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中,「社會主義」這個詞語經常被誤解與濫用,有人將之視為理想主義的象徵,有人則將之與極權、貧困、暴力畫上等號。然而,若我們願意回顧社會主義思潮的誕生背景與精神根源,就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線索:它與基督教福音教義之間,曾有深刻而內在的精神親緣。
一、 福音中的關懷精神:社會主義思想的道德起源
基督教福音——特別是耶穌言行中對貧者、弱者、受壓迫者的關懷——構成了一種劃時代的倫理觀。耶穌宣講天國的福音,不是給強權者、富有者,而是「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釋放被囚的人、使瞎眼得看見、叫受壓制的人得自由」(路加福音4:18)。他教導門徒:「你們坐在最小的一人身上所做的,就是做在我身上」(馬太福音25:40)。這些話語所傳達的,不僅是一種神學上的救恩觀,更是一種社會倫理:人的價值並非取決於地位、財富與能力,而是出於他是「被神所愛的」人。
這種倫理精神對後來的歐洲社會主義者,產生了無法忽視的影響。19世紀許多社會主義思想家,如傅立葉(Fourier)、聖西門(Saint-Simon)、歐文(Owen)等,都曾深受基督教道德理想啟發。即使是馬克思本人,也在福音倫理的語境中成長;雖他後來與宗教決裂,轉向無神論,但其對階級壓迫的批判、對社會公義的渴望,其深層道德情感,仍可能間接承襲了福音教義中對「受苦者」的偏愛。
二、 從關懷到仇恨:社會主義的歧路之轉
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約1848年),社會主義思潮的演變卻走向了岔路。在「共產黨宣言」中,恩格斯或馬克思強調了「階級鬥爭」的觀念。這讓社會主義思潮走向一種情緒激烈的、甚至帶有仇恨意識的路上(共產主義被宣稱是一種社會主義思潮,但是是最實際可行的路線,而很可能也是相對於此前的諸社會主義路線中行動策略最激烈的一種)。
20世紀初,列寧的共產黨出現以後,一種更激烈的共產主義體制在俄國被發展出來,原本基於憐憫與公義的倫理訴求,逐漸被階級鬥爭、仇恨動員、甚至暴力革命所取代。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必然性」觀念,以及列寧式政黨的鐵腕策略,使原先為窮人說話的社會改革理想,變質為專政工具。而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共甚至變得比列寧時期更猙獰、恐怖,更暴力、權謀。這種轉向,不僅背離了基督教福音的原初精神,也使許多人對「社會主義」這一詞產生強烈反感,甚至將之與極權主義劃上等號。在漢娜鄂蘭的筆下,蘇共就是極權主義的一種典型。
從福音到早期社會主義,這可能說是一種在福音理想感召下對現實工業化世界提出的改革路線;但是再到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恐怕就已經明顯走岔路了,不但是去神本主義的路線,甚至可能走在去人本主義的路線上;而到了斯大林的手裡,蘇共的做法可以說已經是與福音理想背道而馳。那裡面已經找不到對受苦者的關懷精神,而是統治權力欲望的最強烈展現。而以中共實際的發展結果來看,工農階級只在最初曾經被口號性地關注過,此後,工農階級大眾仍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而且和特權階級貧富懸殊,不可道里計。
如果說社會主義是在工業社會時代,由福音思想所喚起的社會改革思潮;這種改革思潮逐漸走岔,而且越走越偏執、暴戾。社會主義最初可能是在基督福音的感召下發起的倫理覺醒,走到共產主義竟成為以國家之名施行暴力的藉口。也許更糟糕的是,中共擅長偽飾自己,所以,始終有不少人願意成為它的捍衛者。當然,中共的捍衛者早已經不再是出於對「受苦者」的同理、悲憫,而成為了「偉大祖國」的捍衛者。至於祖國究竟是否偉大,是否造成了人民的重大犧牲,卻往往不被注意,或者是故意被忽視。
三、 重新分辨:福音的愛與共產主義的鬥爭精神
若要為今日社會思潮指引方向,我們就必須清楚區分「福音」與「極權式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之間的根本不同:
以動機來源而言,福音教義是出於愛與憐憫,為人靈魂與尊嚴;而極權共產主義則比較是出於仇恨與鬥爭,為階級與革命。
以受助對象而言,福音教義是對所有人,尤其是最弱者;而極權共產主義的對象則被定義為「階級同盟」者,其他則予排除,甚至予以鬥爭。
從手段來說,福音教義是自願施予、犧牲、服事;而極權共產主義則採取暴力奪取、生產資料國有化、思想控制。
從政治觀來說,福音教義不依靠國家強制,強調良心與信仰自由;而極權共產主義則視國家為革命工具,個體服從政黨意志。
從救贖觀來說,福音教義講神愛世人,人人可得救;而極權共產主義是無神論、歷史唯物決定論,不容異見。
可見,兩者雖表面皆關心貧者與弱者,實則根本出發點與實踐方式截然不同。福音關懷是包容性的,而共產鬥爭是排他性的;福音訴諸愛與良心,而共產主義訴諸歷史宿命與暴力手段。
當然,也許必須承認,福音可說只存在在言說的層面,故較不會有因為實踐遭遇阻力而轉變性質的情況。而共產主義者也未必完全沒有理想性,只是其黨的組織性格可能逐漸淹沒了個人的善良。
四、當代挑戰:社會正義的信仰基礎
在今日全球資本主義主導的社會結構中,底層民眾仍面對諸多結構性壓迫與資源不均的困境。這些問題若無倫理支撐,容易受到誘惑而再次走向激進革命。福音所提供的,是一種不同於「暴力抗爭」的社會正義想像——一種基於愛、赦免、共同體與責任的倫理實踐。
也許,未來真正可行的社會改革路線,必須重新從福音教義出發,結合民主與自由的制度框架,去回應社會的正義訴求。這並非單純的「回歸信仰」,而是一種重建倫理根基的努力。福音仍然可以是提供啟示的重要源頭。
結語:為何我們仍需談論福音?
在當代,「社會主義」這個詞既遭到右派勢力的誤解,也被左派極端分子所誤用。我們若要讓社會正義的理想不再滑入暴力與壓迫的陷阱,就有必要回到那個最初感動人心的起點——耶穌的話語與行動。他的福音,不是空洞的宗教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世界與人的深切責任。
我們談論福音,不是要將政治宗教化,而是要讓政治重拾倫理的方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羅非魚2025/07/16 08:26「愛」,是最高等的能量,不存在地球上!
地球是意識受限制的三維空間,所有、—切的『關係』,是建立在『價值交換』!
您一直在尋求公共關係之愛、關懷、憐憫.....原因,不是您比其他人更博愛更高級,而是您內在的創傷比較大、比較深罷了! - 3樓. 羅非魚2025/07/16 07:59哈哈,大鍋菜亂煮一通!您不僅幼稚,也天真,沒有人生磨鍊、生活磨難,所以缺少洞悉狀況之能力,不能責怪您,命運使然也!
您真是活在想像的世界,
完全不了解;
中國+中國共產黨+修正傳統共產主義之認知=中國式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制度=全民平等+現代化+保有民主本質
西方/全球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然而美國從未改變其霸凌本質之帝國主義制度,西化現代化之後只有『分贜制』! - 2樓. bill2025/07/15 20:47聖經並沒有提出類似社會主義以政府力量救濟困民眾的制度或方法, 耶穌說過"上帝的物歸上帝, 凱薩的物歸凱薩", 從這句話來看早期基督教出世精神高於入世精神, 出世精神當然談不上社會主義,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變成羅馬國家制度一部份才開始展現入世精神, 有了入世精神還要有一個高度管控經濟的羅馬帝國政府才能實現社會主義, 中國直到清朝才趕上羅馬帝國政府管控經濟的程度, 然而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關係並非基督教掌控羅馬而是羅馬利用基督教管理帝國, 即使基督教有社會主義想也從未在羅馬帝國(包括直到十五世紀才滅亡的東羅馬帝國)實現過, 這篇文章把社會主義與基督教連結起來恐怕是搞錯了.
- 1樓. 羅非魚2025/07/15 20:43哈哈哈,老掉牙的視角,哈哈哈,台灣人長期吸收西方美式養份,完全不明白大陸內地中國人的中國視角,
您老人家都是從西方的角度出發的.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