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開創現代小說新形式──談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寫作特色
2025/04/20 13:13
瀏覽384
迴響0
推薦18
引用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創作,於1922年去世前夕完成,先後出版於1913至1927年間,共7大冊,超過3千頁,多達230餘萬字。

《追憶似水年華》與一般小說極為不同,其非線性的故事軸線完全顛覆傳統敘事結構,以敘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過去,超越時間限制,隨意出入於過去與現在,不時交叉重現已逝去的歲月,整部作品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中心情節,大抵以敘述者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活動為主,書寫其懊悔、愛情和死亡穿插描述眾多的人物、事件,以及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談親情、友情、愛情、同性戀、生與死,也談政治、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貴族、沙龍、猶太情結……等,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讓讀者目不暇給,既是抒情記錄和「傑出的大雜燴」,亦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咸認對現代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二)無中心情節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寫,馬塞爾生長於富裕家庭,從小養尊處優,父親在政府機關任職,期望馬塞爾將來成為外交官,但馬塞爾喜愛的是寫作,以認識「真與美」為思想追求的目標,因此父子關係頗為疏離,他多半依賴著外祖母和母親。馬塞爾自幼體質孱弱多病,個性異常敏感、神經質、猜忌多疑,嫉妒心重,愛胡思亂想,屢屢為情所困。馬塞爾先是在外祖父母居住的貢布雷,結識娶了交際花的猶太人斯萬先生,嚮往著貴族蓋爾芒特家族的上流社會生活。後來馬塞爾一度與斯萬的女兒希爾貝特交往,但沒有結果。

馬塞爾跟外祖母至巴爾貝克度假,遇見外祖母的朋友──蓋爾芒特家族的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得其美男子侄孫聖盧,二人成為好友。未久,馬塞爾在大畫家埃爾處初識少女阿爾貝蒂娜,開始來往。之後,馬塞爾隨家人搬遷巴黎,與蓋爾芒特公爵夫人成為鄰居,馬塞爾暗戀著高貴美麗的公爵夫人,維爾巴里西斯夫人正是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的姑母。馬塞爾應維爾巴里西斯夫人之邀,至家中作客,正式進入上流社會,出入蓋爾芒特公爵夫人、蓋爾芒特親王夫人、維爾迪蘭夫人等之沙龍,他在交際場合認識了許多人物,包括風流淫亂的夏呂斯男爵,其為蓋爾芒特公爵胞弟,好友聖盧的舅舅,有著同性戀的癖好。

後來,外祖母病故,馬塞爾與母親至威尼斯旅遊散心,對外祖母依然思念難忘。即使母親反對馬塞爾和阿爾貝蒂娜在一起,他卻瞞著大家,將阿爾貝蒂娜接來家中同居。馬塞爾為無法真正擁有阿爾貝蒂娜的身心而深深痛苦,飽受感情折磨,當他欲與阿爾貝蒂娜一刀兩斷,她卻先一步離開。未久,阿爾貝蒂娜因騎馬意外,撞樹而亡;而馬塞爾依然懷疑著阿爾貝蒂娜的私生活及其性取向。接著,他在蓋爾芒特公爵夫人沙龍與罹患重病的斯萬重逢。斯萬去世後,斯萬夫人奧黛特改嫁舊識福什維爾爵士,其女希爾貝特跟著改姓。繼承大量遺產的希爾貝特,身價水漲船高,得以嫁給家世良好的聖盧,成為高貴的蓋爾芒特家族的一員,但婚姻並不幸福,希爾貝特不知聖盧其實是雙性戀者。時值歐戰,聖盧再度入伍,不幸於戰場喪生,留下希爾貝特和女兒,一直未婚的馬塞爾與希爾貝特恢復往來,然彼此已無愛意。

最後,馬塞爾病況加重,自療養院返回巴黎,散步時遇見老病的夏呂斯男爵,馬塞爾毅然決定出席蓋爾芒特親王府的下午餐會,之後便與外界斷絕往來。他來到親王府,有感於滄海桑田,人事已非,眼見昔日活躍於上流社會的大人物們一個個年華老去、風光不再,乃打算將美好回憶及似水年華,動手寫成藝術作品,使記憶超越時間,取得永恆,紀念充滿歡樂、欲念和悔恨的日子,馬塞爾心想,「他們占有一個無限度延續的位置,因為他們像潛入似水年華的巨人,同時觸及間隔甚遠的幾個時代,時代與時代之間安置了那麼多的日子──在時間之中」。於是這足不出戶的自我禁錮生活,持續了15年之久,馬塞爾(或是普魯斯特生活在回憶中,完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此一曠世巨著讀之能不掩卷慨嘆乎?

追憶似水年華雖然有一個中心人物,但只有回憶,沒有情節,述說的是過去種種,其中不斷插敘重組,尤其關於沙龍宴會的敘述動輒百頁,可以說揮灑自如,前所未見。無論如何,美好的一切是再也回不來了,但畢竟那裡曾經存在確實幸福、快樂的什麼,令人難忘。此著寫作的素材是普魯斯特過往的生活,而且表達的是「心理的真實」,以及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當然,這也是作者找回似水年華的唯一手段,真實、燦爛而輝煌。至於論者指出,追憶似水年華》缺乏整體構思,普魯斯特大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極其愚蠢的批評。

(三)心理的現實與意識流

普魯斯特斷絕對外聯繫,決定寫下《追憶似水年華》,其對於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創作的主要線索,諸如昔日花茶、瑪德萊娜小點心、冰淇淋的滋味,或是小販叫賣的聲音、教堂的鐘聲、鳥叫聲,乃至鐘樓、陽光、海浪、蘋果花、山楂花……等之美,這些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莫不讓他與回憶取得聯繫 使得被遺忘的世界一一湧現出來。不過,作者認為,現實未必是真實,眼見的事物會變成某種非物質的東西留在我們心中,且保有事物的「本質」,這本質是主觀、不可言傳的。所謂著重描寫事物外部的現實主義,其實距離現實最遠,它最讓人變得貧乏、可悲,因為它突兀切斷現在的我與過去、未來的聯繫,無法重新去品味這種「本質」。換言之,我們很可能至死都不得認識的現實,才是我們的生活,掌握及了解其「本質」則是巴爾札克式的現實主義所無法做到的。是以普魯斯特不直接描寫客觀事物,他總是一物引出另一物,明確說明它們的關係,再找出它們共同的本質。普魯斯特細膩描述的是自己感受的現實,非為科學家之絕對客觀世界,亦有別於巴爾札克《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論者指出,巴爾札克著重於從事物的外部現象觀察世界、描寫世界;普魯斯特則刻意突出內部世界,增加小說畫面的深度與立體感。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所描寫的是非純客觀之現實,在創作形式上,也運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類精神世界的非理性層面。所謂意識流,原是心理學上的名詞,運用於文學,指的是一種寫作技巧,它泛指一種心靈活動,指未形諸於語言之前,人的心理意識像瀑布般流動強調思維的不間斷性以及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運用這種技巧寫成的小說,稱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技巧對文學的最大貢獻,在於使人物的刻畫從外在的行為與現實的描述,轉向內在心靈的挖掘。意識流屬於手段,不是目的。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可以說是敘述者的心理時間,通過敘述者無意識的記憶來尋找時間和偶發感受之聯繫,以一種物體引導出另一種物體,環環相扣,進行無意識的聯想,有著大量的心理描寫及透徹的反省分析,文字動輒有多達數頁者,而且採用時序跳躍的方式,最終在過去與現在的來回聯繫中,使記憶成為超越時間的永恆存在,賦予小說時間的自由性,並由此創造敘事者時間上失而復得的傳奇,堪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心內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易言之,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真實了。

(四)文化語碼豐富

《追憶似水年華》書寫日常生活的細節,充滿親切濃郁的生活氣息,其間穿插描寫眾多的人物、事件,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也透過這樣的書寫方式,傳達豐富的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反映小說中的「我」之淵博知識、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其對生活的熱愛。其中關於文學、藝術的見解,充分展現作者高超的人文素養。作者提醒自己,出類拔萃者的表現所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平庸者的不理解和敵意。這讓人想起詩句「古來聖賢皆寂寞」;又說:「廣大群眾只能從他們已經慢慢地接受了的那種藝術當中的老一套的東西裡,領略大自然的魅力、美和形象,而有獨創性的藝術卻正在拋棄這些老一套的東西。」所謂最大的天才,主要不是來自比他人優越的智力因素和交際修養,而是來自對它們進行改造和轉換的能力。

至於文藝批評,能使長久以來一直光彩奪目的作品重新墮入黑暗,也讓那些似乎注定永無出頭之日的作品放射出光芒,這種現象從古至今屢見不鮮。書中談到了雨果、巴爾札克、托爾斯泰……等作家,特別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其獨創的世界,小說人物之精心刻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裡,如同幾口深不可測的井,都是打在人類靈魂的幾個孤立的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畢竟是偉大的藝術創造者,而托爾斯泰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有很多模仿。以上確為十分難得的識見。

藝術方面,作者欣賞印象派的大膽嘗試,認為莫內德加馬奈才算是畫家;指出瓦格納掌握大自然的音響形象,將它寫進管弦樂,使之服從於最高的音樂意念,同時又能尊重這種音樂形象的原來特徵,正如一個做木箱的木匠會考慮他要加工的木頭之纖維和獨特木質;謂德布西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個「超瓦格納」,比瓦格納更先進一些蕭邦則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是德布西喜愛的音樂家。作者說,跟藝術家相處,我們才得以在宇宙星際真正展翅翱翔。

再者,藉由馬塞爾出入巴黎上流社會,作者描寫沙龍的眾生相及其耽樂、虛偽的文化,並予以諷刺,諸如貴族之裝模作樣、重視血統系譜、好高談闊論、攀關係、言行不一、沙龍間彼此勾心鬥角、夫婦貌合神離,甚至於不因死亡或戰爭而取消聚會。書中也以相當篇幅一再談起德雷福斯案,亦即1894年,法國軍事當局誣告猶太血統的軍官德雷福斯,出賣國防機密給德國而判終身苦役,在當時舉國面臨共同敵人德國情況下,德雷福斯身上的猶太血統成了祭品,目的是撫慰普法戰爭中嚴重受創的法國人心。當事實證明為誣告後,當局卻拒絕重審,引起廣大群眾不滿,導致代表民主力量的德雷福斯派與反對重審的反德雷福斯派之間尖銳的政治鬥爭,最終在輿論壓力下,政府宣告德雷福斯無罪。作者由此案寫到法國社會排斥猶太人的情結,造成族群對立,充分凸顯當時的種族偏見。

此外自第四冊「索多姆和戈摩爾」起,開始出現同性戀情節,作者透過夏呂斯男爵之口,大談同性戀歷史、癖好、苦樂、矛盾心理及雙性戀等,原本閱讀過程中一直不明白的一切,一下子全都看得一清二楚,「就好比有一行文字,若把字母拆開打亂,不能說明任何意思,如按正常詞序重新排列,便表達出某種思想,再也不易忘卻」。毋怪乎《追憶似水年華》被視為同志族群的聖經。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普魯斯特是男同性戀,許多關於他的傳記作者也提到,普魯斯特和其他男性交往。普魯斯特因當時同性戀不被社會接納而隱藏自己的性取向,乃藉由寫小說的方式出櫃。至於描寫女同性戀,則表達了作者的忌妒。時值20世紀初期,《追憶似水年華》關於性倒錯的大膽書寫,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綜觀之,《追憶似水年華》7大冊,其文化語碼可謂眼花撩亂,只是,實在太瑣碎囉嗦了。這樣的巨著居然能夠在20世紀上半葉於法國完整出版,唯有「不可思議」四字足以形容。

(五)詩意文字迷人

《追憶似水年華》卷帙浩繁,描寫極其細膩,招來下筆不能自休的批評,唯普魯斯特詩意的文字,在在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可以說拯救了敘述過於冗長的弊病。普魯斯特提到,「一切偉大作家都是這樣,他們的文字之美,如同尚未結識的女人的美一樣,是無法預料的。」這種美的創造,是一般模仿者在任何時候都寫不出來的。

普魯斯特的詩意文字,主要是善用譬喻,尤其是藉具象來譬喻抽象。試看作者如此形容陽光,「太陽在山脊和雪崩那轟響又紛亂的表面上盡情遊蕩累了,最後便來到我的房間裏避風,在散亂的床上懶洋洋地躺著」。說起貴族,「猶如一座沉悶的古羅馬建築物,窗戶很少,光線很暗,死氣沉沉,但牆壁厚實,把全部歷史牢牢地封鎖和禁錮起來,歷史就像鎖進牢籠的小鳥,愁眉苦臉,侷促不安」。女友阿爾貝蒂娜熟睡時,令馬塞爾產生這樣的快感:「她的睡意在我身邊留下了一些那麼寧靜悠遠,那麼肉感怡人的東西,就像巴爾貝克那些月光如水的夜晚,那時樹枝幾乎停止了搖曳,仰臥在沙灘上時時可以聽見落潮碎成點點浪花的聲音。」當他喚醒女友,「猶如掰開了一只水果,只見那解渴的果汁噴濺而出」。在海邊度假的馬塞爾,描寫少女們的甜美最後與「我」融成一體,以葡萄喻之,謂「葡萄就是這樣在陽光下積聚起自己體內的糖分」;並進一步形容自己的感覺,「這些如此簡單的遊戲,慢慢地繼續著,給我的內心帶來了輕鬆、幸福的微笑,隱隱約約的頭暈目眩,一直叫我閉上了眼睛,正如那些無所事事,終日躺在海邊吸著鹽風、曬黑皮膚的人一樣」。

再如關於音樂的描述,以具象來譬喻抽象,最為令人欣賞。試聽小提琴的高音,就像是在山區,人在高得令人暈眩、彷彿是凝滯不動的瀑布背面,看到在兩百尺之下,一個正在散步的孤獨的女子的細小的身影。這樂句在那透明連綿、高昂而洶湧澎湃的背景之中,從遙遠的地方款款而來,優美無比。當鋼琴和小提琴合奏,在小提琴纖細、頑強、充實、左右全局的琴弦聲中,忽然發現那鋼琴聲正在試圖逐漸上升,化為激蕩的流水,絢麗多彩而渾然一體,平展坦蕩,又像被月色撫慰寬解的藍色海洋那樣蕩漾」、「這個樂句或者和弦,就跟夜晚瀰漫在潮濕的空氣中的某些玫瑰花的香氣打開我們的鼻孔一樣,使他的心扉更加敞開」。

《追憶似水年華》的描述,刻意求工而不失自然,文字更是處處散發詩意,精采絕倫,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六)深具藝術價值

表面上看來,《追憶似水年華》寫得散漫而隨意,但細讀之可以發現,表象背後却是融貫全篇、無處不在的「時間主題」,令讀者不得不為作者創作之苦心孤詣而佩服、讚嘆。20世紀以前,小說莫不以情節為主體,《追憶似水年華》之沒有中心情節,乃內容決定形式,是極其大膽的藝術嘗試,也充分顯示作者的任性。20世紀50年代,法國文壇出現了新小說派,引起國際間廣泛注意。新小說派作品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沒有主要情節,只是枝枝節節的敘述。論者認為,50、60年代的現代派作家,不時提到普魯斯特及《追憶似水年華》,顯然受到《追憶似水年華》的啟發,實則新小說派作家公然宣稱反對法國傳統小說的藝術形式,尤其指名反對巴爾札克的藝術路線,而這種反對,主要表現於捨棄做為小說骨幹的主要情節。由此可見,新小說派之為創新而創新,不宜與深思熟慮、內容決定形式的《追憶似水年華》混為一談。

作家安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把普魯斯特的小說比作溫室中培養的花朵,像蘭花一樣,有「病態」的美,然其藝術手法和思想深度,絕非一般泛泛之輩可比。作家A‧紀德(1869-1951)則讚美普魯斯特的文章是他所見過最藝術的,別種風格和普魯斯特的風格相比都要黯然失色,顯得矯揉造作,缺乏生氣,高度肯定《追似水年華》的藝術價值。再如法國傳記文學兼評論家A‧普羅亞(1885-1967)指出,《追憶似水年華》和巴爾札克的作品一樣篇帙浩繁,包羅萬象,但可貴的是普魯斯特寫作形式之創新,猶如發現新「礦藏」,開拓了另一前人未見的文學世界。

無論如何,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開創了現代小說新形式,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日常的事物,使得許多人的一生湧現在他筆下。雖然許許多多讀者認為《追憶似水年華》艱澀難懂,有如天書,每每半途而廢,無法終篇,唯仍無損其藝術性與價值,《追憶似水年華》的確值得喜愛文學的讀者耐心品賞再品賞。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