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桃園公布新一輪托育與共融公園建設成果,說真的,那張政策成績單看起來滿漂亮的,托嬰中心達兩百多間、公園改建結合在地特色、預算也穩定編列,看起來是一整套有在運作的制度。
只是當市府把這些成果統統連回到市議會的支持、或某位政治人物的努力,我就會多想一點:這樣的分工安排背後,是不是也有一些結構性的盲點?例如,這些托育資源真的有平均分布嗎?是不是某些區域的家庭,其實還是只能在制度邊緣徘徊?
制度架構與實際措施整理
為了讓自己理清楚,我把桃園目前公開的育兒政策資料簡單整理了一下:
項目 | 現況與措施摘要 |
---|---|
托嬰中心數量 | 已達 206 所,包括公托、準公托與私托 |
幼兒照顧政策 | 婦幼發展局推動非營利幼兒園、親子館、托育補助等 |
公園設施改造 | 改造 7 座全齡共融公園,如光明公園、楓樹腳公園等,強調在地設計 |
公共預算支持 | 議會通過預算,如 7,400 萬整建光明公園,鼓勵居民參與規劃 |
雙薪家庭措施 | 增設托嬰設施與補助,強調安全與托育人力專業化 |
這些資料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制度分工的穩定邏輯:市府負責推行、議會負責拍板預算,彼此好像配合得不錯。政策也沒有只靠口號,而是真的砸錢砸資源下去推動。但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了,我總覺得……數字越漂亮、制度越完整的時候,就越容易讓我們忽略掉那些沒被寫進表格裡的空白地帶。
漂亮制度背後的使用者經驗落差
像「共融公園」這個名詞,這幾年幾乎已經變成地方建設的標配了。只要新開一座,就會搭配樹屋、色彩地景、甚至互動遊具,看起來真的很好拍、很吸睛。但真正去過幾個點之後,我開始懷疑:這些設計真的有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嗎?有從主要照顧者的需求出發嗎?
我一位住在八德的朋友曾跟我說,他們家附近新蓋的共融公園雖然空間很大,但完全沒有遮蔭,夏天根本待不住;另一位朋友說,他家想報名附近的非營利幼兒園,但名額早就滿了,排隊要等一年以上。聽完之後我會開始懷疑,政策裡的「友善」到底是誰在定義的?是不是很多現場使用者的感受,根本沒有被納入設計流程?
而當我們談「公共空間」,其實談的是一種「共享」的想像:是否人人可及、是否考量到不同條件與限制?但實際上,這些空間的普及與否、適用與否、甚至維護狀況,常常只有在你真的帶著孩子走一遍時,才知道有多少細節被忽略。那種被制度遺落的感覺,不是反對政策本身,而是懷疑它是否真的懂生活的邏輯。
政治敘事與政策形象之間的落差
在這波桃園政策宣傳中,市議會的角色被強調了很多,特別是議長邱奕勝的出現頻率……有點高。他被塑造成「幸福城市」背後的推手,但我會有點擔心,當政策成果過度個人化之後,會不會讓政策本身的公共性反而變得模糊?
尤其像雙薪家庭這個群體,理論上是這些政策的主要受益對象,但實際生活中,卻經常處在一種「制度上有被照顧,實際上還是卡卡」的狀態。比方說,托育補助有了,但登記不到托嬰中心;育嬰假制度看似完善,但職場文化仍然壓力很大。這些細縫,政策成績單上通常看不出來,但卻是很多家庭生活裡的現實困境。
有時我會覺得,當政府和議會都忙著說「我們做了這麼多」的時候,有多少人其實還在系統邊緣等待接住?那個看不見的沉默群體,會不會才是真正需要被聽見的?
把視角放回孩子身上,會看到什麼?
最後,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有點幼稚的問題:如果孩子可以自己選,他會想在這個城市長大嗎?
這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但我忍不住去想像一個孩子的日常。他早上醒來,有地方可以被安心照顧嗎?放學後的社區空間,讓他能自在玩耍嗎?搭捷運或公車時,有沒有足夠的友善設計?這些東西不只是「育兒政策」的指標,而是一種城市是否理解「成長」這件事的具體表現。
桃園這幾年的育兒政策推動確實讓人看見進步,但如果我們真想打造一個孩子願意長大的城市,那可能不是蓋再多幾座公園就能完成的。或許,我們得更誠實地面對那些制度未及之處,把還在等候的聲音也放進政策設計裡。
關注我的其他平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