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讀羅任玲「雨鹿」〉
2022/03/19 03:07
瀏覽1,680
迴響0
推薦24
引用0

〈讀羅任玲「雨鹿」〉

彷彿那是
世界的本質

你靜靜嚼著
鴉片。橄欖枝。
三千萬個方生方死。

雨丟在光禿的掌心裡
長成一棵
漆黑的夢中樹
用絲線連接。明天
無數的菌子蟲子和鴿子
就飛起來了
在斷斷烈烈的雨絲裡
火燄裡

而你只是嚼著
快樂的葉子
漫天起舞隨地腐朽
像最甜的大海最
鹹的水滴
你只是嚼著
一棵生命樹
以我無法命名的步伐
覆蓋眼睫
啊那橄欖之舟
承載夢中的荊棘
在天色行將昏昧的此刻
泛出了美的光澤

●記奈良滂沱大雨中遇見的一隻梅花鹿。

【賞析】

        這首詩談到「世界的本質」,即生命的本質、即生與死。作者羅任玲曾在她的一篇悼母散文〈漆黑的夢中樹〉中,提到寫作此詩的背景,是在與她的母親共遊日本奈良東大寺時,途中遇大雨所見,一切如夢如幻。

        鴉片代表生命本質中的那些欲罷不能、令人陷溺的種種,橄欖枝則是救贖、和平與甦醒。雨鹿靜靜嚼著,如沉溺鴉片般,不理大雨如注;又如同嚼著橄欖枝,享受它的甜美,同樣的眷戀,兩者不同的境界,前者是物質世界,後者是精神世界,作者靜靜看著雨中的牠,也靜靜體悟生命中的方生方死,看著看著,牠更像是雨長在光禿的土壤中的一棵樹(鹿的觭角,遠看真像是一棵樹),是雨本身幻化的,黑夜雨中,彷彿由絲線縫製,許多蟲子菌種和鴿子寄宿其間,天明之後,會通通飛起飛走,無論是在雨中還是火焰裡。世界就像是一棵樹,我們所有人都只是暫時寄宿期間,最後終要離開,無論活在怎樣的境遇裡。作者不斷採取二元的意象,如「鴉片與橄欖枝」、「夜與天明」、「雨和火焰」和「最甜的和最鹹的」,都是在暗示生命中最苦與樂、憂與喜,驚與懼、愛與恨、生與死。當「眼睫覆蓋」,死神划來的「橄欖之舟」,亦會載來「荊棘」,在生命結束時泛著光澤。

        本詩採用短句,節奏勻稱,沒有忽常忽短的突兀,營造的意象則忽動忽靜,如:「就飛起來了」、「漫天起舞」,使得靜靜的畫面忽然翻騰;「靜靜嚼著」,用了三次,這樣的反復修辭,是為了強調,在節奏上亦造成迴音的效果。

        用字方面,「斷斷烈烈的雨絲」,原該是斷斷裂裂,為了呼應下句的「火焰裡」,所以用「烈」字;「雨丟在光禿的掌心裡」,「丟」,這動詞表示力度,是一場滂沱大雨;在烈火與大雨的試煉中,雨鹿雨露,都逃不過命運的掌心;「甜的大海」是一句悖論,大海怎麼會是甜的呢?就像「最甜蜜的負荷」,是對美、對愛的心裡反應「嚼」字有細細玩味的意味,靜靜嚼著,是心平氣和、不急不徐的品嚐。風格方面,詩人透過雨的面紗,以朦朧美取景,美中模糊的思緒,光的啟示,頗有莫內印象畫的味道。

                回到本詩的宗旨,「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雨鹿,亦是雨露,正如金剛經所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雨露和閃電一樣,來時,不管是默默無聲還是驚天動地,去時則去,皆無影無踪。詩中,葉子隨地腐朽,是快樂的,是作者觀察自然遞嬗輪迴後的通透心境,一切既不免要隨地腐朽,不妨快樂的離去。物質世界所投射出的,無非是幻影,終會消失,不會消失的是那些看不見的、無法驗證的「意識經驗」才是能量不滅,才是永恆。因此,無論悲喜,靜靜細細嚼著,品嚐當下每一刻,讓每一刻成為記憶中「最美的光澤」,甚至躍然紙上,成為瞬間的永恆,那麼即使失去了,也了無遺憾。

2021/08/26作/發表於2022/02台客詩刊第27期城門開專欄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