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沒聽過「Elisabeth Kubler-Ross」這個名字,但你八成聽過她膾炙人口的「臨終前五階段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是的,她就是首創這個理論的生死學大師。她在1926出生於瑞士,2004年去世,享年78歲。
伊莉莎白.庫伯勒是一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非常勤奮,可以說「著作等身」;其中,她最有名的著作應該就是《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可以說,她改變了無數人們處理死亡、面對臨終病患的方式。她曾協助無數瀕死病患安詳面對死亡,晚年時更致力於愛滋病感染兒童的關懷與照料,提供人道救助,一生獲獎無數,是個了不起的人。
這本《天使走過人間》一開始就提到她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聖水農莊」遭到當地人惡意縱火,所有財產和重要的資料(包括照片、她的札記、父親的筆記等)都付之一炬。她在傷心錯愕之餘,並沒有怨天尤人,很快地就平靜了。她告訴自己:「人生就像上學。老師給你很多功課。你學得越多,老師給你的功課越難。」這是多麼有智慧的話語啊!
她更清楚地闡述了:「活了一輩子我終於明白:未經徹骨寒,哪得臘梅香——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試問:如果沒有悲慘的戰爭,我們能體會和平的可貴嗎?沒有死亡,我們怎麼會珍惜生命?人類如果沒有仇恨,我們怎能領悟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愛?」
為了讓人們更瞭解「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她常做這樣的比喻:「如果你把大峽谷遮檔起來,不讓它遭受風雨侵蝕,你就永遠看不到風雨在岩石上雕刻出的美麗圖形。」如何?這種譬喻是不是很有說服力?
身為家中三胞胎裡的老大,伊莉莎白.庫伯勒一輩子都在追尋自我的意義。她原本是要當小兒科醫師的,陰錯陽差走了精神科,後來又機緣巧合投入了「臨終關懷」這個部分。她為醫護人員、神職人員辦了無數次研討會,讓他們與臨終病人面對面。書裡很忠實地記載著:「(臨終的)原本對生命已經絕望,覺得自己是個廢物的病人,突然發現自己有了一個新角色——教師,心中都感到非常欣喜。雖然生命已經面臨終點,但他們終於領悟到,他們的人生還有目標,他們必須堅持活到最後一口氣。」
有人問作者:「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小孩子為什麼會死呢?」作者的回答也充滿了睿智:「有些花兒只開放幾天——每個人都讚賞它們,喜愛它們,把它們當作春天和希望的象徵。然後,它們就凋謝了,但它們已經做完它們該做的事……。」
伊莉莎白.庫伯勒在做了多年探討生死的工作之後,寫下了這些語重心長的話:
好好活著,免得將來後悔糟蹋了自己的生命。
好好活著,免得將來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感到懊悔,希望能重新來過。
好好活著——誠實地、積極地活著。
好好活著吧!
作者到了晚年,因為研究生死學的緣故,不免也涉獵一些超心理、玄學方面的領域,坦白說,這部分我不太瞭解,不敢推薦。但這本書就算只看前半部,也很有價值了,讀者不妨以開放的心胸(open-minded)來看待這些。
假如你把整本書看完,你一定同意作者所做的這些結論:
人生的唯一目標是成長。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學習如何愛人和被愛,毫無條件地。
一生中,你經歷過無數苦難,做過無數噩夢。你把這些苦難看成上帝的懲罰,然而,事實上它是上帝賜與你的機遇。它讓你成長,而成長是人生的唯一目標。
你應該痛痛快快地活到你只剩下最後一口氣。
一生中,你只該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你也許很窮,也許挨餓,也許住在一間破房子裡,但你會活得很踏實、很快樂。走到人生旅途的盡頭時,你會感激你的一生,因為你完成了投生人間的使命。
人生最難學的一課是無私的愛。
死亡的過程並不可怕。它可能成為你一生最美妙的經驗。這得瞧你生前如何過活而定。
只要有愛,人生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忍受。
世間唯一永恆的東西是「愛」。
看看這些發人深省的、激勵人心的句子,誰敢說這不是一本「字字珠璣」的好書?!
書籍小檔案:
書名: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
英文書名:(The Wheel of Life -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譯者:李永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6月26日(二版:2009年04月27日)
- 11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2/01/19 07:11我們的生死學大師傅偉勳﹐也多次推薦羅斯的書
- 10樓. 看雲2012/01/09 05:44謝謝分享
以前大姐推薦這書
那時不想聽這些論生死的玄學
就沒注意
看來我真是偏見很深
得好好學習了
謝謝分享
祝 新年快樂
主與妳同在
我懂你的意思。身為有基督信仰的人,我也很不願意碰觸玄學方面的議題,但「心理諮商」要求的是開放的心胸,因此我會用「研究一門學問」的方式去瞭解它。瞭解不等於接受,對吧?
我喜歡這位老太太回顧自己的一生時,那種豁達與智慧。
也祝你新年快樂!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9 13:04回覆 - 9樓. 細草微風2012/01/05 14:25感謝介紹好書
曾經聽過友人參加一場老教授的喪禮,典禮上教授子女追憶父親生平與趣事,語氣時而悲傷,時而幽默,在場者跟著流淚,也不時傳出笑聲。讓人覺得,死亡是一種自然平和的告別,一種階段性的演出謝幕。戲演到了結局,自然而然就該退場了。
Steve Jobs 曾說過,死亡是最奇妙的發明。
賈伯斯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這句話說得很好,他面對死亡的態度也夠豁達。
你形容的葬禮就是我很想要的那種。我在十年前就寫過一篇「遺囑」哩!(發表在我的一本散文集裡)大概的內容除了「環保」(能捐的器官就捐,能送出的財產就送出)就是「感恩」(感謝所有照顧過我的人,包括我的孩子),這是我最想要的退場呢!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9 12:50回覆 - 8樓. ~大邱~2012/01/05 10:15苦難和祝福
在苦難爐中能看到神的祝福和應許,
需要智慧勇氣和信心。
若是沒有神的同在和得救的確據,
也很難坦然面對生死的問題。
在生命最關鍵的時候,有沒有信仰確實會有影響,有些人甚至是在巨大的傷痛或重病之後,才開始接觸宗教。像我們這樣,早早就有了神的護佑,是值得感恩的。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9 12:44回覆 - 7樓. JKTsai 老鼠嫁女兒2012/01/05 05:53陪癌症病人
「臨終前五階段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中文是翻譯成「臨終前」嗎?
過去二十年的癌末患者探望關懷時,此五階段是適用在癌患者或意外死亡的家屬!不過有些樂觀的患者,或願參加互助組討論的患者,通常可以很快速越過前4階段,正面接受治療,這類患者通常抗癌成功率也較高!
謝謝蔡老爹的補充,我查的資料所用的詞是「five stages of grief」,應該翻譯成「哀悼」或「失落」,而不是「臨終」。不過,在這本書裡,主要是在敘述一般人得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後的反應。確實有一些人如您所說,調適得好,能夠很快跨過其中幾個階段,得到平安。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6 06:53回覆 - 6樓. 牛兒2012/01/05 02:56.........
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卻需要一番體驗才會懂吧沒錯,這些「好話」以前我都把它當成海報上的標語,根本打不進心裡去,直到自己經歷了一些重大的失落,有了深刻的人生體驗,我才明白:這些話真是字字珠璣啊!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6 07:16回覆
- 5樓. 新天新地2012/01/05 02:17謝謝老師推薦好書
這樣的人生功課 , 越早做越好 , 越早遇見越好!
感謝我的主 , 藉著憂鬱症讓我整個人生藍圖 , 越來越清楚!
現在及將來的生命
我無論做什麼?
都是做一件賺到一件!
人生有苦難 , 原是神為要讓我們受益
是一個化妝的祝福!
呵呵!說得好!「做一件賺到一件」,人生不管有多少磨難,我們也許一時之間不明白神的意思,但只要積極面對,總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6 07:13回覆 - 4樓. 山楓 @ 薪火相傳2012/01/05 00:30苦難與生死
遇到生命中的苦難挫折,在經歷必然的情緒階段後,放棄罪與罰的觀點,而積極的以成長機會的心態去面對。這也是我 2011 年的功課。謝謝 Rachel 這麼棒的分享 :-)
不客氣啦!反正自己愛讀書,一邊讀又喜歡一邊把佳句抄下來,順手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真的不算什麼。
你說得好,「放棄罪與罰的觀點,而積極的以成長機會的心態去面對。」→→這就是全書的關鍵呢!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6 07:11回覆 - 3樓. 意樵2012/01/04 17:38嗯嗯,生死學是最近幾年才在台灣受到重視的學問,連「殯葬禮儀」現在都是可以在大學殿堂大大方方研習的課程,這大概是去國多年的留學生所不知道的囉。
心理師Rachel 於 2012/01/06 07:06回覆
- 2樓. blue phoenix女兒長大以後的樣子2012/01/04 08:41新年快樂
妳正在做妳喜歡做的事
我也在努力中
希望可以早日看到成果囉
blue 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