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貧僧即是「菩薩僧」也!
昨天在網路上找到了星雲法師的著作,講「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其中「菩薩僧」的部分(見文後附錄),覺得與我好契合啊!心中十分喜樂。
昨夜內心寧靜,睡得很好。今晨醒來,想到「菩薩僧」這個名稱身分,心中無限溫暖貼切,感覺彷彿是脫掉了身上長久的塵勞衣服,穿上了清淨柔軟而貼身舒適的衣服與鞋子,特別有種「鞋子合腳了」的舒服感!經過了三十年的世間修行與和光同塵,覺得現在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深心安定喜樂!
為什麼我用「衣服鞋子」形容呢?因為「名相」乃是身外之物,為「權說」,非「本身」也。金剛經云:「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以空性觀之,諸法皆空也。然「名相」乃行於世間所必須,猶如「衣服鞋子」為生活所必須也。
如今終於穿上了貼合自身而舒適的「衣服鞋子」,以「菩薩僧」的身分定位來修道行事,內心真是喜樂無比呀!
今晨撰寫此文,再次閱讀星雲法師所述,內心因相契而感動泫然,覺得就是自己獨自勤苦、堅毅修持三十年的寫照啊!原來貧僧即是「菩薩僧」也!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修持感記
(2020/9/24於鳥語宛轉的清涼秋晨)
.....................................................
◎書法圖:人中野僧 / 自在老師書法(2017/05/10)
出處:唐‧漳州羅漢和尚:
「宇內為閑客,人中作野僧;任從他笑我,隨處自騰騰。」
◎文字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與個人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Master/posts/3346384185404552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posts/3423041724385461
~~~~~~~~~~~~~
[附錄]
星雲法師此文,乃出自《佛光教科書》第一冊《佛法僧三寶》第十八課:〈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茲摘錄「菩薩僧」部分:
佛門行者,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名為「佛」;未成正覺,皆名為「僧」。依《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載,「僧」有「聲聞僧」與「菩薩僧」二種;《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則舉出「凡夫僧」*1、「聲聞僧」*2、「菩薩僧」三種。本課主要介紹「聲聞僧」與「菩薩僧」。
菩薩僧即大乘戒定慧的修行者,他們或現在家相,或現出家相,例如文殊、普賢、觀音諸大菩薩即現在家相,彌勒、地藏則現出家相。以上二例都是「菩薩僧」。
菩薩僧的「菩薩」一詞,並不僅僅限於聖賢菩薩,凡有心趨向覺道者,人人都可以稱為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慧」;「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因此,將菩薩意譯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覺有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的「覺悟的有情」,亦即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為「求道的菩薩」;一是能夠修持種種波羅蜜*13,普利三根*14,「使眾生覺悟的聖者」,亦即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為「化身的菩薩」。菩薩一面懷抱有聲聞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面也充滿佛陀悲愍眾生,救拔倒懸的入世熱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夠自利利他的聖者。
菩薩僧的性格是無我與慈悲*15,菩薩僧的思想是般若與空性*16,菩薩僧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17,菩薩道的實踐是循序到圓滿*18。
菩薩僧與聲聞僧同樣要修行、斷惑才能臻於解脫的境地,他與聲聞僧最大的區別在於:菩薩僧具有大慈大悲的性格,當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痛煎熬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發出拯救眾生出離三塗之苦的大願;聲聞僧看到世間的紛擾與生死輪迴的痛苦時,便生起畏懼厭離之心,只求早日出離娑婆,證入涅槃。因此,在佛教中,稱菩薩之道為「大乘」,稱聲聞之道為「小乘」。通常以大船(車)、小船(車)代表菩薩與聲聞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說菩薩以「大船」幫助眾生渡過苦海,聲聞則自乘「小船」脫離苦海,目的雖同,而精神則有分別。
◎連結網址:(網頁如空白,請在網頁內的「搜尋」欄打「菩薩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