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來自「問題與研究」季刊,政大國關研究中心出版,102至103年所含卷期
一、霸權、戰爭與石油美元機制:「炫耀性利他主義」信息策略
作者:賽明成、陳建維(2013)
1.主要論述:
當石油美元機制遭致威脅時,美國主要透過「炫耀興利他主義」信息策略,以合法化其對威脅者發動戰爭之正當性,從而確保石油以美元結算之聯繫機制;而穩定之石油美元機制將提升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之信用(credit),並進而鞏固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2.背景 :
*美國前總統Richard Nixon在1971年單方面廢止布列敦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s: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形成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1)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會員國對美元之信心
(2)第二,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清償之手段
(3)但此產生內在矛盾[特里芬悖論Triffin Dilemma],也就是美元供給過多則不能保證全部可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另外,各國因為確保結算和儲備能力,以發展國際貿易,必須購買美元,導致美元不斷從美國流失,美國成為貿易逆差國。但美元身為國際貨幣,必須穩定,必須是貿易順差國。於是兩者形成悖論。這樣的悖論,導致美元的清償能力&對美元的信心形成矛盾。
(4)Bretton體系的優點:穩定金融秩序,彌補黃金供給的不足。
....時,暗示美國雖然暫時緩解美元對黃金的壓力,卻有削弱資本主義體系下,其他國家對美元之信賴。然而,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飆漲,外界同意石油以美元定價,竟再次將美元推升為國際主導貨幣。
*美國自1990年迄今,藉由維持New World Order為名,耗費巨額經濟與軍事成本,亦對伊拉克(1990-1991、2002-2003)與利比亞(2011)發動或主導三次主要戰爭背後之意義。
3.外界如何看待美國貨幣在世界金融之地位
若無霸權國家的治理以提供公共財之維護,則國際金融秩序、區域或全球安全將遭受重大威脅。此一論述傳遞出,恐懼經濟秩序失控的想法。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必須負責擔任領導角色。
4.美國、美元,與石油的歷史
美國的西方陣營從1990年來發起3次重大戰爭(波灣、伊拉克、利比亞),都跟油價波動有關。1990年10月波灣前夕,crude oil上漲到$40,但1991年1月美國釋放戰備儲油,跌到$20。2003年英美聯軍出兵之前,原油漲到$37,但戰爭中SA等親美OPEC大幅增加石油產量,crude又降到$25。2011年利比亞戰爭,crude升到$110,同年美國釋出戰備儲油,crude一度回跌20%。美國充分了解crude上漲對國際將產生惡性通膨,又了解crude下跌會導致反美(伊拉克利比亞伊朗)國家的經濟危機,所以時而放任戰事提高油價,時而釋出戰備儲油來降低油價。
5.炫耀性利他主義
誇耀性的呈現利他行為之策略,可以展現個體自身的豐富資源和力量,也能藉此在宣城的維繫公眾利益之考量下,合法化與正當化其發動戰爭的行為。霸權藉由公共財的提供,而加諸於其他從屬國的負擔,遠超過後者能在自由經濟市場中所獲取的利益。美國透過類似自願交換或犧牲的形式,企圖獲得受保護者與其他核心追隨國的重大利益交換。
6.海珊vs美國
兩伊戰爭後,伊拉克的戰爭借款債務龐大,但債務國的科威特想於1991年說服OPEC降低石油價格。降低價格會強加伊拉克的經濟壓力,也降低軍事科學之研究投入。海珊與科威特協商未成,便要出兵攻打伊拉克。2000年伊拉克提出用euros購買伊拉克原油之結算換幣,挑戰美國貨幣的霸權性。美元主導性部分來自於,原油是用美元清算的。美國便想攻擊伊拉克,當伊拉克崩解後,美國同盟國也能戰後優先取的重建合約,同盟國會感謝美國。2003年利比亞也想用歐元當作石油的結算貨幣,但也討論用非洲貨幣基金(Africa Monetary Fund, AMF)來執行金本位制
美國似乎默許「科威特違背OPEC產量上限協議,使crude跌31%」,因為這樣可以藉機發動波灣戰爭打海珊。但美國還是有做做表面樣子,貌似要與伊拉克協商:邀請伊拉克外交部長到DC會談等,事實上在和平手段之下隱藏暴力硬攻的企圖。
1990年海珊入侵科為特的時後,俄國正在處理蘇聯解體後的動盪,德國正在處理兩德統一的通膨,根本不會管美國打伊拉克,間接促使戰爭的正當性。
二、軍事衝突、政治風險與外來直接投資
邱奕宏(2013)
1.FDI的成因而言:
(1)從個經角度
國際商業學者多從個體經濟學John H. Dunning的「所有權、地點及內部化」模型(Ownership advantages, Lo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LI model)企業選擇FDI可能著眼海外市場的商機(market-driven),或是因產業特性必須就近於生產/消費地點(location/ resource driven),或是利用地主國提供的特定生產要素,例如低租稅或廉價勞動(efficiency-driven)
(2)從總經角度
地主國總體經濟的發展情況(e.g.中國)、地主國在國際/國內層面對於外企的接受度(e.g.財產權保障規定、政策法規是否友善)、資本自由化程度、貿易保護主義、運輸與通訊科技/成本。
2.跨國企業之產業異質性,是其對軍事衝突與風險的反應之自變數,可分為4
(1)產業本身特質(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例如資源汲取部門(extractive sector)的投資金額較大,營運獲利時間較長;製造業部門多看重效率或海外市場;服務業部門更重視地主國的經濟現與市場潛力,或是地主國是否能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故,製造業較服務業的曝險程度高。
(2)產業的移動性(mobility)
在初級部門(primary sector)進行投資的企業,投資規模較龐大,生產設備或許昂貴而不易移動,這些設施生產完成後就成為sunk cost,很難在短時間脫手或遷移。服務業部門只需要辦公室、倉庫等規模較小的設備,因此移動能力相對較高
(3)產業對投資地點的選擇限制(constrained alternative)
初級產業的天然資源來源國選擇少,限制多。相對製造業需要的廉價勞動力,較多的國家都能提供。服務業(e.g. financial, hotel)等因為要一定的經濟水平與市場潛力,所以投資地點的選擇也較受限。限制較高的,對軍事風險的接受度也越高。
(4)產業的不平等議價能力(unequal bargaining power)
初級資源部門,例如石油開採,往往或投入較多的資金與人力,與當地政府斡旋與來往,所以降低軍事衝突的能力較高。以服務業部門而言,因為地主國鮮少開放服務業給外資,所以外資的議價能力就較低。
額外參考資料
MoneyDJ理財網,「布雷敦森林體系」http://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ef19aff3-d4f8-498a-921b-975b0c16ccbf
MBA智庫百科,「特裡芬難題」
http://wiki.mbalib.com/zh-tw/特里芬难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