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海纜斷裂與孤島危機,讓我重新想像數位的脆弱
2025/04/08 11:25
瀏覽1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老實說,當我第一次看到海底電纜斷裂的新聞,心裡並沒有太強烈的感受。畢竟斷的不一定是我平常在用的那條,訊號似乎也都還在跑,生活沒有明顯不便。但隨著細節一點一點曝光,馬祖兩條海纜全毀、只靠微波維持通訊、備援機制受限國際船班調度,才慢慢意識到,我們對數位網路的依賴其實已經深不見底,而這條「生命線」,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脆弱得多。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2023年馬祖斷纜長達50天,已經是一個訊號。2025年一月又接連三起,這種頻率讓人開始懷疑,現在的「備援體系」到底是備得真實,還是僅僅維持表面正常。無論是人為拖纜還是老化劣化,每一次中斷背後,都牽動一整套難以自行掌握的外部機制,而我們所處的位置,似乎過於被動。

維修制度與頻寬差異一覽

以下是幾項主要基礎設施的比較:

通訊方式頻寬容量傳輸單位備援適用範圍備註
海底光纖電纜約 83 Tbps(國際)TB全面網路骨幹須仰賴國際修纜船,費時費力
微波通訊約 60 GbpsGB離島短距備援頻寬有限,需高點架站
衛星通訊約 2 GbpsMB災害軍政應急台灣目前未與Starlink合作

目前台灣加入的兩個海纜維修區,共有6艘船支援,但都不屬於台灣;海纜船的出勤也不是想來就來,要看排程、天氣、漁季、法規等一連串變數。於是我們看到,同樣是2023與2025的斷纜事件,搶修速度與影響程度就大相逕庭。

海纜基礎的脆弱性與管控困境

讓人最猶豫的,不只是修復困難,更是「前端控制」的薄弱。數據顯示,全球海纜每年150至200起故障,7至8成是人為操作造成──不是你我直接能避免的那種人為,而是海上的某艘漁船、某次下錨,甚至是某種灰色地帶的行動。中國的抽砂與貨輪拖錨,在台灣周邊水域屢屢成為電纜事故的導火線,而我們除了懷疑與統計,似乎缺乏更直接的防禦或責任追究機制。

甚至當事方多是權宜船籍,監控與溝通成本高,也難以真正追究。這樣的處境讓人不禁懷疑,台灣對自己「數位主權」的掌握力究竟在哪?我們能不能做到不只是搶修,而是提前預防?還是只能一再在危機後演練一次「緊急應變」?

與其說是應變,不如說是習於風險

微波與衛星的備援看似充足,但每次使用都像是臨時解套。像馬祖這種「兩條電纜一起斷」的極端狀況,雖然可以靠微波短時間撐住高峰流量,但一般民眾的網路需求,還是會瞬間掉回幾十年前的速度。而衛星那更像是象徵性存在,就連專家也說沒人真的靠衛星來承載斷纜時的通訊主體。

這種「備援」實際上並不平等,也不全面,政府、銀行、醫院會優先使用,但一般人的連線權就只能等待恢復,或者忍耐網路慢到無法載出簡訊。離島的這種孤島感,或許才是數位基礎設施最冷酷的一面:在斷裂的那一刻,科技不是通用的,是選擇性的。

如果將來有更密集的地緣衝突、天災、甚至網路戰爭,這種選擇性會不會擴大?我們是否已經默默接受了這樣的風險結構,而不是設法改變它?

有些基礎建設的問題,不會馬上有感

回頭看這幾年的數位發展政策,政府也不是沒有作為,有推動衛星建設,也想建更多離島通訊海纜。2026年預計完工的台馬4號,頻寬還是遠不如現有海纜,但起碼是備援的一部分。不過這些建設都不是一年內看得出來的改善,更多的是在下一次斷纜時,或許能夠少一點焦慮、少一點像「馬祖孤島」那樣的無力感。

只是,我也很懷疑,一條新海纜,或多幾個衛星備援,真的能讓我們對這種「受制於人」的斷纜結構感到安心嗎?或許,該問的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我們願意為什麼樣的數位自主,付出多少決策與成本。

也許我們並不真的孤島,但在某些時刻,像極了孤島。

關注我的其他平台

matter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