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的名稱多以當地名命名,看橋名就知道到了哪裡,較特別有用人名,如中橫的錦文橋和靳珩橋,也有用數字的。臺11線在臺東縣東河段長約20公里,有橋20多座,命名於初建的日治時代,歷次拓寬都維持原名,東河社教站調查橋名由來都有傳說故事,十分別致有趣,傳說有真有假,可引為旅遊的談助。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東河橋 |
馬武窟溪 |
82年 |
從成功鎮過馬武窟溪進入東河鄉,跨越馬武窟溪是東河鄉最著名的橋樑東河橋,有新舊二座,舊橋造型優美,因應南北岸地質,硬岩構成的北岸橋墩呈圓拱形,堆積層構成的南岸橋墩為支架形。最早是座吊橋,橋中間矗立在溪中巨石上的高大水泥支架就是吊橋的遺跡。設計監造的日本技師叫吉田,故名吉田橋,後改名為東河橋,大正12年(1923)因吊橋年久失修重建為石橋,民國41年(1952)改建為今貌。截彎取直後的新橋居東較長,以八字形的鋼拱架在兩岸,橋身漆成紅色,青山綠水碧海間頗醒目。東河原名大馬武窟,屬都巒區,臺灣光復後因有耶馬溪(大馬武窟溪)東流入海,改名為東河,馬武窟溪舊名「瑪洛阿瀧」,阿美族語溪水相沖擊之意,是東海岸僅次於秀姑巒溪的第二大溪流。另外一說是首任官派鄉長陳曲江將其姓半邊的「東」和名字裡「江」同義的「河」命名。又一說是漢人移民見馬武窟溪向東奔流水勢滾滾如大河,而「都鑾」之「都」字發音與「東」字相近,故將此地之地名改稱為「東河」。 |
知路橋 |
湧水溪 |
92年3月 |
東河社區南經知路橋;早年原住民於在山林間羊腸小徑穿梭,他們發現不管山路如何錯綜複雜,只要找到這座橋,就可以確定自已的位置不會再迷路,因此稱之為知路橋。 |
的成橋 |
的成溪 |
81年11月 |
的成橋名稱的由來是原住民做任何事都要先祭問祖靈山神土地,然後留下記號作為地標,只要打獵時把記號留在這座橋上必定豐收,於是大家都會在這邊留記號,便稱此為的成橋。 |
大石橋 |
大石溪 |
91年 |
|
常盤橋 |
常盤溪 |
91年9月 |
常盤橋上游斷崖有樹籐攀附,常有獼猴年嬉戲而得名。 |
出水橋 |
出水溪 |
舊橋71年10月 新橋84年3月 |
舊橋在西。 |
大柿橋 |
大柿溪 |
舊橋74年8月 新橋84年3月 |
舊橋在西側。 |
篠竹橋 |
筱竹溪 |
舊橋74年8月 新橋84年3月 |
舊篠竹橋在新橋西。 |
小瀧橋 |
小瀧溪 |
新橋84年3月 |
橋下河水終年不斷,上游有瀑布,日本人稱瀑布為「瀧」,乃稱為小瀧橋;另一說是橋下崖壁常因大雨而有瀑布發生,故稱「小瀧橋」。過小瀧橋後路左為金樽遊憩區。 |
七里橋 |
七里溪 |
85年3月 |
過金樽,經七里橋至隆昌。日本人以4公里為1里,自臺東至該地恰好28公里,故稱七里。 |
佳里橋 |
|
91年9月 |
過隆昌後經佳里橋,傳說曾經發生連續兩年的旱災,民眾生活困難,各部落的酋長們向天祈雨都沒有成功,佳里部落的阿美族人見土地苦旱龜裂,心中著急,集合所有壯丁在乾枯的河床上跪地求雨兩天兩夜,第三天忽然大雨傾盆,族人欣喜若狂,可是溪水高漲交通中斷,因此興建一座橋粱,為感念佳里部落壯丁求雨有成,乃命名為佳里橋。隆昌原名佳里,佳里之名來自「加里猛狎」,阿美族語「因流汗而身體污穢」之意;昭和12年(1937)以「加里」之同音而簡稱為「佳里」。 |
碇橋 |
碇溪 |
91年9月 |
日治時,八里(興昌)、佳里(隆昌)兩個部落的阿美族人常因放牛越界吃草發生糾紛,忿恨累積,某次竟為此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各有傷亡,為弭平糾紛,雙方推派代表談判,恰好此橋完工,決定以此橋為界,規定放牛不得互相越界,而定名為碇橋。 |
茅橋 |
茅溪 |
91年3月 |
四、五○年代茅溪上游多產香茅草,故名。於茅橋北岔路右轉,約行三百公尺至興隆(一線)。 |
堅石橋 |
堅石溪 |
91年3月 |
往南過無名橋、羊橋、貝橋、籐橋至興昌(二線、八里芒)。 |
無名橋 |
無名溪 |
91年3月 |
|
羊橋 |
羊溪 |
91年3月 |
早年羊溪上游常有山豬、山鹿、山羊出現,而以山羊數量最多得名。 |
貝橋 |
貝溪 |
91年1月 |
因橋下貝溪盛產貝類而得名。 |
籐橋 |
籐溪 |
91年1月 |
|
鉛橋 |
鉛溪 |
91年1月 |
鉛橋位於都蘭村,日本人在都蘭山上開採銅礦及石礦,大量廢土傾倒,使溪水呈灰濁色如有鉛質,便稱此橋為鉛橋。 |
小橋 |
小溪 |
91年1月 |
因橋下深不見底,可是橋的長度只有6公尺,加上位於公路直行路段,不仔細察看不容易感覺這座橋的存在,故名小橋。 |
都橋 |
都蘭溪 |
85年12月 |
|
漁橋 |
漁溪 |
82年2月 |
漁橋向西行的產業道路為「五線」,經水往上流,為臺11線舊道,有一座舊漁橋。 |
新橋 |
新溪 |
82年2月 |
新橋南有新橋休憩區。 |
千鳥橋 |
千鳥溪 |
82年5月 |
每年的八、九月間,由千鳥橋海灘棲息了大批的候鳥,因此稱之為千鳥橋。 |
見返橋 |
見返溪 |
82年5月 |
見返橋地勢險峻,道路在此急轉彎,因有此橋名。 |
渚橋 |
渚溪 |
82年5月 |
渚橋休息區南即為新蘭港。 |
幸橋 |
幸溪 |
82年5月 |
過幸橋至郡界,幸橋命名傳說為日本對原住民們施以嚴格的統治鎮壓使其非常痛恨,臺灣光復之後阿美族人欣喜若狂,舉行盛大的慶祝會,結束後住在東河的族人乘車返家,像沙丁魚似的擠在一部車中,沿途在車上又跳又唱,經過此橋時木橋不堪負荷和車上的人的跳躍震動,橋樑斷裂,人車摔入溪谷,車身支離破碎,車上乘員卻毫髮無傷,人人稱幸,橋樑改建完成後,便被定名幸橋。 |
入船橋 |
入船溪 |
82年5月 |
過入船橋進入卑南鄉。入船橋係荷蘭人據臺時,入船溪的出海口頗有海港之勢,船隻可在此處供乘客、漁民上下,入船橋名由此而來。此橋為東河鄉、卑南鄉之界橋 |
郡界到中華大橋北端經過卑南鄉富山村和臺東市富岡里約10公里的路段,已在海岸山脈的末端,溪流不長,臺11線的橋樑都近河口且短,並在民國82年(1993)5月完成拓寬改善。
郡界南方天水橋越天水溪,經過一片海岸椰林後到潮來橋越潮來溪,橋東沒口溪水被阻於砂灘,在杉原有藥子橋越藥子溪,過杉原灣後到入江橋越伽溪(入江溪),然後到黑髮溪上的黑髮橋,阿美族Wawan社的人常在部落附近的溪裡洗頭,因溪水富含礦物質,洗後頭髮烏黑亮麗,阿美族語karon(洗頭)加上an(場所),拼起來就是「Kararuan」(族人洗頭的地方),成為加路蘭社名。
黑髮橋後進入臺東市富岡里,在富岡漁港外圍經過以加路蘭社命名的加路蘭橋,過富岡市區後有眺海橋和神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