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台灣的民主選舉與社會變遷
看了這篇文章有些感想,也兼回應「紫氣東來」兄的各個問題。
田園火雞兄已經回答過的就不再重複。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時,為了盡快穩定局勢,多半都尋求了
「地方賢達」的幫助,所以造成一直都有地方派系的問題。就以
基隆市為例,我念書時就有「蘇」、「謝」兩派,後來陳正雄當過市長後,
又多了「陳」派。雲林縣就有「山」、「海」兩派;高雄縣就有「黑」、
「白」、「紅」三派。〔註:以上為親自拜訪當地所得,如今應有變化〕
其實幾千年前晉室南渡建立東晉,原來的王、謝、袁、蕭(又稱僑姓)
各世族,也要爭取江南地方朱、張、顧、陸(又稱吳姓)等的支持。
國民黨以前也一直為此頭痛,所以輪流「坐轎」、「抬轎」已成習慣。
或者「縣長」、「縣議長」分屬兩派也是有的。好壞見仁見智,照說
你好歹要拿出「像樣」的人,但結果還是魚龍混雜。國民黨、民進黨
都買他們的帳,所以台灣地方派系直到現在,還是相當有「影響力」。
對「民主」這個東西,兄弟就有些想法。
首先,第一是觀念:「民主」就是「合作」(Teamwork)。
西方的態度是先「開會決議」,然後就一起好好做事。
中國人的麻煩就是:不聽我的?好,那我就袖手旁觀,更爛的就扯後腿。
也許是因為幾千年以來,都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習慣了上令下行,
一群人就「不太行」了。
第二,一定要有些制度,大者譬如如何「選賢與能」?
參考「民主老牌」英國的發展史,當年有人有了「觀念」,
一點點提出新制度。在有些關鍵時刻如1832年選舉法修改時,
「掌權者」願意退了一步以避免流血,制度才有重大改變。
1833年工廠法保障勞工權益。民主與社會制度兼顧。
內容現在看沒什麼,可這就是好的開始,別國還可以學。
馬克斯在英國窩了那麼多年,沒有搞清楚「勞工政策」和
「社會運動」,不必只是對抗,也可以「相輔相成」,
枉為一代宗師。小者如「開會決議」,有程序有章法如國父的
「民權初步」所云,「決議」的結果大家才會服氣。
台灣的「民主選舉」,早期也聽過許多故事,像賄選就有許多招數,
例如:
1.一個人多少$,一家共多少$,叫你投給某人。
2.一個人多少$,一家共多少$,收走你們的身分證
(這招在鄉村特別有用,一票都跑不掉)。
3.幫對手買票來抹黑對方。
這些招數雖老還是有人用,警察兄弟們就辛苦一些吧。
聽說以前連投票所都可以動手腳,有刻意把票變成「廢票」,突然
「停電」然後如何如何。可是慢慢地有些招就不行。至少在投票所
你別想作弊,兩邊可都有「監票人」(不白做有錢拿)。綜合來說,
「選舉」看來熱鬧,其實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熱鬧過去日子
還是要過。「成就」是有,究竟如何就由「客觀」第三者來說吧
(不流血的革命,自然有人拿錢出來研究研究)。
有個想法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大陸同胞眼中所看的「民主」,
其實是「民主」、「法治」、「自由」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街頭有遊行,你們會害怕,我們是支持的支持,其他的
旁觀或覺得討厭而已。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
一次。照理說討論、申訴的管道不只一個,可就有人要‧‧‧。
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真是傷腦筋。
還有台灣真有很多人主張「台獨」?難說。
記得2000年民調支持「台獨」應該沒有超過25%,2004年
增加到33%左右。問題是2008年民進黨還是輸的「很難看」。
所以主張「台獨」的人還是會「變」,以「合作」代替「對抗」,
結果就會是好的。
我個人如何「投票」?年齡不同過程有點不同,要看幾個原因:
主要條件是候選人本身,包括他的學經歷,有無發表言論等
(可以聽政見發表會,或看發表的文章或著作)。
總統大選還有電視辯論(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都有,
也難怪沒有許多$$玩不起)。
國民黨、民進黨有無推薦者,與其人選如何。
(討厭的一定不投,早期民進黨還有些人,地方口碑不錯)。
和同事、朋友討論(決定多半在這階段)。
親友推薦(偶爾。我的確特別同情剛「出道」的)。
「蔣經國」時代讓人懷念,因為有「具體成績」,
更早期的「白色」時代,大家就「忘了」。
但也許我這人比較「計較」,我很不相信沒有XXX就不行。
「時勢造英雄」可是「英雄也會造時勢」,看多了歷史就會
覺得,終究有時代的「局限性」。一個人有成就就有過失,
而且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是你的「劇場」。人非聖賢
但人死了,有人一直講好話,有人一直講壞話,就覺得很煩。
「小蔣」是一個被「造」出來的「英雄」。他的確有許多貢獻。
他貪污盯很緊,選出來的人才也都不錯如孫運璿、趙耀東等,
又不貪又能幹,這就難得了。尤其是開放報禁、黨禁,關鍵時刻
別人反對,「小蔣」堅持要退這一步。但最後他的健康狀況,
實在讓人覺得「大位」對他只是「折騰」。偏偏國民黨也是
一個「列寧式」政黨,領導者要撐到最後一刻,接班人都要
「鬥」一下才能「上位」。現在的總統大選讓人覺得很累,
人人關心到可說是我等「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是這沒辦法
美國也是這樣,不過台灣現在很知道選錯人要付「大代價」。
國民黨、民進黨有沒有得到「教訓」還有待觀察。
對大陸網友回應我另有些看法:
一、不管用那一個名稱,以前是「一人獨裁」,現在是
「寡頭專政」,如果能夠轉變為「集體領導」更好。
二、我們所謂的「西化」,事實上應該稱為「現代化」,
只是這件事發生在歐洲,然後再傳播到各地。
對人類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同樣也會有許多新問題產生。
例如,「愛因斯坦」前輩那時,可沒有「愛滋病」。
可以多看看多學習,每年那麼多人出去留學不是假的吧。
三、大陸已經是「現代化」社會的一份子,就要學著使用和遵守
「現代化」的規則辦事,就如這次對「封鎖若干網址的過濾軟體」
可以「邀請」和「歡迎」使用,而不是「限時內強迫」‧‧‧‧。
註:已有網友報告:下載、安裝再移除OK。
又:1924年當時明明就是「聯俄容共」,李大釗說了當時共產黨員
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所以是「跨黨」,而非「黨內有黨」。
唉!共產黨任意「改寫」歷史太多次了,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麼了。
嗚呼!
回幕影:路雖迢迢但非長夜
相當有意思的想法,我也從未想到可以這麼連。
「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不是當時的政(決)策?
但一般不能接受,恐怕是因為共產黨那時才「兩歲」,
也沒幾個人,有何實力和國民黨「聯」吧!
關於「聯俄容共」,我看到的史料中明述,「聯俄」後
俄國提供顧問、經費、槍械等支援,「容共」也是條件之一。
如今海峽兩岸的密切來往是大勢所趨,
但是台灣正因為是「民主」政體,所以「台獨」可以喊很大聲,
但除非贊成的人到達大多數,不然辦不到。
相信多來往多交流,總會有一個方法,讓兩岸先「和平共存」
再談別的。
延伸閱讀:
田英奇/與大陸網民談「民主」
註: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繼續看,不過要有點耐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紫气东来2009/06/23 23:09感谢老兄的回答
感谢老兄的回答。交流才是两岸间现在最需要的事情。
小弟得到了不少台湾朋友的回答,这样的交流大约可以从一个侧面的反映出台湾这个华人最大的民主试验区的面貌。
小弟在田园火鸡市长的那篇文章里留言说,就这个话题小弟不对朋友们的留言发表任何评论与意见。我尊重每位朋友的个人判断与生活真实。必要时,小弟会询问留言的朋友愿不愿公开他们的感受,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不希望被打扰的,小弟会守口如瓶。
谢谢老兄。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 2樓. 幕影2009/06/14 20:51長夜漫漫路迢迢
中共說三民主義有“新”的版本,其內容就是“聯俄、聯共、輔助農工”,我認為台灣這邊能接受這個說法的不超過個位數。理由簡單不過,民族、民權、民生,合而為“三”民主義,道理鮮而易解,“聯俄、聯共、輔助農工”如何能扯到“三民”?
國共相爭,各自理論、說法不勝枚舉,我個人的猜測,如果孫中山再多活個十年,中國國民黨就是不改成中國共產黨,也可能會轉型成為奉行馬列主義的政黨,因為不論是 1923 年(開始接受蘇聯援助)的之前、之時,及之後的事實擺明,是共產黨統一了中國,不是老蔣接手後的國民黨。
依照中國的特殊歷史、文化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不管誰在“中原執政”,不可能讓台灣永遠是一個“分離的”省份。三民主義也好,馬列主義也罷,誰完成統一就誰執政,可是對於被統治者而言,最恐佈的不是蝦米主義?而是毛主導下的“整風”,“整頓工作作風”,始於 1941.5 至 1945.4 的是為初次的實驗,後來又在共和國成立後的三面紅旗及再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盡情發揮到極致。
分組討論,學習指定的講話和文章,自我批評、接受他人批評、也批評別人,最終得向黨的權威及其價值觀念繳械投降。往好處想,是人格的淬煉、往壞處想,是對人的人格的摧殘,難怪乎文革時,瘋到極緻的“整人”運動,導致大批中共黨員也撐不下去而選擇自我了斷“苦難的”人生。
統一後,會不會再來整風?沒人知道,可這是問題的嚴肅的一面,台灣的政治、社會型態都是同於西方的,與中共的大陸是站在對立的一面,一國兩制五十年,五十後之後呢?會不會逼迫台灣同胞學習馬列主義呢?
我們討論“民主”,實在是摸錯邊了。馬列主義、中共裡面也有民主,如果有必要,中共也可分成“中共甲”及“中共乙”,然後兩個共產黨輪流執政。可是中共甲及中共乙的共同信念就是中國必須“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長夜漫漫路迢迢。
回應請見文章最後附加。
多謝指教。 NetSpider 於 2009/06/14 22:19回覆 - 1樓.2009/06/14 09:01
嗯,學識有限,在盡量消化內容
不過就最后一點,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大陸的歷史教材上都是這么說的喔,至少我十幾年前時候讀的歷史書都是這樣說的,沒有聽說過黨內有黨的說法。
因為有人批評,所以李大釗說我們是「跨黨」,不是「黨內有黨」。 NetSpider 於 2009/06/14 13:0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