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位家長都希望用愛來呵護孩子成長,但現實中,我們卻經常發現愛太多或太少都容易走向極端:過多的愛成為了溺愛,過少的愛則讓親子關係疏離。
愛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聽到「愛的教育」時,總是浮現慈祥微笑、不責罵的畫面。然而,愛的教育其實並非放任,也絕不是毫無限制地縱容孩子。知名教育作家汪培珽便指出:「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相反地,愛的教育真正的核心應該是「溫柔而堅定」,在給予孩子充分關愛的同時,也需要清晰的原則與適當的約束。
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隻,即使充滿熱情的航行,也必須有航向的指引,否則只會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教養孩子也是如此,過度的溺愛猶如缺乏航標的航行,最終可能讓孩子迷失自我。
愛的教育容易走偏的迷思
家長在執行愛的教育時,常陷入一個誤區:「我是不是對孩子太好了?」這種矛盾來自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的焦慮與自責。實際上,出問題的並不是愛的教育本身,而是缺乏適當的原則或框架。
例如當孩子一直沉迷手機遊戲時,父母或許起初溫和提醒,「時間不早了,該做作業了。」但孩子拖延時,父母的情緒便開始累積,最後奪過手機,孩子則氣憤地衝回房間關上房門。這種情境不陌生,但問題點其實不在孩子沉迷手機,而是缺乏清晰、孩子可以理解與接受的規範,導致親子間的情緒衝突越演越烈。
溫柔而堅定的三大原則
如何拿捏「溫柔而堅定」?心理師宇暄提出三個簡單的重點:
-
原則必須簡單明瞭
許多父母制定規則時,常讓規則過於抽象,如:「你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這對孩子來說可能難以理解。不如說:「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簡單具體的原則,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讓孩子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
規則應符合孩子年齡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應用具體、易懂的語言溝通。就像兩歲孩子哭鬧時,應清晰地告訴他:「如果你說要喝水,媽媽就會給你水喝。」而非用難以理解的說教讓孩子無法執行,最後雙方都受挫。 -
規則必須是孩子有能力達成的
若設定目標過高,例如要求孩子完成過多任務才能玩手機,孩子便會因為感覺無法達成而放棄。適當的目標就像爬樓梯,每一階都能踩得到,孩子自然有動力往上爬。
這三個原則看似簡單,但卻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不打罵,但比打罵更「嚴厲」
有人認為愛的教育就是不嚴厲的教育,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真正的愛的教育可能比打罵更加嚴格,因為它考驗的是父母的耐心與毅力。
想像以下的情境對比:
情境 | 打罵或威脅方式 | 愛的教育方式 |
---|---|---|
孩子不吃飯 | 「不吃完不准下桌!」 | 用餐時間結束即收走餐盤,下餐再吃 |
孩子出門拖拉 | 大聲催促,但最後還是妥協 | 遲到即縮短遊玩時間,讓孩子承擔拖延的後果 |
孩子忘東西哭鬧 | 責罵但回去拿 | 同理孩子感受,但堅持明天再拿 |
孩子破壞書本 | 責備並威脅懲罰 | 明確告訴正確用途,暫時收走工具 |
上述的愛的教育方式看似溫和,實則更加考驗父母的決心和一致性。但這樣的「嚴厲」,能讓孩子從自身經驗中學會責任與後果。
教育上的陷阱,從愛走向溺愛
溺愛容易產生的五種危害情境:
行為 | 溺愛後果 |
---|---|
有求必應 | 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心態 |
哭鬧立刻安慰 | 孩子學不到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
排除挫折 | 孩子未能建立抗壓能力 |
不設處罰規範 | 孩子無法認識錯誤與改正 |
給予大量金錢物質 | 孩子易養成虛榮、自私 |
這些行為就像過量灌溉的花朵,表面美好,實則根系脆弱,一旦遇到外在風暴便容易倒下。
孩子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成熟
有效的愛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信守對孩子的承諾。例如當孩子不好好吃晚餐,告知之後只有簡單點心,而非威脅要他餓肚子。孩子理解規則後,往往表現得比大人還要負責任。
就像小豆子的故事:母親一開始溺愛妥協,後來改變態度,用清晰而信守承諾的規則,孩子竟然主動遵守,表現遠超出母親預期。這就如同教孩子游泳,最初可能害怕,但只要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與清晰的指引,孩子最終都能學會勇敢前行。
愛,是要用心經營的旅程
愛的教育從來不是容易的路途,它比威權式的教育更花費心力,卻帶來更深遠的影響。當我們用愛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也是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
「愛的教育」本身並無錯誤,錯的是缺乏原則的溺愛。真正的愛,始終帶著溫柔與堅定,帶著耐心與智慧,陪伴孩子慢慢長大,陪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教育孩子如同經營家庭生活,從點滴小事中建立規則,懂得愛的教育原則,才能養出懂事且負責任的孩子。同樣地,剛搬新家的你,在規劃家庭網路時,也需要清楚了解適合自己的方案。
許多家長因為忽略了實際使用需求,選擇了錯誤的網路方案,導致日後困擾不斷。推薦給剛搬家的新北朋友們,這篇【新北網路推薦!剛搬新家怎麼挑方案才不後悔?懶人包一次看懂】,一次解決你的網路煩惱,輕鬆打造舒適便利的新生活!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