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件事,說起來好像比以前容易了。資訊透明、資源看得見,甚至補助申請、創業課程也一套一套。但奇怪的是,越是知道該做的事情有這麼多,越容易讓人有種動不了的感覺。
那不是懶,而是一種很難說清楚的卡住。
我常覺得,很多創業文章都寫得太像課本,像是「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掌握趨勢就能找到藍海市場」,但問題是,現實裡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容易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該解決什麼市場痛點。甚至很多人連「痛點」這種詞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
所以啊,創業之所以難,不是難在資源太少,而是難在方向感太模糊。尤其是當你並不是那種一早就知道自己熱愛攝影、迷戀咖啡、非做某件事不可的人。
有些人只是單純不想一輩子上班打卡,這樣的起點,合理嗎?
創業補助很多,但也有它們自己的偏好
當然,現在創業的政策環境算是友善的,政府的補助項目不少,只是你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有各自偏好的「理想創業者」輪廓。
幾個比較常見的補助方案,整理起來是這樣的:
-
SBIR(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計畫)
適合有研發能力的小企業,要強調「創新」與「市場潛力」,補助金額大約是 100 到 500 萬左右。 -
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
主要給服務業,而且公司要已經營運兩年以上,補助上限 550 萬。會看財報,也要求你提出創新的服務模型。 -
SITI(台北市產業發展補助)
台北市政府推的補助,金額最高 100 萬,強調的是公司設立於台北,而且業務內容要具創新性。
乍看之下滿合理,但慢慢讀就會發現——這些制度其實偏好的是某種「可以被量化評估」的創業:要能寫出計畫書、要有成長潛力、最好還有技術成分或新穎商業模式。
那種比較感性的創業、走比較生活風格路線的,像是地方食堂、小型書店、插畫創作品牌,就比較不在這個補助的語言邏輯裡。不是不能申請,而是比較難說服制度相信「你會成功」。
所以創業補助不是沒有門,而是門口會先掃描你是不是「對的人」。
「熱情」、「策略」、「壓力管理」這些詞,真的適用每個人嗎?
每次看到「創業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這種段落,都會有點焦慮。
什麼叫做「你對某個領域是否充滿熱情」?很多人根本還在探索期,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值不值得變成職業。或者就算知道,也還沒準備好全職投入——那算不算是創業者?
又或者,「你是否已經有明確的策略與商業模式」這類問題,看起來專業、但好像也排除了那些想邊做邊修、用小規模去測試的可能性。更不用說「你能不能承受壓力」這種很模糊的自我預測,有誰一開始真的知道自己能撐過幾次低潮?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用事後的語言,來評估一個創業案值不值得被開始?
但很多案子是這樣的:一開始可能根本說不出什麼「願景」,只是想把一件事做好一點,或試試看自己有沒有機會站穩腳跟。這樣的出發點,制度承認嗎?社會文化願意鼓勵嗎?
趨勢抓得再好,也可能只是另一種焦慮製造
近年熱門創業方向看起來都很具時代感,像是:
-
健康飲食:低糖、機能、客製化營養
-
數位服務:線上課程、內容訂閱、遠距工作工具
-
環境永續:綠色包裝、可分解材質、碳足跡管理
這些的確有市場,而且是政策也看好的產業。但也因此,大家都往那邊擠。原本說好的「藍海市場」,一下子就變成了紅海競爭。
更尷尬的是,當你創業方向不在這些趨勢裡,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是不是做錯方向」的自我懷疑。久了會覺得,不是順著風口走好像就等於判自己失敗。
但我不太確定這樣的想法真的健康。因為風口來得快也去得快,而能走久的案子,好像常常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但創辦人有自己的節奏跟執著的品牌。
只是這些比較慢的故事,沒那麼容易成為範本,也不常被政府補助看見。
先測試,再決定要不要走進去
所以我越來越覺得,創業的第一步也許不該是「投入」,而是「試探」。不用急著找到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也不一定要從一開始就寫計畫書,而是:
-
先做一點小東西放上網看反應
-
先從接案、或小規模販售開始練習
-
先參加創業講座或線上聚會,看看別人都怎麼走
這些都不會讓你一夜暴紅,但可以幫你減少盲目的期待,也讓你比較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那種高密度、不確定感強的創業節奏。
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是怕創業,而是怕太早決定了一條可能不適合的路。
如果你也還在模糊的狀態裡,也許可以先從「允許自己還不確定」開始,那也算是一種很真實的準備。
最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也想到一些比較生活面的東西。像如果你人剛好住在桃園南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龍潭區、觀音區、新屋區),最近在規劃創業、接案,甚至只是需要更穩定的網路,那你也可以參考我自己用的這家(TBC南桃園有線電視)。這裡是他們的懶人包整理,有整理好 2025 最新的網路費用與優惠方案:
👉 2025最新南桃園網路費用與優惠方案詳情懶人包
關注我其他blog平台!!
matters:點擊前往
方格子:點擊前往
blogger:點擊前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