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的《雨絲》
2008/01/03 21:01
瀏覽4,825
迴響7
推薦61
引用0
鄭愁予 詩
李泰祥 曲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的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無水的的小溪,
那是, 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裏的......
遺落在那裏的----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斜斜地, 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的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無水的的小溪,
那是, 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裏的......
遺落在那裏的----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斜斜地, 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
.
.
.
.
.
.
.
.
.
後記: 看到旅居美國37年的鄭愁予落籍金門的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22/n962503.htm)
不由得想起他的這首《雨絲》
大學時有幸遇到一位教學認真的國文老師
在她的引導下
我認識了鄭愁予的作品
他的詩曾經陪伴我成長
時間過得真快
大詩人現在已經75歲了
..
.
鄭愁予小傳 (網路資料)
鄭愁予於抗戰期間,隨母親遷徙避難,途中由母親教授古典詩詞。有論者認為鄭愁予的詩有古典的神韻,但他認為自己並沒承繼古典詩文,只是因為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新詩語言用的是白話文,表現的主題也是來自平實的生活體驗。「愁予」此一筆名典故來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以及,辛棄疾〈菩薩蠻〉:「江晚鄭愁予,山間聞鷓鴣。」鄭愁予早期的詩有二大特色:一是心懷故土、家國之情十分濃厚,二是詩文中俯拾可見的流放意識。七○年代以後的鄭愁予,溫婉的詩風依舊,但描述主調略有不同,最主要是流浪情懷不復,變得成熟穩重。在創作技巧方面,長於形象的描繪,使用的語言比較散文化、口語化。楊牧曾論道:「(鄭愁予)以清楚的白話……為我們傳達了一種時間的空間的悲劇情調。」七○年代正是鄭愁予赴美深造的年代,他自己曾解釋赴美後詩作的語言的節奏感,有逐漸放鬆的傾向:「如果語言越來越急,那麼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急,便會造成一種很緊張和不愉快的感覺,因此要放鬆下來。」
〈錯誤〉一詩,是鄭愁予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曾有人以此詩將鄭愁予的詩風格歸類為婉約派,亦有人稱他為「浪子詩人」。不過,鄭愁予自認為他的寫作精神和中心,事實上是圍繞著「傳統的任俠精神」、和「無常觀」這二個主題。能觸及他這兩個中心命題,而對他的詩文進行評論的人實則少之又少。對於創作新詩的竅們,他認為「感性」最重要,他鼓勵年輕人如果要想寫好新詩,就要多讀史書、多讀地理、多聽音樂、多看些展覽,多一些生活體驗,才能使詩作豐富感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7) :
- 7樓. 謝錫福2008/08/07 00:48迴腸盪氣
得柏金遜症的李泰祥譜鄭愁予的詩,首首動人心弦,迴腸盪氣。
聽了這首《雨絲》,不禁把塵封於櫃中那卷《錯誤》專輯拿出來再三重聽,並輸到電腦儲存。 - 6樓. 琇子2008/01/05 22:36^^
好棒 ^^
學生時代最喜歡讀鄭愁予的詩
鄉居 ^^ 可以貼來小舖嗎?啊里啊多
- 5樓. 風之彩2008/01/05 02:16我也喜歡李泰祥的音樂
我也喜歡:
李泰祥的音樂
齊豫的歌聲
他們的音樂與歌聲
也撫慰不少海外遊子的心靈 鄉居 於 2008/01/06 14:16回覆 - 4樓.2008/01/04 12:51偶像們
真的很美...有時候希望由謝宇威來演唱!1/5 星期六 六點到九點一起來竹東中興廣場參加客家之夜,找回美麗的感動吧!http://www.shesinging.com/singing/edm/ad01/edm_ad01.htm - 3樓. 時和2008/01/04 09:10我達達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 2樓. 翱翔.在世界的彼端2008/01/04 07:05美
無法形容的美 - 1樓. Chen Mimi2008/01/04 06:07感謝分享
鄭愁予 李泰祥 齊豫
這三位分別是詩人 作曲家 演唱歌者
一直以來都是我最推崇和喜愛的
深深感謝妳如此精心的編製
讓我有了一個美麗的心靈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