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丘逢甲的現代評價與爭議保存稿(三)
2013/05/11 20:53
瀏覽75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伍、乙未戰爭略表:

 

有關乙未戰爭記載,因為台灣民主國的資料匱乏,史料通常來自日、清兩國的相關文獻。在此文獻,兩者資料常有所出入或欠缺客觀性。不過總體來說,這場台灣史上最大的戰役,其規模與影響是難以忽略的。

右圖為日軍派前鋒部隊偵查地形及路線後,作成的行進地圖。

1894年7月:因朝鮮問題引起的日清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2月:大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台灣海防失去屏障。

3月13日:日下令攻佔澎湖。

3月24日:比志島支隊兩天內登陸並佔領澎湖。

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正式授印於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年號永清。

5月29日:日軍定錨三貂角,近衛師團登陸澳底。

5月30日:唐景崧下令民主國部隊(包含部分廣勇)扼守瑞芳龍潭堵及基隆獅球嶺砲台。

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正規軍瓦解,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4日:唐景崧與丘逢甲棄職前往淡水,6日渡海內渡中國。帶有台灣民主國的軍餉銀數十萬兩(台灣通史)。

6月11日:辜顯榮等人開台北城門。

6月~7月:台灣民主國吳湯興與三角湧義民營,相繼突襲日軍。

6月22日:日軍攻陷新竹

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派遣統領楊戴雲、提督李惟義、督辦吳澎年扼守苗栗尖筆山與彰化八卦山。

7月11日:台灣民主國義軍於新竹城敗被圍,將領姜紹祖自殺成仁。

7月29日:為殲滅民主國軍隊,日本實行「無差別掃蕩」

8月8日:日軍進攻苗栗。

8月14日:日軍攻佔苗栗。

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國將領吳湯興及吳澎年陣亡,台灣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軍全滅。民間或謠言日軍將領北白川宮能久戰死於此役,但未經考證。

8月29日日軍攻陷彰化,日軍第二師團五分之四兵力染熱病。

9月1日:雲林知縣羅汝澤招募雲林兵勇。哨官簡義駐防斗六斗南。

9月1日:日軍佔領雲林,羅汝澤敗逃中國,簡義持續與日軍游擊。

9月7日:日軍以「不宜孤軍深入」為由,退守彰化。

10月7日:日軍重新攻佔雲林斗六。簡義敗逃雲嘉山區,自立「鐵國山」。

10月10日:日軍第四旅團數千援兵於台灣南部的嘉義布袋港登陸抵台。

10月11日:日本援軍第二師團一萬餘兵士登陸台灣南部的枋寮,將領為乃木希典。

10月11日:佳冬巷戰,晚,日軍佔領佳冬。

10月12日:民主國駐東港管帶吳光忠未戰逃。

10月12日:東石,布袋,日第四旅團與黑旗軍巷戰。

10月15日:再度於雲嘉一帶實施無差別掃蕩。日軍佔領嘉義。

10月16日:日軍第二師團佔領鳳山。

10月18日:日軍三方包抄台灣民主國唯一據點台南市。

10月19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內渡中國。

10月21日:日軍攻陷台南,台灣民主國亡。

陸、電視劇:亂世豪門劇情簡介:

萬仁承認自己對史學狂熱,「光前置作業就花了3年,蒐集資料、考證,就是要呈現最真實的一面。」像大家熟知的「丘逢甲」,萬仁翻閱了無數資料,最後終於找到他親筆落款的手扎,才證實是此「邱」非彼「丘」,「清朝雍正時期文字獄盛行,應該是為了避免冒諱 『孔丘』才改成『邱』。」

1894年,日本於甲午戰爭中擊敗積弱的清帝國,兩國簽訂「馬關條約」,從此以後,影響台灣人民命運至鉅……。甲午戰前,由於在台灣的清朝官僚體系官員全由中國內地派來,心態自大、貪婪,加上輿論由少數士紳富豪控制,他們與官僚組成上層統治階層。

日本政權的替換,無疑將剝奪這些階級的特權與利益。戰後,官員與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日,但缺乏真正民主與民眾支持,年號「永清」與國旗上的黃虎圖騰,即被視為臣服清帝國的象徵。其實,唐景崧、邱逢甲(湯志偉飾)沒有抗日建國決心,他們與清廷一樣,盼望歐美列強援助。

俄德法三國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給他們極大的鼓勵。而日軍登陸至佔領民主國首都台北,不過十日;但從台北攻到台南,卻長達近半年。蓋因自桃竹苗以下(台南例外)對鄉土抱著強烈情感,佃農壯丁自組義民軍,以鋤頭、鎌刀、竹茅、刀劍為武器,採游擊戰術,讓日軍疲於奔命。這段義民軍抗日的史實與台灣民主國成立與崩潰,是彼時歷史背景,也是「亂世豪門」戲劇情節的主軸。

商品名稱:亂世豪門    銷售發行:忻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規格:DVD * 10    公播售價:15,000元

家用特價:1,680元

柒、結論:

從上述文章的各角度來看,丘逢甲的現代評價與爭議,確實是兩極化。丘逢甲後來死於廣東,死時有六位同鄉的舉人作弔聯諷刺他。一位美濃出身的舉人林金城,也寫下這樣諷刺對聯:「盜臺軍餉,盜粵軍裝,軍法總能逃,事變兩番成大盜/非清人物,非漢人材,人言終不息,心甘一死莫知非。」戚其章的<丘逢甲離台內渡考>對於捲款部分做了辨誣、其他部分提出相當的見解。但仍不能免除丘逢甲其人的負面評價,同時作者被人認同其見解的接受度又多少呢?

連橫曰;逢甲既去,居於嘉應,自號倉海君,慨然有報秦之志。觀其為詩,辭多激越,似不忍以書生老也。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

丘逢甲內渡的行為,造成個人評價兩極化,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他的後代子孫只能從文學與教育方面來頌揚他的成就,但仔細想想一個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我們未必就該蓋棺而定,抹煞其他成就。雖然他現代是個爭議性的人物,相信在過一段歲月,爭議性部分就較為人寬待了。

 「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註1】,在口口聲聲愛台灣的當代政治人物,不管有沒有綠卡,一但台灣發生戰爭,你認為有誰會留下來為台灣共存亡?不會依循丘逢甲、唐景崧的模式嗎?

 【註1】:《新唐書》蕭瑀傳。帝嘗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廢立議,顧朕挾不賞之功,于昆弟弗見容,瑀于爾時不可以利怵死懼,社稷臣也。」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

即使是黃巢大屠殺與大吃人肉的恐怖行徑,在現在都沒甚麼人在指責了,如果提到也多是輕輕帶過。丘逢甲內渡或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似乎不應該在一直執著於謾罵指責這個層次,應該還有更高層次要討論與教育。不論是在天道史觀與唯物史觀來看,就當是時代的巨輪滾過去的時候,所必然會發生的事。

最後套句三立主播陳雅琳名言:『歷史不能遺忘 經驗必須記取、讓我們做個有記憶的人、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同樣的我稍微改為『歷史重新詮釋,真相再次考證,讓我們做個有良知的人、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捌、附錄部分相關資料:

1.論文:丘逢甲離台內渡考

2.報導:詩心劍膽鑄漢魂——訪梅州蕉嶺丘逢甲故居

3.報導:看滿清官員如何描述福爾摩莎最近的戰役

4.論文:由「滄海」及相關意象看丘逢甲內渡後的心境與夢想

5.論文:丘逢甲潮州詩研究

 玖、參考資料:

1.丁旭輝著,<由「滄海」及相關意象看丘逢甲內渡後的心境與夢想>,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民國92 年6月。

2.戚其章著,<丘逢甲離台內渡考>,《學術研究》2000年第10期。

3.徐博東著,《邱逢甲傳》,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年7月。

4.徐博東著,《邱逢甲傳》(修訂版),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1月。

5.李筱峰著,<不想獨立的「獨立運動」>

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027&menu_id=4

6.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8%E9%80%A2%E7%94%B2

7.進士第《潭子曾宅》:http://www.rses.tcc.edu.tw/rsteam/chan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