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現代詩如何斷句
2021/05/04 07:28
瀏覽8,209
迴響1
推薦18
引用0

現代詩如何斷句〉傅詩予

前言:

    賞析現代詩,最大的困難就在於音樂性部分。內在節奏因朗誦習慣與音色有異,唯有外在節奏(押韻和平仄)可以清楚辨別,奈何許多現代詩外在節奏幾已斷層,經常無法就格律去分析,只能就內在節奏加以琢磨。造成詩內在節奏的因素之一,是詩人如何斷句分行,詩人是否在斷句上有個模型可尋,是研究重點。因此如何「斷句」,應該是研究現代詩第一門功課。

一、        現代詩為什麼要斷句分行? 

    斷句分行是現代新詩與其它文類在格式上最明顯的差別,同時,我們也知道古詩是不分行的,分行是從現代新詩開始,因此斷句分行自然是為了區別古詩和其它文類。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原因,包括押韻與諧韻的需要、製造節奏感、強調或造成突兀效果、增加視覺的感受、表達情緒、避免句子過長和方便閱讀。

二、        演變 

那麼斷句分行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呢?自然是從西方,尤其是英語詩歌開始。不過最早英語詩歌也是不分行的,但逐漸格律化後就自然分行。英語詩歌的格律是根據抑揚音步來斷句。抑揚是輕重二個音節,一組輕重音就構成一個音步,從單音步到八音步都有,最常見的抑揚五音步,就是十個音節一行,依此而斷句。然而英語詩歌演變到美國之後,逐漸地不格律化了,最早的推行者是美國先驅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他成了美國自由詩FREE VERSE)之父,去掉格律,依然保留分行的習慣,這間接影響了在英美留學的詩人先驅胡適之和徐志摩,並將這薪火也在華語詩歌界點燃。 

三、        現代詩如何斷句分行? 

   (一) 、一個完整的意思為單位。比如:

哦,那是春天,是薔薇的蓓蕾

我們在雨中相遇

── 敻虹〈蝶舞昔時〉

   (二) 、依據押韻。這在現代新詩中較少見,但仍有詩人偶然為之。比如拙作時常澎湃〉(發表於2012年1月2日北美世界日報副刊):

那棵芍藥蹲在玫瑰花下

粉紅花苞撐不開來

初夏花木都大辣辣地開花

玫瑰刺的威脅下她不曾開懷

   (三) 、獨立的一個特別詞彙或意象,達到強調的目地。比如:

日記焚了,再也尋不著往日的一絲兒

笑意

── 敻虹〈蝶舞昔時〉

以是因緣,情願

千千萬萬
劫難,一如蝴蝶

──  陳克華〈蝴蝶戀〉

   (四) 、不規則斷句,製造視覺效果和戲劇性,這點圖像詩運用最廣,根據圖形而斷句。如拙作〈滑梯〉(選自拙著【與你散步落花林中】p.69:

滑梯是童年的入口

 透過各種形體

  來招呼你

   溜進時間的深井

    滑入夢想的深宮

     梯底下鞋履著地後

      一蹬起來 

你又跑回起點 

不厭其煩地撫過

山的肩膀

雲的彩衣

   (五) 、拆句,多半由於詩句太長。比如美國詩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年-1955年)有一首著名的詩〈雪人〉,整首詩一句話寫成十五行:

The Snow Man 

BY WALLACE STEVENS

One must have a mind of winter

To regard the frost and the boughs

Of the pine-trees crusted with snow;

 

And have been cold a long time

To behold the junipers shagged with ice,

The spruces rough in the distant glitter

 

Of the January sun; and not to think

Of any misery in the sound of the wind,

In the sound of a few leaves,

 

Which is the sound of the land

Full of the same wind

That is blowing in the same bare place

 

For 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

And, nothing himself, behold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

 

必須用冬天的心境

去關心冰霜和枝椏

覆滿積雪的松樹;

 

必須凍得夠久

才能看到被冰打亂的杜松,

遠處閃爍的雲杉粗亂

 

在一月的陽光裡;以及不去想到

風聲中的任何痛苦,

在幾片葉落聲中,

 

這是土地的聲音

充溢著同樣的風

在同樣荒涼的地方吹拂

 

對於聽眾,在雪地裡的聆聽者,

而且,他自己什麼也沒有,看見

什麼也不在那兒,什麼也不是。

        此詩最明顯的地方是從「遠處閃爍的雲杉粗亂」 到「在一月的陽光裡」,不只斷句還分段。作者這麼做,是顧慮到每段三行的形式,運用了跨行跨段的斷句技巧,從而產生跳躍與頓的效果。

四、        結語

        以上提出一些常見的斷句方式。斷句,並不是想斷就斷,或者純粹為了湊行數而斷。斷句如果沒有依據,不只讀者感覺非常突兀,也損了詩的精鍊度。另外現代新詩也絕對不是散文的分行,我常常用一個方法分辨現代詩,那就是把原來分段分行的詩,改成散文不分行的形式,該放入標點的也放進標點,如逗點,句點或分號,如果讀起來和散文差不多,那恐怕不是詩了,而是道道地地的散文。

20210105

 2021/03/00z8 發表於子午線台灣詩刊No.2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雪城詩話
上一則: 艾米利狄金森初探
下一則: 淺談細讀法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2021/05/04 19:06
開心終於又見到您 盼望常來常往!🌹🌼🌹
恭喜恭喜!! 確實是久違了。 傅詩予2021/05/04 23:4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