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11線長濱段長約28公里,成功段長31公里多,各有20及30餘座橋梁,特色有二,一是都很短,此地無長江大河,須跨越的溪溝距離不寬,一是離海很近,八仙洞到三仙台幾乎貼著海岸而行,路旁橋邊就是海灘,成功段豐田到和平分校的舊路亦是如此。
以下橋梁順序從北往南排列,以西元記事,因橋上竣工年月係以民國記載,為與現地配合,此部分從之。
長濱段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黃金橋 |
黃金溪(大峯峯溪) |
原橋75年7月 87年6月新建 |
長21公尺。金坑,位於大峰峰南方黃金溪中游,日昭和時期曾有日人試掘金礦,設有「姑子律金銀銅礦區」,故名「金坑」,黃金橋也因此得名。當時試挖得結果僅少許金子混在泥中,成份約千分之一。當時日本人雇用日本工人,礦場並配置了宿舍,但二次大戰前廢棄。 |
樟原橋 |
水母丁溪(姑仔律溪) |
87年8月 |
長150公尺,於八仙洞北側越水母丁溪(姑仔律溪),溪幹流長度12 公里,流域面積40.4平方公里,主流水母丁南溪發源於三間屋山西側。橋以地名,樟原原名「姑仔律」,阿美族人稱為Gulalu,噶瑪蘭族人稱Gulaalu,清代官方擬其音漢譯為姑仔律。大正3年(1914)合併姑仔律庄、大峰峰社及大尖石庄成姑仔律庄,大正9年(1920)置加走灣區姑仔律庄,昭和12年(1937)置長濱庄,以該地區盛產樟木,尤以西側水母丁溪流域的丘陵山區分布最多,遂更名為「樟原」。舊樟原橋建於昭和12年,以三個拱形橋墩架在溪中巨石上,造形優美。民國75年(1986)於東側另建新橋,民國87年(1998)公路拓寬再建一座新橋,三座橋梁並列於水母丁溪上。 |
大壩來橋 |
大壩來溪(杉旺溪) |
87年8月 |
橋長11公尺,在大俱來南邊,越過很小的大壩來溪(杉旺溪),橋東沙灘。大俱來又稱大壩來,位於水母丁南方約2公里,大壩來溪左岸,靠近海岸地的狹長平原處。大俱來譯自阿美族社名Tapowaray,意為平坦的高台,因該社原位於現址西北方平坦的高台之上而得名,另一說則是清光緒 3 年(1877)左右貓公社北方阿美族的 Patorogan 社遷來,由於該處有泉水冒出泡泡,阿美族人稱泡泡為Powar,後轉稱Tapowaray,作為社名。漢人取近音稱「大俱來」。 |
北三間屋橋 |
三間屋溪(山間溪) |
87年9月 |
橋長7.5公尺。三間屋溪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主流發源自三間屋山東麓。橋以地名,三間原名「三間厝」、「三塊厝」、「三間屋」,據說清末同治年間西拉雅人初到此地,只建了三間房屋,後到的族人即稱此地為「三塊厝」,其後記為「三間屋」。 |
南三間屋橋 |
南三間屋溪(統鼻溪) |
87年9月 |
橋長26公尺。統鼻位在三間屋南側海岸突出之處,閩南語發音的「統鼻」指「突出如鼻」之意。統鼻和三間屋同為西拉雅族聚落,因所居位置極近,與三間屋如同一個聚落。 |
真柄橋 |
馬稼海溪(真柄溪) |
87年9月 |
橋長20.3公尺。馬稼海溪(真柄溪)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6.15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三間屋山東南側。橋以地名,原為阿美族馬稼海社(Makrahay),Makrahay意為「下雨用的器具」或「乾掉」。社之南端兩條東流的溪流馬稼海溪和石坑溪,一旦降雨不歇,溪水便混濁暴漲;雨停又恢復成乾涸的溪床,好像人用雨具(Karahay)遮雨般,故以Makrahay為社名,漢人以音譯為「馬稼海社」。昭和12年(1937)以其音譯為日文「真柄」(Makogala),戰後仍名「真柄」。 |
城子橋 |
城仔埔溪 |
舊橋75年7月 87年9月新建 |
橋長30公尺,過橋即為長光。城仔埔溪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6.88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忠勇村西北方無名山峰之東南側。城仔埔位於城仔埔溪南岸,南鄰阿美族石坑社(長光),原為馬卡道族及噶瑪蘭族之聚落,地名由來不詳。 |
長濱橋 |
|
85年4月 |
橋長20.6公尺,以地為名,長濱舊稱加走灣,日本人因此地地形狹長,而且瀕臨太平洋,於大正14年(1925)改稱為長濱。 |
加走灣橋 |
加走灣溪 |
85年4月 |
橋長80公尺。加走灣為長濱舊稱,原指海岸階地內側高處的加走灣頭庄,中間的加走灣中庄(此二庄為今忠勇村),及海岸低處的加走灣(尾)庄,都是清末馬卡道族所開墾的聚落。地名來源的說法有三,一為從阿美族語Kaka San Wan轉化而來,意為瞭望之處,光緒3年(1877)因奇密事件,阿美族人曾在此設瞭望台。另一說為宮本延人採訪平埔族所得,此地在平埔族移入前為獵場,獵寮裡的獵物吸引許多蟑螂,「加走」即閩南語的蟑螂。又有一說為長濱最早的移民是來自屏東的馬卡道族,因為思念原鄉赤山、萬金,便把下莊北邊的山丘以加走(佳佐)為名,加上尾庄海岸線彎曲,因而名為「加走灣」。 |
粗石橋 |
長濱溪 |
舊橋75年7月興建 92年3月新建 |
橋長1.7公尺。長濱溪發源於長濱鄉忠勇村北花東山東北側,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6.30平方公里。橋南為田組。 |
石坑橋 |
石坑溪 |
92年3月 |
橋長24.9公尺。石坑溪流經忠勇、長濱村。長光原為阿美族石坑社(Ciwkagan),光緒年間清兵討伐大港口,大港口阿美族人沿海岸逃到城子埔西方山坡接近溪流的高地,即今石坑溪南岸,其溪流深且大石廣佈,平埔族人見此地多岩石,且岩石中湧出泉水,稱為Chokangan(石坑仔)(或石孔仔,閩南語音),阿美族人聽成Chokan,便稱之Ciokangan。後來歷經多次搬遷,才在今部落所在地落腳。 |
齒草橋 |
大德溪(掃別溪) |
85年5月 |
橋長35公尺,在永福北邊。大德溪(掃別溪)發源於花東山西南側,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6.38平方公里。齒草橋因地得名,齒草坑位於掃別溪北岸溪谷,又稱「齒草埔」。據說早期移民進入之時,該地一片草埔,而稱「起草埔」,後又改為「齒」草埔,時間及原委不明。 |
掃別橋 |
南掃別溪 |
92年3月 |
橋長30公尺,於永福南側越南掃別溪,以地名,永福原名「大掃別」(Mornos), 日人則稱 Soupest,譯為掃別。大掃別社與竹湖社原址在今竹湖後方鹿寮溝附近的高台上,附近的溪流底有很多小石頭,至海岸間彷彿鋪上玉石般,阿美族人稱之為Ngeros(意為「多碎石」),後訛傳為 Morenos。清治時期,除去道路上的石頭,同時改名為「大掃別」,昭和12年(1937)改稱中濱,民國63年(1974)取「永遠平安幸福」之意,改為永福。 |
南掃別橋 |
中賓溪 |
92年4月 |
橋長24.9公尺,於中濱南側跨中賓溪。 |
竹湖橋 |
竹湖溪 |
92年4月 |
原為無名橋,民國91年(2002)更改橋名,橋長7.3公尺,於竹湖南側越竹湖溪,竹湖名稱由來,乃因阿美族部落的周圍竹林繁茂,形狀如湖,故稱「竹湖」,為閩南語的稱法。 |
石門橋 |
石門溪(竹湖溪) |
92年4月 |
橋長24.9公尺,於南竹湖南側越石門溪(竹湖溪)。石門溪幹流長度6公里,流域面積10.6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烏帽子山東南側。位於石門溪中游有石門巷,該處溪谷兩岸壁立,有如石巷,故名,為安通古道起點,有條路通往城山社區,另一條則往南竹湖社區。 |
彭仔存橋 |
彭仔存溪 |
92年4月 |
橋長12公尺,於城山南側越彭仔存溪。城山原名「彭仔存」,傳說昔日部落的海岸停泊一艘小型帆船,船主姓彭,常有人遠自玉里來購物,購物者習稱要往「彭仔」之船處,因閩南語中「存」與「船」發音相同,因此「彭仔存」便成為當地地名。另有一說,清同治6年(1867)有澎湖人的船遇難漂流到此,由於船隻受損嚴重無法返航,曾定居於此,因「澎湖人居住」而稱為「彭仔存」。又說「彭仔存」是一種較大型的平底小帆船,有單桅、雙桅二種。再一說因漢人彭仔存移墾而得名。清光緒3年(1877)吳光亮曾派兵駐屯彭仔存,士兵壘石為城,故又稱彭仔存城,昭和12年(1937)日人據此改稱為城山。 |
寧埔橋 |
僅那鹿角溪 |
92年4月 |
寧埔橋在白桑安、寧埔間,玉長公路東端終點北側,長34公尺;僅那鹿角Kinanuka,意為長滿青苔的地方,由於部落內老樹繁茂,綠蔭遮蔽、陽光不易穿透,青苔滋生,行走容易滑倒,故以此為社名。寧埔原名石寧埔,為加禮宛人所建。山上原有一豎立的史前巨石,石上有二突起,有如女人胸部,故名「石乳」,譯成「石寧」,遂成「石寧埔」地名。昭和12年(1937)日人去掉「石」字,更名「寧埔」,二戰後沿用寧埔為村名。 |
北石寧橋 |
寧埔溪 |
92年7月 |
橋長12.5公尺。寧埔溪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安通越山南側。 |
南石寧橋 |
石寧埔溪 |
92年7月 |
橋長30公尺,位於烏石鼻北。 |
烏石鼻橋 |
未名溪 |
92年7月 |
橋長30公尺,位於烏石鼻社區中。烏石鼻是指突出於烏石鼻部落東南方海中的黑色海岬,因形似人突出的鼻子,故名「烏石鼻」,為漢人命名。烏石鼻社阿美族稱Ciradayai。阿美語Radai(Datay)是指月橘(七里香),阿美族人有用月橘燒成炭染黑牙齒的風俗,由於附近生長許多月橘,故加納納社居民移來時遂以此為社名。 |
旦滿橋 |
膽曼溪 |
92年7月 |
橋長10.5公尺,旦滿與膽曼同音。膽曼社是阿美族部落,位於烏石鼻南側海岸。膽曼之由來,係從Toman(黑夜、晚上之意)轉音訛傳為Taman,即Tahira toman,意為抵達時剛好是晚上,早期交通不便的年代,南來北往都得沿著海岸步行,此地居東海岸中央,從臺東北上或靜浦南下,抵達膽曼時都剛好天黑,就在此地留宿,於附近溪澗海礁漁撈撿拾貝類食用,靜待黑夜過去,次日清晨再繼續趕路。另一說法,部落南端有一深長溝渠,溝底長滿茅草,白晝也如同黑夜,阿美族人稱為 Toman( 意為「黝黑」,後訛為Taman),遂以Tanman(或Ta´man)為社名。另一說則相傳其祖先到此地時已是夜晚,遂以Tonman 為社名。清政府以近音漢字「膽曼」為社名。 |
堺橋 |
堺橋溪 |
舊橋74年10月竣工,新橋87年9月竣工 |
新舊兩橋並存。堺橋溪(堺溪、沙宜溪)溪主流長7公里。「堺橋」為長濱鄉與成功鎮之鄉界。阿美族稱堺橋為Chalabungai,意為多霧之地。 |
成功段
過堺橋進入成功鎮,迎面平緩的海灣即為宜灣。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大濱橋 |
大濱溪 |
87年9月 |
在宜灣越大濱溪(沙灣溪),大濱溪主流長5公里。宜灣舊稱沙汝灣Sa’aniwan,意指視野被遮蔽,因沙汝灣溪溪谷深,涉溪時看不到海,另一說為以部落附近山上貓頭鷹的叫聲Sa’agiwan為部落名,音轉成Sa’aniwan。清末有沙汝灣社與沙汝灣庄,社為阿美族部落,庄為漢人村落,昭和12年(1937)設立新港郡,本地更名為大濱,轄沙汝灣和都威,行政區劃為大濱字沙汝灣和大濱字都威,大濱溪和大濱橋之名由此而來。臺灣光復後沙汝灣改稱宜灣。 |
北都威橋 |
北都威溪 |
87年9月 |
越北都威溪至重安,重安原稱都威,源自於阿美族社名Tomiyac,Tomiyac有說為位在部落北邊的瀑布名,另一說是路滑行走不穩的樣子,因未建公路前來往需行走海灘,此地海岸卵石多,行走時容易滑倒。民國36年(1947)因霍亂造成數十人死亡,遷社未成,當地人士覺得都威之名不祥,改名重安。 |
都威橋 |
都威溪 |
87年9月 |
在重安南側越都威溪(重安溪),都威溪發源於成廣澳山,主流長8.3公里。 |
石傘橋 |
石傘溪 |
87年7月 |
因地名得名,石雨傘為漢人命名,早在光緒3年(1877)之前已形成聚落,夏獻綸的臺灣輿圖後山總圖石雨傘名列成廣澳沿海八社之一。地名由來一指海邊延伸入海的狹長岬角石空鼻上差異侵蝕形成似傘的平衡石,一指部落西側台地上的海蝕柱,台地上的海蝕柱因狀似龜頭,日治時稱靈陽岩,現又稱男人石。阿美族人稱此地為Awawan,昔日行人經過必須穿越靠海的一處洞穴,會聽到aw aw的聲音,故名。 |
玉水橋 |
玉水溪 |
87年7月 |
玉水溪,溪主流長2.9公里,南側為戰後才形成的阿美族部落,位於玉水橋故名玉水橋。 |
成廣澳橋 |
成功澳溪 |
87年7月 |
在小港和美山間越成功澳溪。阿美族語稱小港為Focacacay,盛產石灰石之意,海岸為珊瑚礁形成的弧形天然港,漢人稱為「澳仔」,因港口形狀如螃蟹兩隻鉗子圍住海灣,又稱為「蟳廣澳」,清領時駐紮在此的官兵多來自廣東,故改稱成廣澳。昭和12年(1937)改稱小湊,臺灣光復後,因成功新港比此地的港澳大,又改稱小港。小港漁港建於民國72年(1983)。 |
美佐呂橋 |
美佐里溪 |
87年7月 |
於美山南越美佐里溪(美佐呂溪),美佐里溪主流長2.8公里,美佐呂是美山舊稱微沙鹿Misalo的另一譯音,Misalo意為「蹲踞之小丘」,最早部落在紅毛橋西邊山下,大正14年(1925)左右日本警察命其遷到現址,臺灣光復改稱美山。 |
紅毛橋 |
紅毛溪 |
87年7月 |
橋下紅毛溪蜿蜒如水溝。據傳荷據時期,荷蘭人為尋找金礦曾在美山部落南端,紅毛溪上游南側的小山丘建立營壘,並於紅毛溪上游架設木橋,被稱為紅毛橋,日治時期興建海岸公路及民國85年(1996)拓寬公路,跨越紅毛溪的橋仍稱為紅毛橋。 |
三仙橋 |
富家溪(三仙溪、富加溪、基那布喀溪) |
88年8月 |
富家溪發源於分水崙山,溪主流長11公里,三仙之名來自當地地景三仙台,臺灣光復後合併白蓮、高台、基輦、芝田為三仙里。白蓮舊稱白守蓮,白守蓮為比西里岸(Pisirian)的音轉,社址原在現今的高台,「蕃社案內」記載當時在部落南側小山飼養大批山羊,阿美族稱山羊為Sili,後訛音為Pisirian,並以此為社名,民國44年(1955)部落被颱風摧毀,遷移到靠海的現址。基輦是阿美族語Kihau的音譯,指海灣、有灣的地方,位在白守蓮南邊。 |
萬年橋 |
萬年溪(芝田溪) |
87年10月 |
在成功市區北越萬年溪(芝田溪),萬年溪主流長8.2公里,橋以溪名。萬年溪經過芝田部落,芝田舊稱「芝路古亥」(Cirarokohay),阿美族語烏龜之意,因萬年溪多烏龜而得名,臺灣光復後因名稱太長,部落兩端又有廣闊平坦的稻田,改名為芝田。萬年溪則因烏龜象徵長壽故名萬年。 |
新港橋 |
新港溪(成功溪、巴拿尼灣溪) |
87年10月 |
新港溪發源於新港山南峰,主流長9公里。巴拿尼灣(Pananiwan),因昔日部落將廢棄物丟棄於此溪,以河水暴漲後廢棄物漂浮之狀名之。成功鎮三民里為麻荖漏社所在,麻荖漏之名由來有三,一說為百年前海嘯侵蝕致使土地不易耕作,阿美族人稱枯葉為Rawraw,後人擬其音為Marawraw。又據「 新港郡警察課管理須知」記載,麻荖漏社人祖先由南往北遷移途中經過新港溪,因不知深淺,頭目騎水牛探路時被溪水沖走,族人認為前行不利,遂在此建社,為紀念頭目以其名麻荖漏為社名。昭和14年(1939)新港庄役場編撰的「管內概況一覽簿」本地「名所舊蹟」則記載,「新港南方高台上,大赤榕樹聳立之處,蕃稱Makangan…,此地往昔為新港蕃人居住之地。」大正10年(1921)建港,改稱新港。 |
麒麟一橋 |
|
87年10月 |
麒麟是阿美族語Ciliksay的音轉,意為「蚊子很多」,因當地竹林多,蚊子容易滋生。 |
麒麟二橋 |
北麒麟溪 |
87年10月 |
北麒麟溪,溪主流長2.6公里。 |
麒鱗三橋 |
|
87年10月 |
|
八邊橋 |
八邊溪 |
87年12月 |
八邊溪溪主流長6.4公里,有個叫 Pian 的人在溪邊被布農族馘首,故以其名稱為八邊溪,橋以溪名,溪以地名。八邊又稱「跋邊」,位在和平里北部,阿美族語為Pa pian。和平舊稱「加只來」,阿美族語「鹹泉」之意,南加只來山中仍有一處含鹹味的湧泉,據稱可以治病,尤其是皮膚病,昭和12年(1937)日本人改稱為「鹽濱」,居民散居,有和平、鹽濱、跋邊三個地名。 |
嘉平一號橋 |
瀧乃溪 |
88年2月 |
瀧乃溪,溪主流長5公里,瀧乃是日語,意為小瀑布,嘉平一號橋西側山邊可見瀧乃瀑布。舊臺11線的瀧乃橋仍存,阿美族語稱Fukong,指文殊蘭。嘉平為地名,指鹽濱、加只來。 |
嘉平二號橋 |
|
87年12月 |
|
嘉平三號橋 |
鹽濱三號圳 |
87年12月 |
|
嘉平四號橋 |
多隆溪 |
88年2月 |
|
嘉平五號橋 |
|
88年2月 |
|
嘉平六號橋 |
鹽濱一號圳(嘉平溪) |
87年7月 |
嘉平溪,溪主流長2.1公里。 |
嘉平七號橋 |
|
88年4月 |
|
嘉平八號橋 |
|
88年4月 |
|
新福德橋 |
八嗡嗡溪 |
90年3月 |
八嗡嗡溪(四郎溪),溪主流長4.8公里,八嗡嗡是一古老的阿美族部落名,Paongong意為山在兩溪之間。光復初期,因部落南面台地有大片水田,故改稱豐田。舊臺11線有舊福德橋,原名四郎橋。 |
版橋 |
|
92年3月 |
|
知名橋 |
知名溪 |
92年3月 |
知名溪主流長2.3公里。 |
水無橋 |
水無溪 |
92年3月 |
水無溪主流長2.6公里,水無溪因平時不見溪水得名,下雨時則流水湧入頓成急流,阿美族人稱此溪為Makuahai,沒有流水之意。 |
刺桐橋 |
莿桐溪 |
92年3月 |
莿桐溪附近的公路原種有刺桐樹,枝葉茂密,形成綠色隧道,故名莿桐;阿美族語稱此地Cipo,雨水流入之意。 |
都歷橋 |
都歷溪 |
92年3月 |
都歷溪主流長2.5公里。都歷橋以地名,都歷位於莿桐溪左岸,相傳最早到此的一對夫妻要為小孩取名,丈夫說他正在縛牢(Mitolik)房子的支架,妻子聽到,就將小孩取名為Tolik,之後成為此地的名稱;另一說是名為Tolik的阿美族率族人遷居到此,遂以其名為社名。都歷社原址在莿桐溪上游南岸的Katomayan,意為熊會出沒的地方,即今東管處所在地,日本人闢建海岸公路,將部落遷至現址。 |
舊路在東管處及新村原有養水橋及新村橋越養水溪及新村溪,公路拓寬後這兩處不再設橋。新村是臺灣光復後一部分都歷社族人遷到都歷南方2公里處形成的小部落。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半屏橋 |
半屏溪 |
92年3月 |
|
小馬橋 |
蟹溪 |
92年3月 |
越蟹溪抵小馬,蟹溪主流長1公里。橋以地名,因從南方的大馬武窟分出,故稱小馬武窟,昭和12年(1937)日本人改稱為小馬,聚落經數次遷移,於民國40年(1951)左右遷到公路旁現址。 |
參考資料:
尹章義 總編纂(2015)。長濱鄉志(上冊)。臺東縣長濱鄉:長濱鄉公所。
尹章義 總編纂(2015)。長濱鄉志(下冊)。臺東縣長濱鄉:長濱鄉公所。
王良行(2003)。成功鎮志地理篇。臺東縣成功鎮:成功鎮公所。
王良行(2003)。成功鎮志歷史篇。臺東縣成功鎮:成功鎮公所。
趙川明、林韻梅主編(民98)。日出台東:東海岸文化景觀。台東市: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