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淺談細讀法
2021/04/21 01:56
瀏覽3,619
迴響0
推薦20
引用0

前言:

     「細讀法」 (close reading)一般是指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美國文學界引領風騷的「新批評」(New Criticism)之方法論,是別於傳統印象式批評而提出來的一套讀書標準,尤其是在詩歌上,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新批評的審美標準或許後來式微了, 但這套讀書方法卻依然是理解作品,特別是晦澀難解型,最好的方法。       

 一、甚麼是細讀法?

        細讀法即「仔細地閱讀」,就像用放大鏡,字斟句酌的瞭解文本,仔細地分析作品的用詞、文法、修辭、句式、篇章結構、內容邏輯、作者的造句特質……等等,並對通篇主題加以停看聽,找出它的隱喻或象徵,了解它是否具多面性,挖掘出它更深的內涵。

        細讀法原是英美文學批評「新批評」派的術語,始於先驅之一的英國學者詩人理查茲(I. A. Richards1893 – 1979年)。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文學課堂上,他曾做了許多年的實驗,他經常發給不具作者名、日期和題目的詩給學生們,其中夾了不少當時已經很成名的作品,要求他們寫下心得。結果總是讓他失望,因為大多數讀者都無法客觀或清晰地討論詩歌。根據這些實驗,1929年他出版了《實用批評》(Practical Criticism)一書,書中他以十三首詩為代表,將學生們的讀後反應列舉討論,他希望能找到一套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一些新技術來閱讀文學作品。

        很多人把細讀法和《文心雕龍》的「六觀說」做比較,但作者劉勰僅在〈知音〉篇為後世留下了「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的隻言片語,而沒有詳加舉例論述,當代也沒有推波助瀾的諸多旗手,只由後代學者偶爾加以演繹,因此很容易在歷史洪流中被遺忘。但英美的新批評學派,則在爾後的三、四十年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學者,他們前仆後繼的提出新的美學看法和方法,使新批評蔚成大河。

二、如何細讀?

        理查茲在《實用批評》中,以心理學和與語義學的角度,提出語言的四種功能:「示意」1、「感情」2、「語氣」3、「意向」4。他認為批評家或讀者討論詩歌時必須分清這四種,才能正確地探究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和「語境」5,才算理解詩歌。此外在「悖論」6和「反諷」7上,他也進行細緻的分析。1930年理查茲的學生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 — 1984)提出了「含混」8的七種類型,擴充細讀的方法;而詩人艾略特1919年在《傳統與個人才能》文中提出的「非個性論」,強調純詩的閱讀,認為批評家應該去除作者的生平歷史、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干擾,單純地了解詩,也成了細讀的核心理論;成熟期,美國蘭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 1974)於1934年提出「本體論」9和「結構肌質」10,再加上1938年美國批評家艾倫·泰特(Allen Tate 1899 — 1979)的「張力」11說,使得審美角度更加繁複。1938年蘭色姆的兩位學生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1906 — 1994)和華倫(Robert Penn Warren1905 — 1989)合編的《理解詩歌》(Understanding Poetry )出版,細讀終於有了較具體的方法。這本書出版後,即刻成為四十至六十年代美國中學、大學的文學教材,二版時成為二百八十個大學和學院的教科書,1976年此書到達第四版,被認為是當代最佳五十本讀物之一,徹底改變了語文教學方式。該書逐行逐句地分析了其中的四十首詩,其餘二百首則附上問題和練習,許多教師根據該書中列舉的方法,製作教學審查清單(Check-list)或工作表(Worksheet)去讓學生逐步研究。以下是我自己的審查清單:

()、大聲朗誦。

()、逐字逐句逐行的釋義,了解作品如何表達意義、情感、語氣和意向,留意可能的用事、雙關語、用典和含混(一詞多義或歧義);標明或列出能幫助了解該詩的重要的名詞、動詞和短語並留意以下問題:

1、詩中說話(敘事)的人是誰? 說話的人是作者本人嗎?還是其他?

2、詩中時間?地點?

3、使用了哪些類型的單詞(古典,普通或粗俗)? 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使用單詞?

4、是否有不斷重複的暗示?

5、詩裡的態度是什麼?是感傷的,嚴肅的,玩世不恭的,還是幽默的? 

6、這首詩語調的潛在情感如何? 語氣如何?  是諷刺,同情,冷淡還是撻伐?

7、這首詩的目的是甚麼?

 ()、探討主題。有多少層含義?留意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否使用悖論和反諷。

 ()、結構分析。即作品的邏輯線索和概要。順敘法?倒敘法?如何分段?傳統的起承轉合或頭中尾結構的探討與重組。

 ()、意象運用。抓出詩中所用的各種意象,分析它們呈現的意義,在詩中所起到的作用。

 ()、藝術技巧探討。如隱喻、象徵以及其它各種修辭手法。

()、音樂性探討。如聲調、押韻、節奏和旋律。修辭學中的類疊、頂真、排比、對偶、層遞和感嘆詞,斷句的安排,句子的跳脫和跨行,長短句的交叉運用,都可視為音樂性手法。尤其是自由體詩(Free Verse),由於沒有押韻,作家的安排慣性,是觀察重點。

 ()、做結論並寫出心得。最後觀察作品是否具備張力與互文現象。

 三、結語

   《實用批評》第三卷(第177頁)開頭,作者用了一句詩作為引子,它說“Let us go closer to the fire and see what we are saying. ”(讓我們靠近火堆,看看我們在說什麼。)出自“The Bubis of Fernando Po. ”。意思就是讓我們坐下來細細地讀,坐在火爐邊,用詩意的心情讀詩。美國當代詩人Edward Hirsch 1950–)曾撰文談到如何讀詩(“How to Read a Poem” ),其中提到讀詩的三種困難。他說大多數讀者在談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會做出三個錯誤的假設,首先是假設他們應該理解,所以如果不理解,那就是他們自己或這首詩有問題; 第二個假設是這首詩是一種代碼,每個細節都對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對應; 第三是假設這首詩可以表達任何讀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三種預設立場都會讓讀者無法入門。他建議詩人必須依靠讀者的努力,讀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完成」詩人的作品。

              細讀法後來雖被許多人批評,認為將詩解剖的支離破碎,影響詩意。但我覺得僅憑感覺或印象式導讀,遇無法解的就跳過去,是不可能真正進入詩之殿堂或了解該詩的價值,相反的,細讀法會讓經不住考驗的作品暴露它的殘缺。所以讓我們泡盞茶或一杯咖啡,把有興趣的或感動你的詩印下來,坐在火爐邊細細解剖,應該會是非常愉快的體驗。

 註釋:

1示意(Sence):表達意義,即對事物或狀態進行描述的功能。

2感情(Feeling):帶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表達方式。

3語氣(Tone):特殊語調所形成的某種氣氛。

4意向(Intension):企圖或動機。

5語境(context):文章的前後關系

6 悖論(Paradox):一種導致矛盾,互相對立的二個命題,卻又都可以自圓其說。

7反諷(Irony):帶有諷刺語氣的寫作技巧。

8含混(Ambiguity): 指語義的多重性。

9本體論(Ontology):原是哲學研究,討論存在本身。蘭色姆將它引入文學。他的重要 著作《詩歌:本體論筆記》(Poetry: A Note in Ontology1934)中,認為要從文學作品的本體即文本自身中了解作品,發展出「結構肌質」二元論。

10結構肌質:蘭色姆本體論的核心思想。結構是作品的邏輯線索和概要,是詩的外在,肌質則是詩的內在,如韻律、隱喻等。

11張力(Tension):即利用語言本身的本義與延伸義,找到作品的綜合美感與平衡感。

20200803作

202012【子午線台灣詩刊創刊號】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雪城詩話
上一則: 現代詩如何斷句
下一則: 讀--陳育虹 〈水.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