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吉林詩路 —— 一方鋪滿了夢想的國度
2025/11/17 00:02
瀏覽76
迴響1
推薦3
引用0

秋日的午後,鳳凰颱風即將來襲。
街上行人漸稀,空氣静得出奇。
我獨自走在台北的吉林路上,
忽見烏雲翻湧,天幕垂低,
彷彿老天也為這城市泫然欲泣。

一縷涼風拂面,帶來細微的潮氣,
像誰在耳畔低語 ——
雨,就要凝聚成滴。

行道樹的枝葉沙沙作響,
幾片葉子在空中旋轉、盤旋,
最後輕輕地落地。
在第一滴雨落下之前,
整條街淨空得只聽得見呼吸。

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孤寂:
既非哀傷,也非恐懼
而是一種被風喚醒的預期——
預期一場洗滌,
教記憶清明,讓塵埃落地。

路過吉林國小,除了風聲、將落未落的雨聲之外,還隱約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

[與童詩喜相逢]

腳上踢著人行道上掉落的黃葉,踢啊踢,踢到一塊石板,上面居然刻著一首童詩,是這樣寫的:

《合唱吉林》

早晨的操場
傳來了合唱歌聲
伴隨著悠揚琴聲
快樂的歡唱

音符是語詞
歌曲是故事
啊   居然
唱出我的心裡事


OMG,石板刻著童詩,這太有創意了吧?短短的一首小詩,已經如風灌頂,洗去我一半的孤寂,讓我卸下了世故的外衣。字裡行間,彷彿出現了他們純真的合唱情景,聽見了他們發出的天籟 (下圖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小小年紀,已體會到「聽覺的頓悟」,已明白音樂是「會說話的情感」;沒有談技術,也沒有形容旋律的高低,而是直接說出:「音符是語詞,歌曲是故事。」最後那句「唱出我的心裡事」,像是一個孩子最真誠的告白,要讓自己的心被聽見。

旁邊還有一首《吉林樂聲》更說出了音樂在校園中流轉的日常。由此可以窺見音樂、合唱已成小朋友學校生活中重要的一環。音樂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吉林校園間流淌、追逐,成為「放開來唱」的暢快。

《吉林樂聲》

美麗的校園裡
美妙的
悅耳的   旋律
從教室裡傳出來
順著
鋼琴伴奏的音符
歌聲   直笛聲
追逐   奔放

猜想不少小朋友也参加了弦樂團,下一首是他們出自内心的描述。這首詩是三首中最成熟的一首,道出了孩子認知的昇華 ——音樂不只是個人的努力練習,而是一種「一起完成」的夢想。

《吉林弦樂團》

走進吉林
漫步美麗的校園
耳邊隱約傳來
一陣悠揚的樂聲
弦樂團的同學們
努力的練習著
為了在台上
展現最佳的默契
他們正朝著夢想
乘風飛翔

吉林弦樂團練習時認真專注的身影 (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還有一首幽默的《吉林音樂賞》:

《吉林音樂賞》

上課時
老師的聲音
慷慨激昂
下課時
同學的聲音
清脆美妙
午休時
全班沒聲音
安靜神秘
就是吉林音樂賞

《吉林音樂賞》是一首 乾淨、平穩、有趣味的童詩。孩子敏銳地捕捉一天中不同的聲音,把它們併成「音樂會」,顯示出良好的感受力與組織能力。三種音色、三種氛圍,組合成校園的「三部合奏」。且「無聲的神秘」放在最後,有良好的節奏反差,使詩由大 → 中 → 小 → 無聲地收束,像一首慢慢淡出的曲子,這是非常漂亮的編排。最後一句更是畫龍點睛,使整首詩變得完整而有餘韻。

以上四首童詩 ——《合唱吉林》、《吉林樂聲》、《吉林弦樂團》以及《吉林音樂賞》構成了「音樂四部曲」,不僅記錄了校園日常的聲音風景,也展現了孩子對「聲音之美」最直接、最純真的體驗。它們分別代表了多層次的音樂感受:共鳴、流動與夢想。

接著我放眼望去——
沿著長春路與吉林路,環繞著吉林國小的外牆人行道上,
一塊塊鑲嵌在地面的石板默默閃著光。

走近一看,竟都是小詩人的作品。

那一瞬間,我興奮得彷彿誤闖了某個埋藏多年的寶庫;
越走越覺得驚喜,忍不住細數了一遍——
目前已有三十一首(而且看起來還在持續增加)。

容我稍作整理分類,再將這些可愛的寶藏一一娓娓道來。

首先尋尋覓覓,走到校門口附近,才終於找到它們的總稱。不知是出自那位老師的巧思,或是那個孩子的靈感綻放,為這些童詩取了個如此動人的名字 —— 「吉林詩路」。

讀了這首《櫻花》才會了解:原來現在的小朋友們蠻會憐花惜草的。

《櫻花》

櫻花啊 櫻花
你為什麼不開花
難道你因為太冷
而睡著了
春天來了
你終於
穿上花衣裳
我知道了
原來
你想和蝴蝶比美

孩子把櫻花的遲開,想成「太冷而睡著了」。這種自然現象透過兒童的想像,變成一種寛容的理由。孩子不責怪櫻花為何晚開,而是以理解、陪伴的角度等待。這裡展現的是無條件的溫柔,一種成人常遺忘的情感。而「穿上花衣裳」、「和蝴蝶比美」則讓櫻花充滿生命力,既顯童趣,也充滿美感。

還有一首也是關於花的,非常童言童語、没有外加的修飾:

《花朵》

我等了好久
妳也沒出來
是不是很害羞
是不是很冷
我好想知道
妳在想什麼
是不是想交朋友
是不是還沒長大
如果可以的話
我真想幫你

《花朵》一詩像是一個孩子在花前自言自語。每一句都是問句,語氣温柔、純真、直接,是渾然天成的作品。

除了兩首賞花童詩之外,我也找到了一首歌頌果樹的:

《芒果樹》

校園旁的芒果樹
每到夏天時
果實結滿枝頭
鳥兒樹上叫
路人抬頭看
暖風輕輕吹
果香緩緩飄
我愛夏天的
芒果樹

《芒果樹》以夏日果香為線索,呈現校園旁熟悉而溫暖的季節風景。詩中由「樹上鳥叫、路人抬頭、暖風吹拂、果香飄揚」逐層鋪展,感官細節十分鮮明,營造出濃厚的夏日氣息。結尾「我愛夏天的芒果樹」樸實真摯,使整首詩在香味與童心中收束,充滿自然的單純與喜悅。

一天之計在於晨,而且是從《校門口》開始。小小年紀,也已觀察到這裡是一個迎新送舊的所在:

《校門口》

迎接新生的校長
帶著和藹笑容
指揮交通的志工
指引平安上學
悅耳動聽的合唱
帶來快樂耶誕歌
送別畢業學長姊
迎向美好前程
滿滿吉林的記憶
都從校門口開始

《校門口》是一首樸素卻寓深意的童詩:它像一扇回望童年的門,也像一本濃縮版的校園日記,容納了成長的流程。它以最直接的語言,寫下小學成長中最重要的「起點」和「終點」。

這首詩很可能會成為孩子長大後最懷念的一首,因為:

滿滿吉林的記憶
都從校門口開始

吉林國小的校門口位在長春路上 (下圖),因為吉林路的縱深不足。

下面這首我們的社區》詩表達了小朋友對他們社區的看法和喜愛,既俏皮又有趣:

《我們的社區》

吉林國小弦樂團
演奏優美的音樂
吉林國小黑光社
如鬼火般神秘
吉林美食街
香味傳千里
人行道的路燈
如明月般皎潔
映照景物的剪影
是誰的巧手之作


下為吉林國小大門口外的人行道

在《我們的社區》一詩中,孩子不是在描述某個陌生地方,而是在敘述:

「這裡就是我生活、學習、呼吸的地方。」

這使詩具有強烈的歸屬感與驕傲感:它不只是寫景,更是在寫「認同」。

下圖是吉林國小附近車水馬龍的社區街道

小朋友在校一天的重心,不是在教室就是在校園,所以對校園的著墨很多,有關校園的詩篇就有十首之多。它們分别是:

《校園的一天》

清晨微光下
好像還在睡夢中
白天陽光下
校園熱熱鬧鬧的
大家正玩耍著
夜晚星光下
校園安靜的
好像又睡著了
晚安   明天見

《校園的一天》以三個時段描繪校園的「醒與睡」,語句簡潔卻富含節奏感。清晨、白天、夜晚的對照形成溫柔的循環意象,讓校園彷彿成了一位會呼吸的生命。童詩以直觀的感受切入,不造作、不渲染,卻自然地寫出了校園的日常律動,也捕捉了孩子眼中世界的純真與靜好。結尾一句「晚安 明天見」尤其動人,像是孩子對校園的呢喃告白,溫暖而真摯。

《吉林國小》

寬敞的教室
笑聲   繚繞
多元的活動
活力   充沛
滿滿的藏書
書香   薰陶
在吉林的六年
我們將
滿腹經綸
滿載而歸

《吉林國小》是一首工整、穩定、有儀式感的童詩。它以對稱句式描繪校園生活的重要元素:教室、活動、藏書,最後以「六年」做時間總結,寫就完整的校園成長敘事。詩的語氣稍嫌老成,但結構十分漂亮、意象清晰,算是瑕不掩瑜。

《吉林校園》

吉林校園好環境
大大操場綠草地
大象獅子長頸鹿
躲在花園的秘境
生態池裡的蝌蚪
快快變成大青蛙
烏龜烏龜爬呀爬
爬進教室找媽媽
吉林吉林
真有趣

這首《吉林校園》以「好環境」為基調,充滿孩子想像力與童趣。從操場到花園,再到生態池,詩中讓校園動物成了「隱形居民」,大象、獅子、長頸鹿的出場帶著幻想色彩,蝌蚪與烏龜則回到真實觀察,虛實交錯,使校園變得既神秘又可愛。詩的節奏明快,語句口語自然,最後以「吉林吉林真有趣」收束,像孩子興奮的結語,不僅寫景,也寫出他們心底對校園的喜愛。

吉林國小校園有許多彩繪動物模型,幾可亂真地「躲在花園的秘境」。

教學大樓内的中庭有幾個態豐富的生態池,離教室只有走廊之隔,供學生們作近距離的觀察。雖怪小詩人要唱道:「烏龜烏龜爬呀爬,爬進教室找媽媽」了,果真其來有自。

《我們的校園》

下課時
操場是遊樂園
傳來快樂嬉笑聲
來追我
不要跑
上課時
教室是菜市場
你一言
我一語
看誰說的最有理

《我們的校園》以鮮明的對比呈現校園的兩種面貌:下課時的奔放與上課時的喧鬧。孩子把操場比作「遊樂園」,十分貼切;把教室形容為「菜市場」,更是幽默且精準,展現孩子眼中真實而生動的世界。詩句短而有節奏,語調輕鬆,讀來彷彿能聽見笑聲與談話聲。這首詩最大的魅力在於坦率——無雕飾的童言,卻道出校園生活的熱度與生命力。

《吉林校園》

仰望校園的天空
飄落著淡淡雨絲
拉動風中的提琴
飄揚悅耳笑聲
生態池裡的魚兒
追逐蝌蚪嬉戲。
驚醒羞紅的荷花
充滿青澀的故事
直到六月
一切將成回憶

《吉林校園》這首詩在所有童詩中顯得格外清麗,有著明顯更高一階的詩意與畫面感。孩子用「風中的提琴」形容笑聲,用「驚醒羞紅的荷花」寫生態池,把校園的日常轉化成柔美的意象,展現了難得的想像力與敏銳觀察。詩中後段「直到六月 一切將成回憶」更帶出淡淡的離情,情感細膩而不造作,使整首詩在童趣之外多了一份青春的青澀與抒情的深度。

《校園音樂會》

美麗的花園
正舉辦者音樂會
花兒們
開心的隨風起舞
蟲鳴鳥叫也加入
唧唧啾啾的合唱
真是天籟之音
咻    咻
風兒在樹梢
歡樂的觀賞著

《校園音樂會》以花園為舞台,將花、鳥、蟲、風都化作表演者與觀眾,呈現出自然界共同參與的幻想場景。詩中「開心的隨風起舞」「唧唧啾啾的合唱」等描寫,使整個花園宛如一場繽紛的音樂盛宴。擬人手法自然,聲音與動作交織,營造出輕快的節奏與童趣。最後風兒在樹梢觀賞,更突顯詩的靈動與想像力。

《吉林協奏曲》

校樹輕輕的招手
風飄來了悄悄話
穿過綠葉的空隙
有合唱團的歌聲
有弦樂團的琴音
有桌球隊的喊聲
有泳隊的水花聲
以笑聲為和弦
共譜校園協奏曲

《吉林協奏曲》以校園聲響為素材,將風聲、歌聲、樂音與運動口號交織成多層次的聲景。詩中以「笑聲為和弦」點出核心情感,使整首詩兼具節奏感與畫面感,展現校園蓬勃的生命力,令人感受得到其中的活力與溫度。

《學校》

教室裡
風扇吹起了微風
學生專心的背影
老師認真的表情
教室外
花    美美的開放
樹    直直的生長
草    輕輕的擺動
鳥    自在地飛翔
是嬉戲的好地方

《學校》透過教室內外的對比,呈現學習的專注與自然的生機。微風、背影與表情構成安靜的內景,花草樹鳥則勾勒充滿活力的外景。詩句簡潔,畫面分明,展現校園既是知識的殿堂,也是嬉戲的樂園,富含童趣與觀察力。

吉林校園,内外皆景。

連漂亮的台灣藍鵲也以掠食者的身份現身中庭,目標生態池。

《吉林巨塔》

高大的活動中心
威武的矗立著
在那裡
可以聽見
動人的笛樂聲
快樂的歡唱聲
還有
喀噠喀噠鍵盤聲
更有
嘰嘰喳喳討論聲

《吉林巨塔》以孩子的視角為活動中心立下了充滿敬意又帶點崇拜的形象。「威武的矗立」讓建築彷彿有生命,而詩中逐一列出的聲音——笛樂、歡唱、鍵盤、討論——把空間的多樣功能與熱鬧活力具體呈現。最可貴的是,孩子不是描寫硬邦邦的建築,而是透過「聲音」捕捉校園的脈動,使活動中心成為成長的温室。全詩語言簡潔,節奏明快,讀來有如走入一座充滿回聲的夢想塔。

下圖為建築頗為宏偉的吉林國小活動中心

校園内有一座圖書館,被小朋友發揮想像力,美其名為《藏寶閣》:

《校園藏寶閣》

自由的號角響起
帶上
藏寶閣之鑰
穿越
擁擠的隧道
抵達
奇幻的密室
開啟
炫目的吉林書海

這首詩的詩意畫面層層展開,如同校園秘境探險;自由與奇幻交織,帶出書海無窮魅力,餘韻悠長。令人回味再三。

下圖為吉林國小圖書館 (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若將上列十首校園詩放在一起讀,你會發現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校園宇宙,包括了:

1. 時間的校園 ——《校園的一天》
2. 空間與時間的校園 ——《吉林國小》《學校》
3. 動物與想像的校園 ——兩首《吉林校園》
4. 聲音與互動的校園 ——《我們的校園》、《校園音樂會》、《吉林協奏曲》
5. 建築與活動的校園 ——《吉林巨塔》
6. 閱讀與奇幻的校園 ——《校園藏寶閣》

從晨光到夜色從琴聲到歌教室到室外鳥叫蟲鳴、從生態到書海,從笑聲到記憶……這十首詩彷彿從不同角度拍攝同一所校園:

有時像動畫
有時像紀錄片
有時像奇幻故事
有時像青春散文

總之,他們一起經歷且印記了一場「奇幻而充實的校園成長旅程」。

在校園中,操場更是學生活動的重中之重。看看下面這首《操場》:

《操場》

一圈圈
紅色的六線譜
一個個
跳躍的小音符
譜出
喧鬧的樂章
忽然
噹  噹  噹
畫下
美麗的休止符

《操場》是一首語言輕盈、意象明確的童詩,以「操場」比喻為「音樂」:操場跑道 → 紅色六線譜;在其中奔跑的孩子 → 跳躍的小音符;操場上課間的喧鬧 → 樂章;上課鐘聲 → 休止符。有畫面、有聲音、有動感,結尾更有「收束感」。能看出孩子相當敏感於視覺與聲音的串聯 —— 簡單,但很美;天真,卻不幼稚,是一首非常出色的童詩。

吉林國小操場是大型活動與體育競技的場所,也是小朋友休息時間的最愛。

從下面三首詩中,可以看得出來,小詩人是如何的熱愛運動。其中當然有最刺激的大隊接力:

《大隊接力》


一陣一陣風
急速前進
沿著跑道向前
變成了漩渦
這一場風暴
席捲所有目光

所有「風」
都平息下來。

下圖可見活力十足的小朋友邁步開跑的情景 (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看看這首如何描寫舉「市」聞名的吉林國小武術隊:

《武術隊晨練》

嘿 哈
抱拳腳並步好
嘿 哈
衝拳有力道
內擺腿 外擺腿
基本功要做好
南拳 北拳
套路熟記牢
噹噹噹 下課了
謝謝教練的指導

武術隊表演之一 (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還有一首「籃球」,寫得真是動感十足:

《籃球》

一抹橘色
              在地上
                    跳
                 躍
在空中
    旋

    咻
飛越中場
投入籃框的懷抱

這首詩之所以饒有動感,是因為它讓文字本身「變成一顆籃球」。而其最大亮點,是它完全不依賴形容詞,而是依靠行距、斷行、排版的上下跳動,模擬籃球的彈、跳、旋、飛。例如:


「一抹橘色
                在地上
                      跳
                   躍」

即使不看內容,只看跳動的排版,就能感受到「球的彈跳」。

而後:

「在空中
  旋
   轉
  咻」

完全像動畫鏡頭的慢動作。

最後:

「飛越中場
   投入籃框的懷抱」

一個乾淨俐落的结尾 —— 落袋為安 ——

籃球進網,有如完美的結局恰恰好落實在讀者心中。

讀完〈大隊接力〉、〈武術隊晨練〉與〈籃球〉這三首詩,很容易發現小詩人們並不是在「描述運動」,而是在「體驗運動」。

他們用字行句的節奏、空白的呼吸、聲音的模擬,把運動的精神完全寫出來。

有三種不一樣的風格:

一首像風(大隊接力)
一首像節奏(武術晨練)
一首像畫面(籃球)

但共同指向同一件事:

孩子的身體,是一首態的詩,活力無限、靑春無敵。

如果,他們在校園内玩累了,則可以像下面這首詩所寫的一樣對著雲發呆:

《雲》

白白的雲
它像 一條魚
它像 一隻貓

風來了
貓吃了魚
變成 大肥貓

千變萬化
真有趣

這首詩像是一幅天空塗鴉,是孩子與雲之間的即興對話。若說天空有多大,那孩子的想像力就有多大。

雲在天空變形,孩子在地面編故事。
雲散了,故事也結束了;
但那份「真有趣」的感受,卻會陪著孩子很久很久。

下面這首《蝌蚪躲貓貓》充滿童言童語,好奇逗趣,是一年級小朋友的作品:

《蝌蚪躲貓貓》

小蝌蚪啊小蝌蚪
不要躲啊不要怕
來和我們一起玩
一起玩躲貓貓
我們跑在池塘邊
你們躲在石頭下
繞啊繞啊轉圈圈
噹噹噹上課了
再見    再見
下次再來繞圈圈

小朋友的教室一定是在池塘邊。而且有小蝌蚪當寵物,真的很幸福。

《遊戲場》

像階梯的手單槓
讓我們像猴子
盪來盪去
像大象的溜滑梯
讓我們像企鵝
快速滑下
像梯子的攀爬架
讓我們像松鼠
爬來爬去
我最愛遊戲場

《遊戲場》以生動的比喻展現孩子在遊具間奔跑、攀爬、滑動的活潑身影。詩中以猴子、企鵝、松鼠等動物對應不同遊具,既具童趣,也強化了動作的節奏感。

下圖為吉林國小教學大樓中庭的遊樂設施

台北多雨,大人多以為苦,然而對於想像力豐富的小淘氣們,下雨卻是一件好玩的心事。雨天的童趣,在下兩首童詩中展露無遺。其一:

《下雨天》

雨滴滴答答的下
我穿上雨鞋
到草地上玩
我在水坑跳啊跳
身上都濕了
一起玩的椰子樹
身上也濕了
它的媽媽不生氣
因為媽媽也淋濕了

《下雨天》讓我們看到:孩子把「雨天」變美了;把「水」變成遊戲了;把「樹」變成玩伴了;把「自然」變成有情世界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原來雨不是落在地上,而是落在想像力上。一首乾淨透明的童詩,洗掉世界的煩憂,怎麽玩都可以,變成無限的可能。

其二:

《下雨了》

雨滴咚咚咚
打在我的頭上
頭髮濕了
打在我的身上
衣服濕了
打在我的腳上
褲管濕了
我的鞋子變成了
兩艘小船
載我去上學

《下雨了》是一首觀察敏銳、語言自然、節奏清晰、想像力跳躍得恰到好處的優質童詩。它把孩子在雨中的真實感受,轉化為溫暖又略帶幽默的詩意畫面。結尾的「鞋子變成小船」是一個非常成功、足以讓整首詩亮起來的巧喻。

下圖為雨中的吉林國小以及淋雨中的椰子樹

師恩浩蕩、情深義重;隨著馬齒徒長,小詩人也學會了心存感激,譜之成詩:

《另一位媽媽》

校長   像媽媽
早晨迎接我到來
老師   像媽媽
耐心教導我功課
操場   像媽媽
帶著我盡情玩耍
吉林   像媽媽
孕育我六年光陰
包容我調皮犯錯
培育我成長茁壯

《另一位媽媽》全詩語言柔軟而直接,沒有複雜修辭,完全是孩子語氣的自然流露。感情真切,也帶有孩子看待校園如家的視角。孩子用「媽媽」的意象貫穿全詩,把校園描繪成一個能接住他、容納他、陪伴他成長的地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畢業前夕的傷感離緒,已超越了童詩的天真無憂,這是成長的第一步。我找到了兩首有關畢業的詩,其一:

《畢業》

結局都安排好了
淚水將會是句點
早忘了怎麼開始
望著美麗的校園
回憶湧現
聽見自己在哭泣
看見自己在歡笑
點點滴滴
浮現在心頭

《畢業》全詩平易無飾,但終篇俱見真情。哲理式的起頭,卻帶出情感真摯的朦朧與矛盾感:既哭又笑、既結束又懷念。這是初嘗悲歡離合的迷惘,很有畫面性。

賞詩之旅終於來到了最後的一首《回首吉林》,它刻劃的是畢業時的互道珍重再見,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活潑無邪的小朋友真情流露的一面:

《回首吉林》

時鐘轉了千百次
歡喜悲傷經歷多
此時此刻此情景
欲泣過往如梭
樹伴著我的喜樂
六年相處畫面
都將留至永恆
願記憶永留心中
未來
再聚首

吉林國小畢業典禮的景 (摘自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

〈回首吉林〉像是「吉林詩路」最後的一盞燈,帶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送別」韻味。「此時此刻此情景,欲泣過往如梭」,是小小年紀寫出的傷感,也是長大後才會看懂的離愁。

[吉林詩路啓示錄]

一場不期而遇的詩路之旅,帶給過客的是彌足珍貴的啓示。童詩的推廣不僅能打動人心,也能促進小朋友在語言學習、藝術表現、訓練認知、啟發想像、情感表達、社交能力以及獨立自信各方面的全方位發展。童詩創作的過程,正如吉林詩路中所呈現的:孩子在文字中遊戲、探索、成長,而成人也能透過這些純真的作品,重新找回對世界的敏感與感動。

詩的步道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文化參與,讓詩不只停留在紙上。綜觀台灣,將詩與步道結合者屈指可數,例如台南鹽水的「台灣詩路」和台北市松江路的「松江詩園」,它們的是規模都比「吉林詩路」大,但它們不收納童詩。在「吉林詩路」之前,台北市西松國小也曾擁有過鑲嵌著童詩石板的「婆娑詩路」,可惜在年代更迭,地板翻修後,詩路已不復存在。今天「吉林詩路」似乎是全台碩果僅存的童詩步道,值得大家呵護珍惜,繼續發揚光大。可喜的是,它詩作的數量一直在增加,仍有許多預留的空間。看得出來小朋友創作的題材也越來越廣,年齡層也越來越低。It is definitely on the right track.

如果就療癒人心的效果來説,童詩比成人詩更能撫慰疲憊的大人。在此不妨拿「吉林詩路童詩」和廣為人知的「台北捷運車廂詩」(下圖) 作一比較。

捷運詩來源多為成年詩人,由投稿而選出,詩作具有較高的文學技巧、隱喻、象徵,語言一般較抽象,要讀懂相當燒腦。它們被張貼在車廂、月台、燈箱等地,等待出現在通勤者「生活的間隙」(疲累、等待、通勤、移動的空白時間) 被閱讀。作者與讀者之間具有明顯疏離感。捷運詩的撫慰效果多靠文字技巧與深慮,常帶有「安靜、沉思、感性」的力量。適合在疲憊的通勤時提供短暫喘息。這是一種「心靈被點亮」的慰藉。

吉林詩路詩全部出自小學生之手,直率、透明、天真、即景。幾乎沒有修辭技巧負擔,反而呈現自然本質。它們不是「城市選詩」,而是校園與社區共同成就的創作空間。「真」和「感受」,比「技巧」更重要。它們刻在地面、人行道或校園周邊,需走路時低頭閱讀。屬於「散步型」閱讀方式,帶有社區感與認同感。吉林詩路詩的撫慰主要依靠孩子的真誠與純粹,沒有算計、把世界簡化。有時比成人作品更能直接 感動疲倦的大人。這是一種「心靈被洗淨」的慰藉。

捷運詩給的是一種成熟的安慰,彷彿一個人生達人拍拍你的肩說,「生活要換個角度去想,少鑽牛角尖啦?」;而吉林詩路詩則提供一種天真的安慰,就像一個孩子握住你手,抬頭說告訴你,「世界没有你想像的那麼糟啦,你看花、草、樹、鳥多可愛!」那一種比較有說服力呢?後者往往一擊中的。

因為:

成人詩帶來「理解」;童詩帶來「原諒」


捷運詩提醒你「人要懂事」;吉林詩路詩讓你想起「其實你也曾是孩子」。

而真正能讓人獲得自我療癒的,往往不是哲理,而是 ——

「那份自己曾經擁有、卻遺失很久的純真」。

[後記]

山雨欲來,風滿樓。
平林新月,照著歸人的背影。

我曾以為自己正迎向一場風雨的洗禮,
卻在因緣的牽引下踏上吉林詩路,
與一群無名的小詩人邂逅——
那是一場無聲卻澄澈的心靈對話,
如光悄然落入胸臆,
使原本沉寂的世界忽然亮了起來,
彷彿從孤寂之岸悄悄轉身向溫柔。

那一刻,
成人世界的風雨與童心的清亮相遇,
城市的塵灰與孩子的語言交集 ——
風不再只是風,雨也不再只是雨,
而是融為一首首純真的合唱曲。

童詩如光,灑在路人的眉眼與内心。
每一塊石板、每一首短詩,
都是孩童的小小願景:
對校園的眷戀、對音樂的迷醉、
對自然的探問與溫柔凝望。
在成人的孤獨上投下微輕的亮斑,
意外地,竟成為一種深遠的救贖。

那些刻在石板上的童詩,
每一行都像一滴尚未蒸乾的雨:
清澈、誠實,不加修飾。
它們簡單、直白、天真,
卻也深邃得像初溶的春水,
透露出世界尚未被污染的柔軟,
也撥開胸口的陰影 ——
找到我們久被遺忘的那束光。

原來,我們也曾有過赤子之心,
只是隨著年歲與世故的積累,
被塵沙覆蓋,被妄念稀釋;
在日常的應酬與算計中迷失,
慢慢忘記了如何心安理得地——
把日子過得清明。

其實我們只需自省,
洗去塵垢、返璞歸真,
於風聲、雨聲與童聲的交響裡,
找回我們的初心。

成人的困乏與童年的純真,
今宵相逢在吉林。
風雨未至,煩燥的心已被童詩洗淨。
風雨過後,此心更顯澄亮如鏡。

回望吉林詩路上,
明月遍灑,石板如晶。
彷彿正在等待 ——
更多的人生倦客蒞臨。

[謝詞]

特別感謝引用部分吉林國小家長會臉書的珍貴活動照片,讓這篇文章更加豐富生動。謹致由衷的謝忱。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林秋玲
2025/11/17 02:58
揚長的回憶
詩情的吉林國小 童年回憶常圍繞 生命青春永不老 平添樂齡的美好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