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臺節目【臺灣大代誌】今年10月20日晚上9點播出的單元中,有一個是彰化縣的鹿港地藏王廟,單元內容以廟宇神明的神蹟,還有部分廟方人員及信徒的故事為主。
但就我所知,這間廟還有兩大政府單位正式認定的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這間廟已被正式認定為文化資產。依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鹿港地藏王廟最初的建廟歷史,傳說為康熙2年(西元1663年)建,原為一草蘆小廟,而迄今尚未發現有留下佐證的文獻。
而現存於鹿港天后宮的「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載,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由八郊及地方士紳重修鹿港天后宮時,以部份的捐銀重修地藏王廟,此次修護共計花費壹千貳佰餘元,現今廟宇的基本格局即為當時重建的原型。光緒4年(西元1878年)地藏王廟曾重修,廟內亦保存光緒4年「天竺尊嚴」匾。
據「重修鹿溪聖母宮碑」碑文,可知地藏王廟作為閣港廟,事與鹿港郊商關聯甚深。內文紀錄聖母廟、地藏王廟、大眾廟的收支均由紳商管理,因此不僅收骨骸、施棺木、置義塚是鹿港官紳施善教化事業內容之一,並且地方宮廟經營也當為支撐他們教化事業的礎石。
當中鹿港地區之大眾廟與地藏王廟又都與收遺骸、置義塚有著連帶性關係,對紳商而言,無論基於公共衛生需求,或是因於個人精神需要「積陰德種福田」,進一步介入與民眾心理關係緊密的信仰生活,對官紳而言,都有其必要性,並且施善教化事業最終成果都有助於鹿港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化,因此紳商參與地藏王廟與大眾廟的修築也是自然之事。
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日政府設國語傳習所於此,是以有鹿港新教育發源地之稱,明治30年(西元1897年)才將國語傳習所遷至彰化孔子廟。二戰後,地藏王廟曾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重修神房、正殿,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再修兩廊,並聘請鹿港書法家施文炳、施招澤等人,於木屏揮毫,增添廟宇的文風。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公告定著土地:鹿港鎮鹿盛段地號495、496、678,面積2,656.87平方公尺),民國88年(西元1999年)由政府撥款修復,同年開工,期間歷經九二一地震,至民國92年(西元2003年)才又再復工,民國93年(西元2004年)完成廟宇的修復,並於同年舉行入火安座大典,進行三天的水陸法會。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因地藏王廟彩繪、石地板與外牆陸續龜裂,後進行修復規劃,於民國112年(西元2023年)進行彩繪修復工作。
鹿港地藏王廟現址為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力行街2號,主管機關為彰化縣文化局,屬於縣定古蹟。
第二大特色,是這間廟裡面有一棵老榕樹,已被列管為珍貴樹木。根據彰化縣政府農業處官網「彰化縣列管老樹」資料,鹿港地藏王廟右前方有一株老榕樹,年齡推估已有260 歲,高度5.47 公尺,胸圍8. 3 公尺,根張範圍5 公尺,樹冠面積64 平方公尺。相傳老榕樹種植時間約在建廟完成之後,年代相當久遠。
因為地藏王菩薩是陰陽神,所以這株榕樹是倒著種,稱為「倒插樹」,亦稱「倒頭榕」,雖然倒著種但枝葉扶疏、生命力極為旺盛。相傳倒插式植栽的榕樹在鹿港原有三株,據老一輩人傳述,當初會利用榕樹樹枝倒著種,是因為倒插法能讓榕樹不會很快長高,樹仔生得少,而且枝葉會長得很茂盛,有庇蔭地方之意,俗稱「倒插樹」或「倒頭榕」,又因為早期有「羅漢腳仔」聚集在地藏王廟前的榕樹下,所以此樹有一稱呼為「羅漢樹」。
由於老榕樹是地藏王廟附近最年老的老樹,傘狀樹形,據說下雨時,樹下就宛如撐起一把大傘,非常特殊,因樹形特殊,住在附近的人,大都以老榕樹為路標指引親友,老榕樹四周建有圓形基座,可供人乘坐。
老榕樹長得茂盛,枝葉扶疏,樹幹垂下的氣根所長成的新株部分集結合成新的大樹幹,樹幹成叢,盤纏交錯,極富美感。老榕樹經細心的照料,顯得生機盎然,樹下建有磚造圓形基座保護,亦設有夜間照明,維護措施相當完善。
這棵老榕樹位於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力行街2號(地藏王廟),學名Ficus microcarpa,屬桑科,別名包含榕、正榕、榕烏松、老公鬚、土地公樹等,於民國97年12月5日由彰化縣政府依據《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
玉抵達鹿港地藏王廟,可開車定位「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力行街2號」這個地址,或搭乘臺鐵列車到彰化站之後,車站大門左前方過馬路至彰化客運彰化站搭6900、6933、6934等路線至「農會前」站,沿著彰鹿路七段向西走至彰鹿路八段、青雲路路口處,再左轉直行青雲路至力行街路口處便可看到鹿港地藏王廟後門,再右轉直走力行街至文明街路口處,便可抵達鹿港地藏王廟大門口,門口便可見到這株老榕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