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朋友口中才聽到這件事的。她說最近開始固定每個月能領育兒津貼,而且「沒什麼條件」,只要有小孩、自己在家帶,就可以申請。這句話讓我愣了一下,不是一直都要設排富嗎?
結果回頭查了一下才發現,這項「取消排富限制」的政策,其實早在 2023 年就上路了,只是整個過程幾乎沒什麼聲音。沒什麼新聞討論、也沒什麼政策辯論,就這樣默默地、低調地進入日常。
而當我真的去翻這些育兒補助的制度設計時,那種「靜靜地改變了什麼」的感覺更強烈了。這些補助的金額不小、對象不窄,但很多條件其實藏在細節裡,而最讓我在意的點,是那句看起來很公平的口號:「不再排富,大家都有」。
這當然聽起來很好,誰不想要「不分你我」的照顧呢?但再多想一下,就會發現⋯⋯這真的是平等嗎?還是只是讓不平等更難被說破?
一張表看清楚,選補助就是選生活方式
要理解這個政策的影響,真的得先把各種補助制度拉出來攤開來看。以下是目前主要的幾項:
補助名稱 | 適用年齡 | 領取條件 | 每月金額 | 其他說明 |
---|---|---|---|---|
育兒津貼 | 0~未滿5歲 | 自行照顧或非準公共化托育,且未同時領托育補助 | 第一胎5000元,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起7000元 | 無排富門檻 |
托育補助 | 0~未滿3歲 | 使用政府簽約保母或托嬰中心 | 公托7000~9000元,準公共13000~15000元 | 限送托家庭 |
幼兒園補助 | 2~未滿6歲 | 就讀公立、非營利或準公共幼兒園 | 公立免學費,準公共每月最多自付1000元 | 依園所類型與胎數調整 |
生育津貼 | 新生兒 | 依保險身分申請 | 一次性補助,金額不一 | 各地方政府或保險系統發給 |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 0~未滿3歲 | 任一親職者具保險年資一年,並申請留職停薪 | 八成月薪,最長六個月 | 不可與其他津貼併領 |
這些制度看起來選擇很多,但實際操作時往往是個「擇一題」:你要自己顧孩子還是送去托嬰?你要繼續工作還是申請育嬰留停?一旦選了其中一條路,其他津貼幾乎就自動關閉,彷彿政策要你先說出你是哪一種家庭,它才決定要怎麼幫你。
這種選擇,不是什麼自由的選擇。它往往只是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結果的折射:家裡有沒有人能辭職?有沒有公托可以排?有沒有工作可回去?這些看起來是「個人選擇」的條件,其實都牽涉到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看似公平的分配,掩蓋了原本的不公平
取消排富限制後,政府的育兒津貼變得人人可領。這個「人人」聽起來很美,但當每個人都能領的時候,補助的意義反而變得模糊了。
我會一直想到這個畫面:一位單親媽媽,每天拚著做兩份兼職來照顧兩個小孩,她終於也能領這5000元了;而另一邊,一對收入高到可以請保母、還能帶孩子出國的家庭,也一樣能領這筆錢。對前者來說,那是補命的錢;對後者來說,可能只是報稅時的抵稅感。
當政府說「我們照顧了大家」,事實上照顧的方式很可能變得更稀薄。資源被均分到每個人手上,但那些最需要它的人,卻不一定得到更多。
這種「一視同仁」,其實是無視差異。尤其在育兒這麼吃重人力、時間與社會支持的情境下,誰能真正從政策裡受益,不只是看有沒有錢可以領,而是看制度有沒有對準那群最撐不住的人。
人人都可以申請,會不會其實沒人真正得救?
這波政策其實非常適合政治操作:沒有「誰不能領」的怨氣、沒有「被排除」的新聞,也沒有明顯受害者。政策看起來很溫和、很全面,還能拿來當成政績。
但這樣的設計也讓我有點擔心。如果政策資源是有限的,那麼這種普遍化的策略,很可能只是讓原本已經有資源的人「也沾點好處」,卻沒讓資源集中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尤其是,政府沒有搭配大規模擴建公托、沒有增加托育人力、也沒有強化職場對育兒者的支持。整體來說,結構沒有動,只有現金在動。那我們真的有「一起養」嗎?還是只是變得比較會分錢了?
很多家庭還是只能靠自己。那些照顧者仍然在原地原崗位、用原本的方式撐著育兒這件事,只是現在多了一筆津貼,稍微喘口氣……但也可能就只有這樣了。
不排富的設計,是擴大照顧還是模糊焦點?
我其實不想急著說這個政策好或不好。它的確幫助了一些人,也的確減少了某些行政上的複雜與爭議。但我一直在想的是:這樣的方向,是不是一種讓制度「更容易被接受」,卻不一定「更能解決問題」的策略?
當「照顧」變成一種讓每個人都覺得被看見的操作方式時,會不會反而模糊了誰最需要被看見的焦點?那些在托育資源荒漠的地區、那些缺乏社會支持的家庭、那些不敢請育嬰假的女性,她們真的因為這樣的補助變得比較安心了嗎?
還是,我們只是用「大家都有份」這種語言,把真實的照顧壓力,從政策層面又默默地交還給了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母親、每一個還在掙扎的照顧者?
資料來源:媽咪拜
關注我的其他平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