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3728
就好像去淡水多半只是去沿海、水岸一帶的老街、商圈、碼頭,而不太去山區的休閒農場、花卉園區或牧場一般,前往平溪觀光旅遊的民眾,譬如旅遊部落客,事後描述旅遊心得也以天燈、十分菁桐一帶的老街為主,而比較少提到當地的農業觀光。
以上現象顯示出,平溪在台灣人整體的印象中,是偏向於文化觀光,不過最近這一陣子,平溪區農會的總幹事及農業推廣人員,也跟當初淡水發展「滬尾休閒農業區」的意圖一樣,想要將平溪的在地農業開發出新的用途、增加農民的收益,因此以當地的農特產品、生態環境及農村文化為基礎,結合農民、社區組織與農會推動一系列規劃。
因此很顯然,這位總幹事推動的,算是新北市平溪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故組織之間的協力關係,以及在策略空間規劃上的實踐是重要的關鍵。首先,平溪區農會與新北市政府及議員之間,主要就是一種經費上的依賴關係,也就是前者向後兩者爭取經費支持,其中,新北市教育局跟該農會在平溪區的總體規劃上,還具有租約關係。
這租約關係就是說,平溪當地的農會想要規劃利用已經廢棄的平溪國小東勢分校,來建立農村生態教室,因此就接洽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承租該校而將廢棄的校舍再作利用,將操場、校長室、教師休息室、教室到黑板、公布欄等維護整理。另外也向農委會申請補助計畫,在該校設立製茶教室,供遊客體驗平溪區特有的茶業文化。
除此之外,該農會還向勞委會研提多元就業方案,雇用在地居民協助管理在該校設立的生態教育會館,從2006年開幕至今已辦理許多的農村旅遊、農村體驗活動。以此,該農會跟農委會、勞委會、新北市政府之間的關係形態,我認為很接近社區營造常強調的,社區組織向中央或地方政府研提計畫,爭取補助或其他支援的由下而上模式。
再說社區營造頗著重的夥伴關係,該農會主要是跟當地的茶農合作,來代管當地一些原本無人看管的茶園,由當地的農民提供土地給農會經營,而農會進行軟硬體建設而轉成農業體驗活動區,獲利則由農會與農民共享,而在這體驗茶園的示範經驗之後,該農會便輔導其他農場,以及如嶺腳、龍安社區的社區組織,來發展觀光農業。
其次,平溪區農會在策略空間規劃上的實踐,其方案選擇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充分考慮平溪當地以老人為主的人口結構,在規劃中納入一些鼓勵高齡者學習與服務的方案,如松年大學、數位希望據點、關懷照護據點,另外之前提過的,與茶農合作代管茶園這點,背後也涉及到平溪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此一當地迫切議題的考量。
而在相關脈絡的涵蓋上,平溪區農會之實踐,便是跟當地農民、農場、社區組織、餐廳業者、學校充分合作,發掘與配置當地的農特產品,如包種茶、綠竹筍、山藥、秀珍菇,以及自然生態(如山水風光)、人文(如十分老街)等景觀資源,協力推動農村旅遊、辦理農村體驗活動,如嶺腳社區,另外也研發地方風味餐,譬如龍安社區。
在整合方面,平溪區農會一方面著重與當地農場、社區組織、農民、教育機構、餐廳合作,協調各自不同的功能來推動總體的農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充分考慮農委會、勞委會、新北市政府等上層單位不同的計畫研提及補助申請的方式;再來,平溪區這番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也充分整合不同公部門與私部門之規劃的能力與責任。
平溪區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的願景,其最主要的形成依據,便是平溪當地既有的資源,包括天燈文化、煤礦產業、梯田或緩坡之農田所種植的農特產品等的分析;另一方面,根據平溪區農會農業推廣股股長的說法,新北市平溪區這回的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其願景的架構或許也反映了些平溪當地農民,特別是茶農的價值觀或態度。
最後,在平溪區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的行動力方面,農會看起來是很積極地要推動,當地農民收益不足、農村社區未受重視、農業資源未被妥善利用,以及人口外移與老化之現況的改變力量,另外也很著重跟當地農業經營單位、教育機構、社區組織,以及農委會、勞委會、新北市政府之間聯繫、互動的維持,持續其農業推廣的運作。
綜合上述,新北市平溪區除了有為人熟知的天燈、老街之外,目前還有農業觀光在發展當中,如農業生態教育、農村體驗、農特產品嚐,其中我覺得特別的地方,是他們為推動農業生態教育而設的生態教育會館,係當地廢棄校舍保存維修後的再利用。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法學緒論》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泰國世界級城市觀光意象的呈現:《泰.曼谷:28種樂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