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俗觀孔子所言之「益友」「損友」
《論語.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朱熹集注:
「友直,則聞其過。
友諒,則進於誠。
友多聞,則進於明。
便,習熟也。便辟,謂習於威儀而不直。
善柔,謂工於媚悅而不諒。
便佞,謂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
三者損益,正相反也。」
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之解:
「直」:正直。
「諒」:信實、誠信。
「便辟」ㄆㄧㄢˊ ㄆㄧˋ:善於迎合他人。
「善柔」:善以和悅或柔媚的情態誘惑人。
「便佞」ㄆㄧㄢˊ ㄋㄧㄥˋ:巧言善辯,阿諛逢迎。
孔子此言,信乎人人耳熟能詳。
然觀之世間,世俗之人,如遇「直諒多聞」之友,多不願視為「益友」,反為擯斥嫉妒;若得「媚悅巧言」之人,輒欣悅親善,無人以為「損友」也。
蓋欲交「益友」,需廣胸襟、存雅量、明事理、具智慧,並有求善上進之心。
而「損友」群聚,樂聽「巧言」而不覺其為「損」者,多屬空虛自卑、無意求進之人,甜言蜜語,正愜其虛榮也。
然此二類之友,所「損」、「益」者何?
身乎?命乎?財乎?物乎?
非也。乃於孔子畢生致力垂教之「進德修業」也。
蓋缺德為惡之人,世人皆知其「損」其「害」於身命財物而自不願親近。然「媚悅巧言」之人,往往投其所好,難以識別,令人陶醉而志得意滿,以致疏於戒懼,惰於求進,有礙進德修業也。
此所以孔夫子洞見人性偏好之失,故教誡求道、修道之士君子,當善分別,擇「益友」而離「損友」也。
今時有心修學之人,當善思之:願得「益友」乎?能得「益友」乎?抑或樂處「損友」之中,耽溺沉浮,虛度一生?
智者善擇之。
自在老師有感撰述
(2016/11/13於閒雲居)
.....................................................
◎ 圖:自在老師書法與攝影。
◎ 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
- 1樓. 金大俠2016/11/14 12:03智者善擇之。⋯⋯然普羅大眾,智者少矣
漢普頓路海軍博物館 艦比館還大(世界日報週刊旅遊版)
泡泡隧道探訪(世界日報家園版)
為老太太開車(世界日報世界副刋)
比白宮還要白宮(世界日報家園版)
小品「老師,我要請假」「智者善擇之。⋯⋯然普羅大眾,智者少矣」
呵呵!金大俠替我說出了「言外之意」!看來您真是「智者」也!
我寫文章,有時比較「含蓄」,點到為止,言外之意,讀者就自己「會意」啦。
文末,為了有「鼓勵」、「勸善」意義,所以寫「智者善擇之」。
這句話,我想了很久,才用來作結。(我用心良苦啊!呵呵!)
自在老師 於 2016/11/14 16:1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