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還不是為你好
2025/06/25 15:00
瀏覽280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幾年前有一場演講,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美好經驗。邀請我的是台北很有名的貴族學校,性質是全校的週會。我到了會場看到烏泱泱數千青少年,就知道一定要盡快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於是,捨棄了原本四平八穩的開場白,我一開場就直接說:「你們相不相信?我知道你們家的爸爸媽媽最常說的三句話。」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好奇地把頭抬起來看著我。我馬上揭曉答案:

第一句話是:「明天要段考,你還在玩遊戲,不要命啦!」學生都笑了,
第二句話是:「趕快睡覺,不要再滑手機了!」學生笑得更大聲了,
第三句話是:「我為你做這些,還不是為你好!」學生的笑聲和大聲的鼓掌簡直快把大禮堂的屋頂衝破了!

「我還不是為你好」,這句話對許多孩子來說真是既熟悉又無奈。有些父母往往以愛之名,替子女做各種決定,甚至自顧自地為他們「犧牲」「奉獻」,卻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結果經常只感動了父母自己。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體現在「有求必應」或為他們遮風避雨,而是體現在尊重、信任,並能逐漸放手;甚至,大膽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學習為家庭或社會做出貢獻,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

在這溫馨的五月,到處都能聽到歌頌母親的聲音,可惜的是,傳統上,母親的偉大經常與「犧牲奉獻」畫上等號。有些父母不惜放棄自己的夢想、事業,甚至健康,認為這樣才算「好父母」。然而,這種付出不止讓孩子感到很有壓力,還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沉重。常見的例子是,母親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為孩子安排生活大小事,但在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們可能會因為母親的過度掌控而感到窒息,或者只能做個唯唯諾諾的「媽寶男」,無法獨立生活。所以,教育或諮商工作者通常不鼓勵父母為子女「犧牲」或「奉獻」,養出無數的「巨嬰」。再次強調,在愛孩子之前,父母都需要以身作則,先學會愛自己。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信任與陪伴。許多父母總想要幫他們規劃好一切,甚至干涉孩子的所有選擇。然而,孩子終究有一天要自己面對人生,父母只需要提供指引,而不是越俎代庖、掌控他們的未來。

相信我,在我接觸的無數個案中,父母的「犧牲」不一定能換來孩子的感恩,反而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當孩子長大後選擇與父母不同的道路時,父母就覺得自己的付出被辜負了(在中國大陸的說法叫做「白眼郎 」),造成彼此的痛苦。事實上,孩子需要的從來都不是父母無條件的犧牲,而是尊重、信任和對話。

許多家庭習慣讓孩子專注於學業,其他事情一律由父母包辦。然而,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誤以為「家」只是享受或索取的地方,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讓孩子分擔家務,能讓他們學會責任感,也能提升他們的獨立能力。此外,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例如:討論家庭旅行計畫或購物預算,也能讓孩子們學會思考與協調,這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也能讓他們更珍惜家庭資源。

因此,當父母想對孩子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或者,只是我自己的期待?」只有當愛建立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孩子快樂成長,也能讓家庭關係更加和諧。

(本文已發表於2025.05.13人間福報家庭版)
★真抱歉,忙糊塗了,五月份的專欄一直忘了貼出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性別與愛情
上一則: 愛與界線
下一則: 「犧牲」不能換來真愛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