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吳東麟大哥最近出版一本以英文書寫的遊記-《My Travel Notes》(我的旅遊記錄)。二〇二〇年的疫情期間,哪也不能去,他在家中整理了過去十年的旅遊照片,以英文寫下他的旅行見聞與心得,並委由世界知名的出版商Firesen Press,上個月開始於全球發行。
第一次見到吳大哥是在五年前的華府國建聯誼會年會上,會長在致詞時特別感謝他長年對國建會的支持,而他開朗卻帶有一點靦腆的笑容令我印像深刻。我是當年的新會員,對他不熟,一直要到2019年中,他幾乎每個週五晚上到我家地下室打乒乓球,直到2020年初疫情爆發後才中斷。今年夏天,大家都打了疫苗,我們多次一起參加國建會舉辦的健行,我對吳大哥賢伉儷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吳大哥出生在湖北襄陽,少年時隨父母逃難到香港,再移居台灣,1965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他踏上「來來來臺大,去去去美國」的潮流,申請到新墨西哥礦業學院全額獎學金,1968年拿到碩士,四年後,1972年就在羅德島大學得到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總是非常謙虛的吳大哥,自嘲當年在臺大成績平平,但是當年的留學生可以拿到全額獎學金就絕非泛泛之輩。而我在讀大學時,也修過有機化學課,每天讀得天昏地暗才勉強過關,所以我知道能拿到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更是絕非易事。吳大哥又說:「那時美國經濟不景氣,我只好從低薪的博士後給研究員做起,換了幾個工作後,最後落腳在馬利蘭大學哥本校區,從副教授做起做到正教授。」
吳東麟開朗卻帶有一點靦腆的笑容
他拿到博士學位後,曾到隸屬於史密斯松尼(Smithsonian)博物館系統的海洋生態研究中心擔任化學分析博士後研究員。那份工作不儘讓他發現化學之外的世界,包括海洋生物與海洋生態、甚至人文歷史等不同的領域,也讓他養成隨手記錄手邊的人事物或花草樹木的習慣,出門旅遊時也會隨手記錄下常被旁人忽視的一些見聞。
1978年,剛好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因緣際會讓他第一次以隨團科學家團員兼翻譯的身份回到出生的中國訪問。訪問團由史密斯松尼副部長帶隊,國家動物園園長也在其中,那次的訪問,後來也促成將熊貓送到美國國家動物園飼養。
吳東麟賢伉儷在北京鳥巢
1980年吳東麟轉到喬治亞理工學院擔任化學研究員,三年之後,再度回到馬州,進入馬大系統的哥本分校,從副教授做起一直做到正教授,工作滿25年後退休。由於這是一所以教書為主的大學,教授的薪水不高,所以他在教學之餘,開始投資房地產出租。退休後,他的資產已經成長到在巴爾地摩附近,擁有148間出租公寓。退休後,他當起了專業寓公管理收租,收人反而比當教授好很多。
吳東麟總是輕描淡寫地說著他的人生故事,好像成功的人生都是那麼理所當然。2019年,他開始學打乒乓球,近八十歲的他竟然還拜了一位乒乓高手為師,學了一段時間。年底,他開始每週五晚上到我家參加乒乓笑隊打球,他很少缺席,我們也因此比較熟識。看著每個人都是邊打邊玩,他總是笑嘻嘻卻專心地追逐每一球,儘管他已不似年輕人靈活,但一不小心,對手仍會被他打得滿頭包。在球桌上,我也看到他追求卓越和不輕易放棄的個性。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乒乓笑隊中斷了一年多。今年夏天,我們都打了疫苗,在國健會的健行中碰面時,他的夫人敏初姐告訴我:「年底,東麟會出版一本英文的My Travel Notes遊記,他以圖文記下退休後,我們一起卯足勁兒到處旅遊的十年見聞。」書中仍然保持他的處事認真、觀察入微的人格特質,所到之地包括中國、臺灣、香港、俄羅斯、南美、北美、東歐、西歐、澳大利亞、及非洲各地,幾乎全球走透透,就差沒有南北極。
在北京白家大院
獲出版商FriesenPress 的通知
《My Travel Notes》上了暢銷書排行榜
注:附上幾小段My Travel Notes的中文翻譯故事和照片
香港調景嶺的故事
上圖為今日的調景嶺,大樓之間的山丘可能就是當年舊難民營的山丘。
早年的調景嶺
本文刊登在12/30/2021 華府新聞日報【人在洋邦】專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李安納2022/02/03 03:45回應
感謝好書分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人生
為自己留下印記,也向讀者介紹世界,分享心得
- 2樓. 甜水窩蜂鳥2022/01/06 23:52吳東麟夫婦從十幾年前就慨然捐款我參加的合唱團,還每次都到場鼓勵,銘感在心!
- 1樓. 快樂水兵甲狗狗2022/01/06 19:23此處看到了「早年的調景嶺」照片,久聞其名!
2004年我一人到香港隨處亂逛,在歷史上著名的調景嶺站下車,想見識一下1949年國共內戰大陸軍民陸續逃難到九龍暫棲擁擠之地。下了車只見都是高樓住宅,茫然又乘地鐵離去。全天漫步走到中環某公園,幾乎腳抽筋。
我也是久聞其名調景嶺大名。2010年我到香港隨處亂逛,特地到著名的調景嶺站下車,想見識一下1949年國共內戰大陸軍民陸續逃難到九龍暫棲擁擠之地。下了車也只見都是高樓住宅,茫然又乘地鐵離去。完全一樣的心情。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2/01/07 12:0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