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Empiricism)推動了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十七世紀科學奇偉壯麗的發展,這是經過一千五百年醞釀,繼愛琴海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後,人類文明啟動了一個”超越性的飛躍”。 人類為求生存的基層經濟活動實踐是”經驗”最直接的來源。 另一方面,人類生活在各種另人懼怕、敬畏的雷、電、地震、狂風、暴雨、月蝕及日蝕等大自然現象中是生活經驗最直接的來源,這超越了多數人的”實踐經驗”,是不能明白的。 人類演化出來的覺識,不會不探就,可能涉及這些經驗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端。 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形而上(metaphysics)和形而下(Physics)兩個路徑:
形而上 : 巫術-->迷信-->宗教-->哲學;
形而下 : 實踐-->經驗-->實證-->科學;
由迷信到宗教的”飛躍”以及由經驗到實證的”飛躍”,古希臘哲學(Ancient Greek philosophy)是至關重要的導引----現今新幾內亞的許多部落,既不能提出”有意義的質疑”,又無力”自行辯證解惑”,就只能陷於迷信及經驗的泥沼中。
經驗是初民社會為求生存進行基層的經濟活動,依靠感官接觸自然界各種現象而獲得的”印象”,類似於”瞎子摸象直接經驗”是感覺層面的。 日、月、星辰都是東起西落呈現圓形的軌跡,依感覺層面的認知提出地心模型(the geocentric model)的解釋,可以很容易被眾人理解接受的。
以地球為中心各行星在一年週期運行軌跡示意圖
更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有些星球”的運行軌跡會有 ”逆行現象”( Apparent retrograde motion),這些會移動的星球就稱之為”行星”,而位置固定不變的稱之為”恆星”----這就是由觀察現像而發展經驗主義的實例。
火星”逆行現象”示意圖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公元90~168年),生於埃及,父母都是希臘人。 127年,年輕的托勒密被送到亞歷山大去求學。 托勒密寫三部對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的科學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著作。第一部是天文學大成(the Almagest);第二部是地理學指南(the Geography);第三部是有關占星學的占星四書(the Tetrabiblos)。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畫像
十三卷天文學大成,約在147~148年完成,托勒密收集了當時古希臘及的天文學資料及喜帕恰斯(Hipparchus,約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20年)的大量觀測與研究成果,利用偏心圓或小輪體系以修訂地心學說可以圓融的解釋行星逆行現象,這樣的系統化論證就是托勒密地心體系(Ptolemy's geocentric system)。
以本輪(epicycle)及主輪(deferent)解釋火星衝日(opposition)軌跡示意圖
天文學大成因西羅馬崩解的混亂而失傳,公元827年,伊斯蘭黃金時代(the Islamic Golden Age)期間,這本書在由Sahl ibn Bishr翻譯為阿拉伯文。 1085年5月25日,卡斯蒂利亞阿方索六世 (Alfonso VI of Castile,1040年6月~1109年6月29日)攻下了地處伊比利半島中心位置的托雷多(Toledo)----在長達七百年(722~1492年)的收復失土運動(Reconquista)中,托雷多是多元文化的重心,在這一段時間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是和平相處的。
托雷多(Toledo)是多元文化的重心
托雷多的圖書館有大量豐富的阿拉伯文、希臘文及希伯來文藏書,是歐洲的科學、文學、宗教及教育中心。 在教會及卡斯蒂利亞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of Castile,1221年11月23日~1284年4月4日)的支持下建立了托雷多翻譯學校(Toledo School of Translators),許多猶太學者將珍貴的東方文獻及科學書籍翻譯為拉丁文及卡斯蒂利亞文。
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就在此時被翻譯為拉丁文,阿拉伯人伊本紮喀拉(al-Zarqali, "Arzachel",1029~1087)在猶太學者們的協助下,據此編修了一部新的天文曆,做為阿方索十世在1252年7月1日,繼位加冕為王的賀禮,因而被稱為阿方索星表(the Alphonsine tables)。 在1551年依據哥白尼的日心說(the Copernican heliocentric)修訂的普魯士星表(the Prutenic Tables)出版前,這是歐洲唯一的星表。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地心模型示意圖
托勒密的地心模型(the geocentric model)需要添加”許多玄妙”的本輪(the epicycle)沿主輪(deferent)運行以解釋觀測到的行星運行軌跡,在測量儀器不夠精確實,這一切”似乎言之成理”,被基督教會接納為”正統的宇宙觀”。 為什麼行星要繞著”空心的本輪”旋轉? 當時提不出這樣的質疑,就是”理所當然”的接受---就像華夏巫術文化的纏小腳---久而久之習慣了就異化為風俗,成為文化、權威,不允許”被質疑”,成為社會”箝制新思維”的壓力源頭。
以前的存在,依然還會存在---如:廢除死刑、安樂死、反墮胎、同性婚姻等議題,是”價值觀”形而上的範疇---但當以人為本的”Free Will”可以對抗以”God’s Will”為名的”集體意識”時,就開闊了”理性”辯證範圍,也就壓縮了披著”集體意識”外衣以基本教義威權當工具,對所謂”異端”(heresy)進行迫害的空間。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的時代,觀測儀器精密提高了,傳統地心模型(the geocentric model)的解釋及預測不能對應天體行星實際的觀測---實踐經驗和傳統權威的衝突就必然會發生的!!
- 1樓. BinH2013/01/20 08:30。。。。
讀到這篇文,想起近來瀏覽到一本書裏面的一句話,也許T能理性地替他回答一番?
(The sky-centered religions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considered hunter-gatherers to be superstitious infidels and lost souls - why talking to a mountain seems any more superstitious than talking to an invisible God in heaven has never made sense to me..... by Ted Kerosote in chapter LOGGING of Heart of Home....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years, other hunter-gatherers saw the plant and mineral kingdoms, not just the animal kingdom, as infused with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they asked the ash to allow itself to be made into bow; they inquired of the mountain if it would allow them passage.)
這本書裏,提出了不少類似迷信的"笑話"like "I've never heard broccoli scream under my chef's knife, as one of my more sensitive vegetarian friends has...."
那天整理出來,再一次丟過來。你引用的句子讓我摸不著頭緒,好在Google功能強大,搜尋到"Logging The Nature of Nature, 1994 by Ted Kerasote”及” Heart of Home: People, Wildlife, Place ”,而且他有一個網站” http://www.kerasote.com/”----訊息量很大,會花些時間讀一讀的!!
感謝!!
Tomas 於 2013/01/21 06: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