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盤中報價那刻,我其實還沒完全理解發生什麼事。螢幕上一排綠得發亮的數字。
這不是一兩家個股的問題,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失衡感。像是什麼本來就岌岌可危的結構,一下子撐不住了。市場沒有等到政策細節,先行反應了「不確定」這件事。這是川普版「對等關稅」的第一擊,還沒有實施內容,卻已經讓整體金融市場預設了最壞情境。
政策與市場因應整理
項目 | 內容 |
---|---|
對等關稅政策 | 美國將針對其認為不公平的貿易對象國家,實施相同幅度的關稅反制措施 |
台灣連假對應 | 清明連假期間未開市,躲過首波股災,但造成延遲補跌效應 |
金管會措施 | 4/7 至 4/11 調降借券賣出數量、提高融券保證金,意圖短期減緩拋售壓力 |
台積電開盤狀況 | 跌停至 848 元,創單日歷史最大跌點 |
匯率變化 | 新台幣貶值逾 1.2 角,最低觸及 33.209 元 |
央行干預情形 | 干預匯市、參與跨部會會議,嘗試穩定市場信心 |
可以看得出來,政府其實早在連假中段就有所佈局。但市場今天的反應,還是像是完全沒有防火牆一樣,瞬間就被點燃。政策的「延遲性」與資本市場的「即時性」之間,始終有一道反射不過來的牆。
集中式市場的易碎性再次暴露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每次遇到外部衝擊,我們的市場總是這麼「齊跌」?台積電一跌,等於全市場失重,這不是偶然。當多數投資資金都集中在少數幾檔權值股上,任何單一點火源都會迅速燒到整片森林。
這背後還牽涉到我們融券與借券制度的設計問題。原意可能是提供更多交易彈性,但在風險來臨時,這些工具反而像加速器,讓拋售變得更急更深。這次金管會臨時調整放空相關條件,是有意識到這件事。但這類修正,往往只能緩和眼前的恐慌,無法真正去碰結構性的集中問題。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市場好像很習慣用「短線修補」來應對長線漏洞。等跌完再來想怎麼辦,而不是去問為什麼會這麼跌。
政策風向變化的風險,台灣好像只能被動反應
現在最讓人難以預測的,不是台股技術面,而是美國到底會怎麼推這個所謂「對等關稅」。如果川普真的進一步回鍋並實施這套貿易策略,台灣會不會直接被波及,說實在現在誰也沒把握。
我們對美國的出口依賴程度本來就高,即使沒有被直接點名,光是貿易結構調整就會影響供應鏈。而另一方面,台灣對中國的曝險雖然這幾年在「去風險化」,但也還沒低到能完全切割的程度。
兩邊都不能得罪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能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我很懷疑。我更擔心的是,如果這只是第一波衝擊,那後面還會有什麼?每一則新消息,可能都會變成市場的新炸點。
央行這幾天努力干預匯市,看得出他們在做事。但護盤這件事,撐得了一時,擋不住資本流的方向。一旦外資出走變成趨勢,再怎麼干預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我們的市場體質是不是早就需要重問一次了
這次的大跌讓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市場會這麼容易因為「一個還沒實施的政策想法」就全面失衡?那種反應的速度與力道,其實不是單純來自消息本身,而是來自市場本來就處於一種高敏感、低韌性的狀態。
我們的金融監理制度,一直以來都比較偏向事後介入式。等市場開始動了,再想辦法去設防,這其實很像在賽後補打疫苗。制度性的預警能力,以及風險防火牆的建立,似乎還不夠完整。
也許台股這些年的漲勢太過平順,讓我們忘了市場本來就不是線性的。這次的跌幅,或許只是把我們原本沒注意的結構縫隙全都翻了出來。
我不知道這會不會是一次真正的轉折點。但我真的希望,它至少能逼大家好好問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市場,不只是怎麼撐住它,而是怎麼讓它不要這麼容易垮掉。
關注我的其他創作平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