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艾米利狄金森初探
2021/05/11 04:54
瀏覽4,251
迴響0
推薦25
引用0

前言:

        關於艾米莉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18301886)的詩全集共有兩本,一本是1955Thomas H. Johnson所編纂的1775首詩,另一本則是R. W. Franklin 1998年編纂的1789首,兩本均是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Thomas H. Johnson是出版社編輯也是一位學者,R. W. Franklin 曾擔任耶魯大學Beinecke珍本圖書和手稿圖書館的館長, 他將狄金森的書信中的另外14首詩也摘出來,並以編年方式完成新版本,獲得了艾米莉狄金森國際協會的傑出貢獻獎,但Thomas H. Johnson卻是墊基者,他所編纂的1775首詩,現有網址https://www.americanpoems.com/poets/emilydickinson/ 供參考,十分方便愛好者進行研究和翻譯。另外還有此網https://edl.byu.edu/lexicon ,作為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字典,也是必備工具。

一、生平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安默斯特鎮,父親是律師,也擔任過許多屆麻州的參議員和眾議員,祖父則是她曾讀過的安默斯特學院的創辦人之一。由於受過正統保守的清教徒教育,據家族所說,年輕的狄金森是個行為極為端莊的女孩。然大學時代她的表姊兼密友因斑疹傷寒症死去,她因而患了憂鬱症,回家療養一段時間後才復學。而也就在這期間她結交了幾位至友,號稱五人組Circle of five並終生通信往來,其中蘇珊吉爾伯特(Susan Gilbert 1830 – 1913)後來成為她的嫂子。狄金森有一兄一妹,兄長奧斯丁(Austin Dickinson 1829–1895)後來也成為律師,妹妹拉維尼婭(Lavinia Dickinson 1833 – 1899)與她一樣終身未婚。狄金森在三十歲以後,為了照顧母親,幾乎足不出戶,母親去世後,甚至不邁出自己房門一步,幸好她與大多數朋友都靠通信維繫,後世才能透過那些信件,了解她的生活和創作1。而未婚以及隱居,也為後世帶來諸多揣測和謎團。1862年,隱居後她寫信給當時著名的雜誌The Atlantic Monthly的編輯希金生(Thomas W. Higginson 1823–1911 ,請求品評詩作,但由於她的不規則形式,希金生並沒有鼓勵她出版,建議她推遲出版,形式上再加強,但狄金森並未修改,她回覆了一句名言「"If fame belonged to me, I could not escape her"」(如果名望屬於我,我無法擺脫它)2。不過艾米莉仍然非常珍視他的意見,繼續與他維持通信,直到去世。3

二、出版過程與成就 

1、生前狄金森僅發表了十首詩,其中大部分還是朋友代投,有的刊出時並未署名,還被大量修改,硬加上符合當時常規的標點和標題,有2首發表時也未經她的同意。1886年去世後,她的妹妹拉維尼婭遵照她的遺囑焚燒了收到的書信,但對遺留的四十本手稿和零散的篇幅並無指示,由於狄金森與嫂子蘇珊的親蜜,加上她們經常一起修改詩作,拉維尼婭便先求助於嫂子蘇,後因編纂理念不合,轉而求助她哥哥奧斯丁的情人梅布爾托德 夫人 (Mabel Loomis Tod1856–1932) 。托德是一位編輯,也是小說家,同時她們也連絡上希金生,於是第一本狄金森選集便在1890年誕生,但為了合當時的格律,他二人將狄金森的詩在標點和用字上做了大幅度修改1。由於第一系列賣得相當不錯,1891年出版了第二系列,1896年托德夫人出版了第三系列,共449首詩,當時的評論界褒貶不一。不過1900年著名的《美國文集》(An American Anthology)收錄狄金森20首詩作,算是極大的肯定。4

21914年艾米莉狄金森的侄女瑪莎(Martha Dickinson Bianchi1866 - 1943)繼承了母親蘇珊的收藏,出版了第四本詩集《單身獵犬》(The Single Hound)共1435。當時草創的《詩刊》(Poetry)主編哈麗特門羅(Harriet Monroe, 1860– 1936)十分激賞,她正與一群詩人包括龐德提倡意象主義,她在艾米莉詩中找到例子,稱艾米莉為早期的意象主義者。6《詩刊》後來影響深遠,至今仍是美國詩壇翹楚,許多重要詩人都在此發表過。7

31924年瑪莎蒐集出版《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和書信》(The Life and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和《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全集》(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1929年瑪莎出版《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補遺》(Further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包括180首未曾出版的詩;1930年是狄金森的百年誕辰,波士頓Little, Brown出版《艾米莉狄金森百年紀念專輯》(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Centenary Edition);1931年紐約Harper出版社再版和重校托德夫人在1894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書信集》(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 Edited by Mabel Loomis Todd);1932年瑪莎出版《艾米莉狄金森面對面:未出版附註釋和回憶的信件》( Emily Dickinson Face to Face: Unpublished Letters with Notes and Reminiscences);1932年出版的《美國文學,1880 – 19308給予艾米莉狄金森「美國主要詩人」(Major American poet)的稱號,認為她是19世紀裡除惠特曼之外最偉大的美國詩人6 

41935年,瑪莎出版《未發表的狄金森詩歌》(Unpublish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這時正是新批評(New Criticism)流派的巔峰期,艾米莉狄金森成為他們理想的批評對象, 包括泰特(Allen Tate1899–1979 曾在一篇論文中提到那首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one of the greates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 is flawless to the last detail” 9;新批評派更歸類她為玄學詩人和神秘派。瑪莎的不遺餘力出版加上新批評的浪潮,將艾米莉狄金森推到了高峰。1945年,托德夫人的女兒梅貝爾(Mabel Loomis Todd1856–1932)繼承其母親的收藏,出版《旋律的螺栓:艾米莉狄金森的新詩》(Bolts of Melody: New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包括650首之前未曾發表過的作品。

5在瑪莎與梅貝爾相繼去世後,兩家族便將手上版權賣給了哈佛大學和麻省安默斯特學院。1955年,托馬斯詹森將她所有作品參照手稿和時間還原出版了三巨冊《艾米莉狄金森全集》(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Edited by Thomas H. Johnson 3 vols.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共1775首,1958年又出版了她的書信全集,包括1049封信。從此研究狄金森成為顯學,評論界用更用「偉大」稱呼她。隨著1980s 女性主義興起,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又進入另一高峰,加上世界各國大量的翻譯,使她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經典作家之一;1984年,美國文學界紀念「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誕生二百週年時,在紐約聖約翰教堂也同時開闢了詩人角,入選的詩人只有惠特曼和狄金森兩人1989年「艾米莉狄金森國際協會」 成立,發行雙年刊艾米莉狄金森雜誌艾米莉狄金森簡報1994年美國知名詩評論學者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19302019) 把她置入《西方經典》 (The Western Canon) 書中,說她是「西方詩人中 除莎士比亞以外、但丁以降最獨創的知性詩人」10 

三、主題

1、有關自然      

      狄金森以自然為題或為背景的詩作,幾乎占了半部遺稿。然,雖說寫大自然,但她往往意有所指,寄情寓理於自然萬象,她不只細膩的描寫,文字魔棒下又常常蘊喻人生種種課題。 “Dear March — Come in —” (親愛的三月進來吧),將「三月」擬人化,全詩用獨白的口吻,邀請三月入門,彷彿是接見故人後侃侃聊著老朋友們(鳥和楓樹),末了還迎來了四月;“Nature, the gentlest mother” (自然,最溫柔的母親 ),將大自然比喻成母親,總是溫柔的告誡猖狂的松鼠或孟浪的鳥,激勵怯懦的蟋蟀,甚至不起眼的花,夜來,傾瀉溫柔的光,拍撫世界入眠;“A Route of Evanescence” (一條消逝的路徑),描寫翡翠綠胭脂紅的一隻蜂鳥,在晨光中與花朵互映,就像是一封遠來的故人信件;“Who robbed the Woods ”,寫森林被砍伐後的感受;“Two butterflies went out at Noon (兩隻蝴蝶中午時出去),兩隻蝴蝶在空中跳著華爾滋,跳著跳著迷途了,並發現自己在太陽的漩渦中被摧毀,以此詩致所有倖存的蝴蝶;"Arcturus" is his other name (大角星是他的別稱)則是暗指科技是如何的妨礙自然的作息,她深切地說I hope Im ready for "the worst (我希望我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一隻鳥下來步行),用五段四行,細細描寫一隻鳥飛下來時啄蟲子的種種生態,彷彿是一支紀錄短片;The Mushroom is the Elf of Plants(蘑菇是植物界小矮人),說蘑菇整個的生涯,比蛇的停留短一點,比皮的重量輕一些,因此草皮好像很高興讓它介入,一點兒也沒有警覺它的偷偷摸摸,甚至沒有注意它是叛教者;"It sifts from Leaden Sieves" 它自鉛製的漏勺裡篩落),細細地描寫下雪的美麗場景,雪花粉撲了整座森林,殘枝上、樹堆中、莖脈內,然後靜止了,像是個鬼魅;由於北美鄉間到處是知更鳥,知更鳥也常常出現在她的筆下,The Robin is the One就是那知更鳥知更鳥匆忙地來報告三月剛剛降臨,而後築巢與孵育的過程;“The Sun – just touched the Morning” 太陽剛剛觸及早晨,陽光的車輪帶來一天的快樂,暗示著愛的愉悅;“At half-past three a single bird” 三點半,有隻鳥,用四小時的時間觀察一隻鳥,彷彿自己也融於天地之間;“The Rat is the concisest Tenant” 老鼠是最簡單的租戶,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寫老鼠不付房租,也拒絕履行義務,但沒有法令能禁止牠,寫出人類對牠的無可奈何。

2、有關愛情

      “Awake ye muses nine, sing me a strain divine” (醒來吧,九位謬斯女神,為我唱一首神曲),是她所有詩中少數超過40行的。全詩歌頌愛情,“All things do go a courting, in earth, or sea, or air” (萬物皆求偶,陸地,海上和空中),所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祝福所有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詩末她說“Then bear her to the greenwood, and build for her a bower” (領她到綠林,為她把閨房建造);“I’ve got an arrow here” (這裡我獲得了一枝箭),婉轉的說她被愛神的箭射中,小規模衝突裡被征服,愛情彷彿是一場戰爭,被戰勝的是靈魂,而她是「感謝將它送來的手」(Loving the hand that sent it);有關狄金森的愛情經歷,文學史上仍然只是揣測,因此有很多十分隱晦的詩,彷彿寫愛情,又彷彿不是,如“To lose thee — sweeter than to gain” (失去你比擁有甜美)、“Proud of my broken heart, since thou didst break it” (為我破碎的心感到驕傲,既然你真的打破了它)、“That I did always love” (我曾經一直愛著)、“Come slowly - Eden! ” (慢慢來-伊甸園!)等,似乎都是在寫愛的經歷,昇華了的愛情慢火,而 “He put the Belt around my life” (他用腰帶纏住我的生活)、“I envy Seas, whereon He rides” (我忌妒他所乘坐的海洋)、“Wild Nights — Wild Nights!” (狂野之夜-狂野之夜),卻投入了熱烈情火中。

3、有關生命

      “Will there really be a "Morning"?”(真的有一個早晨嗎? ),她叩問從天而降的一些智者,那裏是「早晨」躺著的地方?「早晨」已是一個代名詞,代表她生命追求的價值;
“From Cocoon forth a Butterfly”
(從繭中飛出一隻蝴蝶 ),以農民和蜜蜂們辛勤工作為背景,寫一隻花蝴蝶在其間嬉戲,日落後農民和蜜蜂們都去歇息了,蝴蝶也不知所蹤。讀完後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對比下,哪一種生活較有價值呢?“An altered look about the hills”(一幅改變了樣貌的山丘),雖明寫日出時觀察到的一切,包括「一把斧頭在樹林裡尖聲唱歌」,詩末以“Nicodemus Mystery” (尼哥底母,在 耶穌受難之後,協助亞利馬太的約瑟預備埋葬耶穌。)道出重生的意涵; “Pigmy seraphs—gone astray—”(矮胖的六翼天誤入歧途),以迷人的大黃蜂草圖開始,小天使遊蕩到這個世界和花園後誤入歧途。暗喻小天使隨著世間人追求富貴和各種時尚,但她寧願在野薔薇與枝葉間居住,因為對她而言,野薔薇的住所和優雅莊嚴,已經勝過伯爵所擁有的;“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成功的滋味是最甜美的),要想領略花蜜的滋味,就需先渴求它,以反諷的手法說「只有未曾成功的人,才知道成功的甜美」,也就是說只有得來不易的成功,人們才會去感恩;“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希望」是有羽毛的東西),「希望」就像羽毛樣輕飄飄的,它的甜美只有在強風中(暗喻生命中最艱困的時刻)才會被聽到;“Advance is Lifes condition” (前進是生命的條件),指出隧道雖沒有點燈,一座牆也杵在那兒,但我們最好認為牆是一點也不存在,如此才能走出困境;Did lifes penurious length生命是短暫的嗎),如果生命是短暫和陰沉的,那麼就該斜寫(強調)它甜美的部份

4、有關死亡

      狄金森少女時代就經歷了密友的死亡,壯年時又照顧生命垂危的母親和父親的亡故,因此至少三分之二的詩作,出現死亡的意象或暗喻。“I dreaded that first Robin, so” (我害怕剛出生的知更鳥,如此地),春天不再是快樂的重生,而是死後生命的象徵“Death is a dialogue between” (死亡之間的對話),死亡與靈魂之間的對話,死亡認為人死了,一切都結束了,靈魂卻不認為“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我的生命終結之前已經關閉了二次),她說死別是去我們所知道的天堂,生離是我們必須經歷的地獄;“I never lost as much but twice” 我從不迷途最多兩次),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她稱上帝是「夜賊!銀行家」,似乎褻瀆神靈,其實是暗喻當有人痛失所愛肝腸寸斷時,會瘋狂地大聲喊叫,這首詩如許悲痛;“Elysium is as far as to” (極樂世界不過就是),極樂世界就像那最近的房間一樣遙遠,然,死亡的腳步聲越來越近,門也已經開了,靈魂卻剛毅不懼;“Safe in their Alabaster Chambers” (安全地在他們雪花石膏的房間裡),房間指的是墓穴,作者的靈魂在墓穴裡等待復活,蜜蜂嘮叨不休,鳥兒吹著抑揚頓挫的調子,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死亡“I heard a Fly buzz — when I died” (當我死時,我聽見蒼蠅的嗡嗡聲),垂死的人在親人圍繞著的肅穆中聽到的蒼蠅嗡嗡聲,點出了與死亡相關的腐敗令人駭然;“I died for beauty ” (我為美而死) ,寫出在墓穴裡與另一個鄰居的對話,那鄰居說自己是為真理而死,狄金森則說她是為美而死。死有重於泰山,亦輕如鴻毛,為真理為美而死,無懼,他們甚至隔著房子談心,直到苔蘚淹沒了他們。

5、有關上帝

      前述狄金森生長在一個清教徒的環境,加上親人不斷離世,致使她經常思考死後是否真有個永生的地方?“This World is not Conclusion”(這個世界不是結論),思考著也許這個世界並不是生命唯一可以存在的地方,但也寫出她對基督教信仰的矛盾心態;在“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信仰是一項很好的發明),指出在緊急情況下,信仰必須是謹慎的,暗示信仰並非盲目;“I know that He exists”(我知道祂存在著),則說祂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埋伏,為了製造幸福,在垂死的、僵硬的凝視中;He strained my faith(祂強迫我的信仰)中,提出信仰使她過勞,末了又期待祂的甜蜜寬恕The Gentian weaves her fringes龍膽編織她的邊緣),詩末說In the name of the Bee —And of the Butterfly —And of the Breeze — Amen!,調侃地模仿每日向上帝禱告的口吻,彷彿暗示大自然才是她的上帝;Those — dying then(那些快死了),一詩則又堅定地認為死亡會將他們帶到上帝的身邊,沒有信仰,人們的行為就會變得膚淺和卑鄙“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我不能因死亡而卻步),從慢慢趕車,經過學校田野,閱盡落日,最後走向永生,但,掌舵馬車的則是我們自己;The feet of people walking home踩著腳步回家的人們),則又愉快而信心堅定的說:

My faith that Dark adores
Which from its solemn abbeys
Such resurrection pours!

我黑暗崇拜的信仰-

來自莊嚴的修道院

這樣的復活傾注!

6、有關永恆

      永恆的命題經常包裝在她的自然詩中,如:“A Spider sewed at Night” (一隻蜘蛛在晚上織補),說的正是自己的心聲,一個無名詩人沒有人引導的藝術創造之旅;“The One who could repeat the Summer day” (可以複製夏日的那人),說夏日會消失,永恆的藝術創造會永留人世;“On this wondrous sea” (在這奇妙的海上),詩中描寫永恒之域是沒有浪花的轟鳴聲,風暴已過,安靜的西方;有關永恆的命題,也經常包括對死後永生的思考,這部分經常會和死亡的思考重疊,“The Bustle in a House”(房屋的喧囂),指出死後的早晨放下愛,直到永恆;“Behind Me — dips Eternity”(在我後面-浸入永恆),這裡死亡被認為是黎明前的黑暗,天堂的光輝將慶祝永生;Summer begins to have the look”夏天開始出現那種神色),夏天開始逐漸變弱,秋天將要來臨,一切的變化正是邁向永恆的必然過程To tell the Beauty would decrease(美麗會褪色),對她而言不只要說教美麗會褪色,魅力也會日減,唯有內省的靈魂,才是永恆的遺產。

7、有關女權

      二十世紀末,女性主義興起,不少傳記作家把狄金森看作是女性主義的先驅者,讚美她獨立堅強,不屈服於當時的社會宗教的規範和寫作格式的束縛,甚至以不婚,行動性的反叛當時的社會制度。狄金森的不婚是否是一種行動性的反叛,不得而知,但有幾首詩,看得出她對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的怨言。“Rearrange a “Wifes" affection! ” 改變妻子的喜好,詩中她諷刺婚姻對女子的錯置與妻子的角色;“I Came to buy a smile” (我來買個微笑),寫出了女子在男性社會中必須強顏歡笑的無奈;“A solemn thing” (一件嚴肅的事),指女性的許多慾望都被認為是“small life”,她不認同這種社會成見;“So I pull my stockings off” (所以我把絲襪脫了),為了抗命,她不惜行動;“I would not paint--a picture” (我不會畫畫),反映出女性被動的角色,以及她的無能為力;“I asked no other thing” (我什麼都沒問),反映了一個社會,拒絕讓婦女追求自己的夢想;“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 (我的生命在子彈上膛的槍口上),暗喻男性社會對女性不具同情心的霸權; “The parasol is the umbrellas daughter,” 陽傘是雨傘的女兒),諷刺男性社會對女性貞靜的期許 “Twas here my summer paused” 我的夏天暫停),諷刺因為長大圓熟,所以女性必須拴住自己的追求; “How fleet — how indiscreet an one ” 多麼迅速多麼輕率的一個),她說我們不被強迫去服務

8、有關孤獨

      離群索居的狄金森雖然孤獨,但她的精神世界,她與大自然的惺惺相惜,成就了她的永恒詩篇。“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無人知曉的小玫瑰),淡淡道出小玫瑰只有蜜蜂、鳥兒與微風會想念和為她嘆息;There is another sky(這裡有另一片天),那裡綠葉常青,花園明亮,愉快的蜂兒嗡嗡叫,寒霜不曾降臨,花兒從不凋零,那是狄金森在塵世的花園,也是她精神世界的沃土,在那兒她永不孤寂;On my volcano grows the Grass(我的火山口芳草萋萋),儘管火山底下,火石是多麼的熾烈,她也將會在那兒孤獨的落戶,多麼壯烈的選擇啊;There is a solitude of space(這兒有一個孤獨的空間),孤獨的空間裡有孤獨的海,地雖有窮但精神無限The Loneliness One dare not sound(無法言說的寂),詩人說她就像在墳墓裡,唯恐自己從此消亡,但從中領悟孤獨是靈魂的創造者,洞穴終將被照亮。

四、結語

      狄金森的詩是沒有詩題的,所以後世都用詩的第一句話為題。她的詩用詞簡練,句子短小,內容空靈,技法上通過大量的破折號和大寫字母的不規則運用,加上不規則韻與半韻的使用,向讀者展現了她縝密的想像力和思維。由於不符合當代主流詩的格律限制,差點被埋沒在書海中。幸虧其繼承人不懈的努力與持續出版,方能在她死後放射光芒。當然這也歸功於後世詩體的解放,當詩不再那麼拘囿於形式,詩本身的意象和內容才得以被挖掘出來。我常想如果她生前就名揚四海,還能完成那麼質量兼備的詩歌嗎?是孤獨成就了她的創作。“Im Nobody! Who are you” (我是無名小卒!你是誰),詩中她說自己是無名小卒,但「如果聲望屬於我,我將無法擺脫它」;更說“Fame is a bee” (聲名是蜜蜂),

聲名有歌聲,有刺,也有翅膀,她把聲望看得多麼超脫啊?! 以下是她寫給世界的詩: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
That never wrote to Me —
The simple News that Nature told —
With tender Majesty

Her Message is committed
To Hands I cannot see —
For love of Her — Sweet — countrymen —
Judge tenderly — of Me

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

而世界未曾回覆我-

大自然告訴我們簡單的新聞-

帶著溫柔的莊嚴

 

她的訊息已提交

給看不見的手-

為了愛她甜蜜的同胞

溫柔地評判

      如今世人豈止是溫柔地評判她,她的身後名成為文學史上的奇蹟,歷久不衰。她生前住的房子,仍然座落在280 Main St, Amherst, MA 01002, United States”,成為博物館,讓愛好文學的人多了一個景點可供憑弔。詩歌的偉大,也許不在於直接的造福後世,而在間接地改變和洗滌心靈。而往往越出世的詩,越是見性。她和惠特曼不一樣,惠特曼是大江大海,她是日月星辰,同樣與這個世界長存。20210130

 

五、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ily_Dickinson

2http://archive.emilydickinson.org/correspondence/higginson/l265.html

3http://archive.emilydickinson.org/correspondence/higginson/thletdex.html

4https://www.bartleby.com/248/538.html

5https://digital.library.upenn.edu/women/dickinson/hound/hound.html

6、〈二十世纪艾米莉 狄金森诗歌批评〉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7月,周建新

7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trymagazine/about

8https://www.americanpoems.com/poets/emilydickinson/

9http://www.modernamericanpoetry.org/criticism/allen-tate-712-because-i-could-not-stop-death

10The Western Canon, P.291:  Except for Shakespeare, Dickinson manifests more cognitive originality than any other Western poet since Dante.

 發表於子午線台灣詩刊No.2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雪城詩話
上一則: 加拿大台灣移民作家對談
下一則: 現代詩如何斷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