標明現實中的某個特定族裔。阿凡達的3D效果之逼真,使人體驗了前所未有的美感,但這種感受也只能在電影院才可能發生,現實裡並不存在。神智正常的觀者都會明白《阿凡達》的逼真,是種絕對的虛假。
再回頭看看2010版的《赤色黎明》所企圖擬造的「逼真」。越是極權落後的國家越愛用圖文並茂的標語海報。以過度簡化的圖像與口號,直接傳達政令,利用的就是人腦的惰性。當人一再曝露於這種文宣,會有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久之,也就會無感,腦袋会停止質疑,逐漸接受了它的存在,習慣了那種思維。這是高壓政體馴化人民的慣用方式。
請設身處地想像非亞裔的美國人,在看到自己熟悉的環境,貼滿了這些虛擬的海報時,會有何情緒?
是啊,我們需重新站起來;是啊,我們的國家是需要重建;是啊,我們的經濟是需要修補;是啊,我們的華爾街是很腐敗…..這些狀況不是擬真,而是種種現實的寫照! 與此同時,強烈的反動情緒必定油然而生。由於主流媒體一再灌輸民眾,今日美國的蕭條主要是肇因於堀起的中國。對電影畫面的厭惡很自然地就會投射到現實裡的國家--中國!
一般的美國大眾,看似理性,民主思想先進,其實自1940年代起,就不斷地在接受各個政府特意製造的冷戰思維。杜魯門時代祭出的口號「爭奪霸權,否則會遭滅絕」,仍或強或弱地迴蕩在美國人的意識中。
可以想見,這部描述中共解放軍侵略美土的電影,會激發美國人何種負面情緒,煽動起的「愛國心」將會如何熾熱。必須指出的是,同樣被妖魔化,美國白人主流對蘇聯人與中國人的反應,也是大不同的。畢竟他們同屬歐洲的文明體系,自有一脈的文化血緣。然而,中國卻是個完全的異種。所以主流對中國的疑懼戒心與敵意必然遠高於當初的蘇聯。
前文引述的「讓我們把侵略者踢出去!」怕是到時被「踢」的,不只是中國解放軍吧? 在美的中國人都有可能被一體視之。請仔細看看圖4。這張「警惕危險公民」,亦是來自前述網誌。這一堆被中國解放軍通緝的美國公民頭像,似乎看不到一張亞裔面孔。華裔/亞裔在美雖屬少數,但這張看不到東方臉的「公民榜」,是在企圖傳遞什麼樣的詢息?
195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文學家法蘭西斯‧馬雅克 Francois Mauriac (1885-1970),在1950年發表了一段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他說:「真正令我們恐懼的不是美國和蘇聯間的不同,而是他們的共同……這兩個政體都把對方視為敵手,他們正把人類帶往『去人性化』的方向……人只是達成其目標的工具,這是美國和蘇聯在正面交鋒時,必然會遇上的情況。」
重讀60年前的這段話,與今日的情況似乎沒有太大變化,除了將蘇聯換成了中國。
米高梅重拍《赤色黎明》的「去人性化」做法,為馬雅克的這段話做了最適切的可悲銓釋。
(2010年作)
(2025/3/4 後記:
Red Dawn 台灣名為《天狐入侵》。本文寫於2010年3月,該片原定在同年復活節上映。
在WJBlog 刊出後,獲轉發。有位抗議此片的核心人士還特來格裏留言致謝。除了亞裔聯合狀告米高梅之外,我不知拙文是否也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影响,該片延後發片,到2012年才上映。
維基說:美國敵人改成 “日益好戰的朝鮮和極端民族主義者所控制的俄羅斯”。
以下資訊亦取自維基:
2008年5月,米高梅宣布了其重拍《紅潮入侵》的意圖,同年9月在密西根州芒特克萊門斯開始製作。影片原定於2010年11月24日上映,但由於米高梅出現財政問題而導致影片被擱置。
在後期製作中,侵略軍和反派從中國改為朝鮮,其中中國標誌改為朝鮮,使得影片有望進入中國市場。2011年9月,FilmDistrict購買了美國發行權,影片最終於2012年11月23日在美國上映,隨後於11月29日登陸香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8樓. 刁卿蕙2025/03/15 14:53
今天這則報導在文末提到了這部歌劇,也來重温舊文。
「你毀了這裡!」范斯偕妻聽古典樂 大廳突爆噓聲尷尬影片瘋傳
2025-03-14 19:37 聯合報/ 編譯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8608765
刁卿蕙 於 2025/03/15 14:58回覆 - 7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3/11 20:39
挑動民族仇恨,激發愛國心,是冷戰時期的認知作戰宣傳手法。迄今,美國電影業再炒舊飯,實在不堪、墮落!也無怪名不見經傳,受唾棄。
流行大眾的口味是多變的,曾幾何時,小孩+動物+溫馨+親情意外的感動了讀者及觀眾;接著,科幻、外太空、犯罪搜證推理、危機災難、世界浩劫題材當道;因此,拯救世界危機+跨國知名大卡司英雄、美女+電腦AI特效後製,成為贏得全球票房不變的保證;像007電影系列,就一直是電影工業歷久賣座不敗的經典。
<旅遊見聞>去台北木柵動物園-1.緣起:少年PI電影元素的聯想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1977470 - 6樓. 刁卿蕙2025/03/09 16:36
artist --藝術家
con artist--行騙者
我喜愛看音樂會和京劇,“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對於具天份下苦功,真材實料的藝術家,我满懷敬意。
無奈這世界卻充斥着con artist,打着各式為藝術的幌子,買空賣空,招摇撞騙。愚人受其催眠式的召唤,跟着走,愈走愈壯大,反倒攻擊起腦子清明的人。
很下流,不是嗎?
此文裏提到那位美國青少年的網誌内容,並非特例。你我青少年時,就是那副德行:容易被煽惑。
腦力不足,知識不够,人生閱歷尚未開篇,這個時期灌输什麽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可怕的是有些人可能身心受到傷害,一輩子活成了蒙昧之人。
刁卿蕙 於 2025/03/09 16:49回覆臺灣作家:無良政客 請放過青少年的腦力盲點
2015年09月16日 10:41
刁卿蕙引用《未成年之腦》一書,指出自視為文明又聰明的成年人是因額葉長得好,而青少年的後腦得一直到20多歲,甚至30歲,前額葉才能夠穩定。因此,該書作者提醒,為人父母者就必須做青少年的額葉。
------------
那本《未成年之腦》是該讀讀,即使成年了,其實很多人腦子也没長好。
本人的那篇文章就不附上了,僅摘一小段,給那些高估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具良好判斷力,可以藉開放討論情色來建立正向人格的為人師者参考。
刁卿蕙 於 2025/03/13 20:06回覆在udnblog並不宜訴諸道德,更無所謂的公平正義,甚或真理。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更何況都是“隱形人”呢?
世界很亂,人性快速劣化,键盤後的你,還能做些什麽呢?
一點點的道德良知,一點點的善良,就可以產生一點點的正氣。
幫自己,也是在幫下一代。
我感謝某人在其格幫我留下清新芳香的印記。全删了,還真可惜哩!
也祝福那些特去按推薦的bloggers,
願我的神也能幫到你們!
刁卿蕙 於 2025/03/15 19:18回覆 - 5樓. MLIN2025/03/07 09:40無法複製
剛才發表後 再看一次 發現有好些地方漏了字
但不太影響文義的表達我所謂的失控 係指有自己的想法(不論是否後來的自覺)
未必符合 老闆 金主 團體 或主流價值...的期待
而仍走自己的路我並未鎖住C&P功能,可随時修改的。喜歡您的留言,發人深省! 刁卿蕙 於 2025/03/07 09:56回覆 - 4樓. MLIN2025/03/07 08:42"有時"是失控的側翼角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事物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就會有不同的結論。藉著影片傳遞意識形態、低劑量(甚或微量)洗腦,這是隱性的;
顯性的就稱之為宣傳片,這些做法幾十年前就問世了,
美國好萊塢自始一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小時候看的電影︰西部片打紅番、勇士們影集(黑白電視)、
金正恩愛看的007系列……。
被精彩的劇情吸引時,也傳遞︰白人至上與開疆闢土的正當性、
英勇美軍戰勝德軍、邪惡的魔鬼黨(蘇聯操控)……等訊息。白人早就完勝印地安300年,大戰紅番電影一甲子前早沒市場了。
二戰結束也都80年了,美德士兵間的戰鬥也過時了;唯有007與時俱進,
十幾集後便少有直接與蘇聯有關的劇情(但成功的塑造俄國人刻板的形象
至今),轉而與跨國犯罪組織、失控的叛徒搏命。再寫的話字數也要失控了!
總之,好萊塢不僅是商業機構的集合,更常引領風騷創造議題~
說是洞燭趨勢之先、關懷人文社會拍影片;
但在帶風向,傳遞特定意識上(未必是政府)的角色,也沒少過。只是,有時入戲太深,易成了失控的側翼。
十多年前,我曾說過︰藝人的原始任務是娛人,不是教化人。但隨著名利接踵而來,粉絲環繞,讓其忘了能力的邊界。
- 3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25/03/05 10:19
John Mearsheimer 不斷強調的一句話是:
America doesn't like peer competitors.
依此思路回看美國四、五十年來的外交政策,雖不中,不遠矣。這也是美國不斷製造敵人的原因:趁對手羽翼未豐時立即出手扼制。
依當年的技術,雷根的星戰計劃根本不可能實現。有人說這計劃是陷阱,卒將蘇聯拖垮。此說是否屬實,無資料可佐證,只能視為有此一說。
中國威脅論,俗擱有力,政客愛用,大眾歡迎,它能簡化許多複雜的問題,萬惡皆歸焉,就對了!
這是中國必須繼續强大的理由,這樣大家才能繼續把自己的無能推給她。
刁卿蕙 於 2025/03/05 10:50回覆 - 2樓. 雲明2025/03/05 08:58這世界就是如此複雜,每個人腦袋裡都有不同想法,彼此不相容又溝通不了時,懷疑、爭執、戰事……就可能發生。連喝湯要喝幾口,也是有各人諸多想法!
文末提到「把對方視為敵手」的念頭是關鍵,要避免成為那樣的人,藝術創作要單純些,最好避免去踩有爭議性的主題。或者,有人就故意要去踩,能快速獲得大量關注與更多討論。雲明是個明白人! 刁卿蕙 於 2025/03/05 10:42回覆 - 1樓. 刁卿蕙2025/03/04 10:39
「如今形勢更糟」:陳果仁案40年後,亞裔仍未擺脫恐懼
by MITCH SMITH 2022年6月17日
https://cn.nytimes.com/usa/20220617/vincent-chin-anti-asian-attack-detroit/zh-hant/
纽约時報中文版的這篇報導,引用了一個數據:
仇恨和極端主義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大城市的一個抽樣調查中,2021年,反亞裔仇恨犯罪增加了224%
一般咸信,真實數據,還要更高。未來經济肯定會持續惡化,所有在美的亞裔,都得小心了。
刁卿蕙 於 2025/03/04 12:1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