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人不生小孩中的性別問題?
2011/07/04 20:20
瀏覽1,530
迴響1
推薦29
引用0

引用文章瑞典兩性平等 從幼兒園教育開始

聯合報這回報導了一系列瑞典的托育制度,除了再對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但這是高稅率換來的,惟媒體似乎不太報導)大加讚美外,也提到瑞典完善的托育制度,是以兩性平權的終極價值為背景,以及從幼稚園就開始的「性別平等教育」。

相關的報導提到說,從幼稚園開始,瑞典教師對孩子就不做性別區分,也不附加任何的性別刻版印象於孩子身上,不會說「女孩不玩這個」或「男孩子別像個女生」之類的話,且其著重生活實用性的課程也都不分男女。對此,我首先認為應該不只是學校的老師如此,家庭、社區、同儕、大眾傳媒也都是如此,沒有鮮明的性別刻版印象。

這回報導提到,台灣人不生小孩的因素,除了經濟負擔太過沉重之外,另一個就是性別分工不平等,拙見以為,這性別分工不平等的起因,可能還是台灣在整體上,其社會成員從小在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區、同儕乃至大眾傳媒價值觀灌輸、建構的社會化過程中,相對於瑞典而言,可能還是存有較多涉及性別刻版印象的成份。

這可能是因為,台灣相較於瑞典來說,其文化本來就較為著重性別特質、性別角色的區分,像是報導中列舉的「女生不能玩這個」或「男孩子不可以像個女生」之類的言詞,裡頭其實已隱約透露出,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性別刻版印象,甚至性別角色規範,另外一個就是「男主外,女主內」這個,影響了台灣社會的性別角色與分工至今。

因此,我覺得在近期之內,台灣社會的社會化機構,從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到大眾傳媒,可能仍難以像瑞典的這些教師一樣,完全不會把年幼的社會成員就看做是「個人」而非「男孩/女孩」、「男生/女生」,乃至「男性特質/女性特質」這種社會性別為主(這次大學指考有考)的區分,譬如媒體,至今在報導些職業工作,仍會強調男性或女性。

簡單說,我認為這便是台灣與瑞典在性別認定上,可能是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主流價值觀差異,有此可能衍生,台灣與瑞典在看待家庭勞務之性別分工這件事情上,整體所呈現的態度差異。而台灣社會整體所呈現的這般態度,或可透過制度設計、計劃方案的推動來改變扭轉,不過一來可能涉及稅制,二來還是得要多作觀念宣導。

只是,在觀念宣導這一部分,台灣還是媒體最有影響力,但就像我早先提過的,台灣媒體一方面很熱中於去檢視社會大小事務有沒有做到性別平等,可是另一方面卻又在報導工作職業的時候,傳遞出某職業男性或女性做很稀奇,這種涉及性別刻版印象的,或者對於女性公眾人物,對人家結婚生小孩、投入家庭的詢問仍比事業多。

總之,要說性別平等的教育或者觀念的灌輸,我認為記者若是要以瑞典做借鏡,那麼同樣該實踐「寬與深」的方法,對兩個國家地區的家庭、學校、大眾媒體等主要社會化機構,做全面且深入的比較,畢竟無論如何,教育絕對不只是學校老師的事。


我的噗浪「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臉書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法學緒論》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泰國世界級城市觀光意象的呈現:《泰.曼谷:28種樂活方式》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社會萬象
自訂分類:社會輪廓
迴響(1) :
1樓. 1/2
2011/07/04 21:35
兩性平權難實現!

台灣對於兩性平權的問題從家庭教育開始就沒改變過,

更何況整個社會從基礎教育到大學,

社群中都依然有著性別認知的框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