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覺有情而非無情
2014/09/11 20:53
瀏覽5,576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覺有情而非無情〉
佛教的「菩薩」,全譯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就是「有情眾生」。所以「菩薩」便是「覺悟的有情眾生」,簡稱「覺有情」。
所謂的「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命體,一般就是指「眾生」。而「菩薩」是「覺悟的有情」。
什麼叫做「覺悟的有情」?「有情眾生」「覺悟」了之後,就不再「有情」,而成為「無情」了嗎?
不是的。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也就是菩薩依然「有情」,但是在「情」中「覺悟」,不執迷於「情」,不被「情」所掛礙,而能隨順眾生的「情」,給予慈悲、溫暖與幫助。
所以《楞嚴經》記述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自陳修持心得,說道: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觀世音菩薩既有與諸佛同樣的慈悲法力,又能與一切眾生同情共感,如同自己是受苦眾生一般,懷著悲苦之情仰望救渡。
這就是「同體大悲」最大的「有情」啊!
所以,修行菩薩不是「無情」,乃是「大有情」而不迷失、不執著,不受掛累;雖處世緣,應接世間諸方人際情緣關係,內心依然清淨無染,自在無礙也。
這是菩薩修行的正確方向,也是世俗大眾對於「菩薩」應該存有的正確觀念也。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修持有感隨筆
(2014/9/11)
.....................................................
◎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Master/posts/75767186427581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