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免試入學方案可能沒考慮現有國中的雜亂困境
2009/01/07 06:54
瀏覽817
迴響2
推薦2
引用0
首先當然要感謝教育部對於苦民所苦、聞聲救苦的積極作為先有一分肯定。尤其針對非明星國中在夾縫中求生存面臨的升學壓力下,若有這一番新政策不無是一場及時雨,可謂不無小補。但雖然有資格者蓼蓼無幾,畢竟打破非得靠考試才能舉才的舊思維,也算是新作為之一,應該也算一個重大教育改革方案。不過這裡有幾個現有國中教育的問題,要跟大家分享,順便能讓這個政策如何更好、更執行精密一點,畢竟人家德國人的工業就像調校一個機械錶一般,誤差減到最小才行才可謂精確;故我們來看看目前現有國中在段考成績處理上的問題:
第一、現行各學校的段考出題,是否有辦法擔保不會有出題教師洩題之可能?畢竟老師也不希望班上學生死得太慘,隨意做題目提示,是否可以?或應該說出題制度是否須由教育部通令全國國中教務處必須擬定定期考察方案出來,讓全國家長認為在學校段考測試之下,絕對富有公平原則?因為筆者常看到孩子們為了那一分互相在那裡斤斤計較,這個政策肯定只會讓學校菁英份子這塊更計較更質疑學校考試是否有公平性呢?這樣的質疑應該要杜絕在眾人之口,因為一個好政策被這樣弄砸鍋,很可惜~教育部是否應該行文通令各個縣市教育局擬出一個制度樣板,讓各校就像教科書選書辦法一樣,通令各校制定出一個大家幾乎相等的公平競爭還境,教育部是否該找專家開始擬定學校定期考察辦法之樣板呢?
第二、九年一貫的教育設計美意,相當鼓勵各校採取所謂多元評量,所以有幾個老一輩的你可能會看不懂的以下幾個考試方式現在可能還在各校施行,那麼是否在免試入學這一塊恰當處理呢?公平原則何在?學校一定應該注意。
1. 段考由三次變成兩次。本來學校有三次段考,最後一次叫做期末考,前面兩次都為期中考,或說是月考。可是現在因為有這個學校本位的設計,有學校把三次變成兩次!成績結算時計算就會有機會公平之合理原則出現。
2. 更奇怪的還有把學生第二次段考變更成{寫報告}或是{交作品},試問是否得當?我必須講清楚,我講的可不是美術或音樂體健,我指的可是國英數自社等重點科目喔!還是由學校放任各老師自由指定變成這樣的多元評量制度,請問是否能在免試入學的制度下足堪世人質疑其公平性?適當性?各不同班級之評分標準如何拿捏?
3. 有些教育學者指導下,能力分班雖不可行,卻非常歡迎學校老師出題時採用能力分組題型,也就是能力高者可以做比較高階的題目或題卷,能力自認比較低的做另一份試卷,那這樣考出來的分數如何轉換?有可能是不同人考不同試卷的分數比較與結算統計算分會出問題,也有可能是同人不同次考試所做出不同試卷的算分是會出問題的喔?請問如何公平結算?(我講到這邊順便要告訴各位從事教育的同仁,請注意這些奇怪的教育學者所提出的這些天馬行空、粗糙的測驗方式,都是因為有太多人真以為自己很懂教育,結果搞出一些光怪陸離的項目出來,這也就是教育這麼亂的主因,請教育學者注意不要在象牙塔裡談教育改革。)
第三、這項制度針對轉學生的不同學校轉學後成績計算結算又將如何採記?當然我也暗自底下竊笑,教育部這個制度主要還是針對各非明星國中在招收學捉襟見肘情況下,產生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止痛劑,讓世人看到與其盲目追求明星國中卻成為牛尾,不如到自己社區國中好好就讀一拼,還是可以以全校前段的資格入主心愛的高中,所以我說這項制度主要應該是要救偏遠地區等小型學校的招生困境。不過,建議還是應該把眼光看遠一點,一定只要高中爾以嗎?可以試著全面將優質社區高職高工也順便考慮才對!還有那些瀕臨關校邊緣的五專學校,教育部是否也願意一併考慮呢?
第一、現行各學校的段考出題,是否有辦法擔保不會有出題教師洩題之可能?畢竟老師也不希望班上學生死得太慘,隨意做題目提示,是否可以?或應該說出題制度是否須由教育部通令全國國中教務處必須擬定定期考察方案出來,讓全國家長認為在學校段考測試之下,絕對富有公平原則?因為筆者常看到孩子們為了那一分互相在那裡斤斤計較,這個政策肯定只會讓學校菁英份子這塊更計較更質疑學校考試是否有公平性呢?這樣的質疑應該要杜絕在眾人之口,因為一個好政策被這樣弄砸鍋,很可惜~教育部是否應該行文通令各個縣市教育局擬出一個制度樣板,讓各校就像教科書選書辦法一樣,通令各校制定出一個大家幾乎相等的公平競爭還境,教育部是否該找專家開始擬定學校定期考察辦法之樣板呢?
第二、九年一貫的教育設計美意,相當鼓勵各校採取所謂多元評量,所以有幾個老一輩的你可能會看不懂的以下幾個考試方式現在可能還在各校施行,那麼是否在免試入學這一塊恰當處理呢?公平原則何在?學校一定應該注意。
1. 段考由三次變成兩次。本來學校有三次段考,最後一次叫做期末考,前面兩次都為期中考,或說是月考。可是現在因為有這個學校本位的設計,有學校把三次變成兩次!成績結算時計算就會有機會公平之合理原則出現。
2. 更奇怪的還有把學生第二次段考變更成{寫報告}或是{交作品},試問是否得當?我必須講清楚,我講的可不是美術或音樂體健,我指的可是國英數自社等重點科目喔!還是由學校放任各老師自由指定變成這樣的多元評量制度,請問是否能在免試入學的制度下足堪世人質疑其公平性?適當性?各不同班級之評分標準如何拿捏?
3. 有些教育學者指導下,能力分班雖不可行,卻非常歡迎學校老師出題時採用能力分組題型,也就是能力高者可以做比較高階的題目或題卷,能力自認比較低的做另一份試卷,那這樣考出來的分數如何轉換?有可能是不同人考不同試卷的分數比較與結算統計算分會出問題,也有可能是同人不同次考試所做出不同試卷的算分是會出問題的喔?請問如何公平結算?(我講到這邊順便要告訴各位從事教育的同仁,請注意這些奇怪的教育學者所提出的這些天馬行空、粗糙的測驗方式,都是因為有太多人真以為自己很懂教育,結果搞出一些光怪陸離的項目出來,這也就是教育這麼亂的主因,請教育學者注意不要在象牙塔裡談教育改革。)
第三、這項制度針對轉學生的不同學校轉學後成績計算結算又將如何採記?當然我也暗自底下竊笑,教育部這個制度主要還是針對各非明星國中在招收學捉襟見肘情況下,產生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止痛劑,讓世人看到與其盲目追求明星國中卻成為牛尾,不如到自己社區國中好好就讀一拼,還是可以以全校前段的資格入主心愛的高中,所以我說這項制度主要應該是要救偏遠地區等小型學校的招生困境。不過,建議還是應該把眼光看遠一點,一定只要高中爾以嗎?可以試著全面將優質社區高職高工也順便考慮才對!還有那些瀕臨關校邊緣的五專學校,教育部是否也願意一併考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