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61 至 63 章註譯~
..... 雁南飛/2013/04.28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註一:「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范應元本作「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牲牝。」。范本多增益;茲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註二:本章四「取」字,河上本皆作「聚」字,其義有別;併參,仍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成語熟語: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註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國,引申治理大國者。下流,指處於卑低之處。交,交會也;喻交相歸附。牝,雌獸也;引喻母儀靜柔之姿。
全句譯解:治理大國之君,能如江海之處於卑低之處。如此百川細流莫不交相歸附;猶雌獸以母儀靜柔之姿,吸引雄獸欣然順服。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以靜勝牡,喻以母儀靜柔之姿折服剛強也。以靜為下,喻以母儀靜柔之姿安居卑下也。
全句譯解:雌獸常以母儀靜柔之姿折服剛強;亦常以母儀靜柔之姿安居卑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以下,喻以謙卑之姿對待或尊重。取,喻贏得其心歸順。
全句譯解:是以大國若以謙卑之姿尊重小國,則能贏得其心歸順。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以下,喻以謙卑之姿對待或尊重。取,喻贏得其心信服。
全句譯解:同理小國若以謙卑之姿尊重大國,則能贏得其心信服。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或下以取,謂大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小國。或下以取,謂小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大國。
全句譯解:故或是大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小國;或是小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大國。
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不過,言如此不過是想。欲兼蓄人,喻想兼容並蓄也。欲入事人,喻想爭取尊重互不侵犯也。
全句譯解:大國如此做,不過是想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小國如此做,亦不過是想爭取尊重互不侵犯。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各得其所欲,喻大國尊小、小國尊大,各自達成其最佳策略。大者宜為下,喻關鍵在:大國允宜紆尊降貴放下身段,以誠意行動尊重小國也。
全句譯解:是以大國尊小、小國尊大,各自達成其最佳策略。而關鍵在:大國允宜紆尊降貴放下身段,以誠意行動尊重小國。
譯文:
治理大國之君,能如江海之處於卑低之處。如此百川細流莫不交相歸附;猶雌獸以母儀靜柔之姿,吸引雄獸欣然順服。
雌獸常以母儀靜柔之姿折服剛強;亦常以母儀靜柔之姿安居卑下。
是以大國若以謙卑之姿尊重小國,則能贏得其心歸順。
同理小國若以謙卑之姿尊重大國,則能贏得其心信服。
故或是大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小國;或是小國以謙卑之姿尊重大國。
大國如此做,不過是想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小國如此做,亦不過是想爭取尊重互不侵犯。
是以大國尊小、小國尊大,各自達成其最佳策略。而關鍵在:大國允宜紆尊降貴放下身段,以誠意行動尊重小國。
〈按:此章亦有儆示後世海峽兩岸和平相處之道:「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之微言大義。〉
老子〈維基分享〉
= = = = = =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註一:本章版本頗多,字數多寡不一。大致從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疑似王弼本舛誤者,則從正確他本。〉
〈註二:「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王弼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疑似後人鉛印遺漏〔古書有斷句無標點〕;茲訂正之。〉
〈註三:「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嚴靈峰本自謂考證作「雖有拱璧以坐駟馬,不如先進此道」亦通。茲從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成語熟語: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
註解:
道者,萬物之奧:奧,室之西南者曰奧;猶深藏不露貌。道者,萬物之奧;喻自然無為之道,是萬物生生不息之主宰。
全句譯解:聖人仁君所行自然無為之道,其形深藏不露,是萬物生生不息之主宰。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善人,指能體察道體之聖人仁君。寶,貴重;喻憑恃以行施政。不善人,喻不克體察道體之世俗百姓。保,喻憑恃以保平安。
全句譯解:此為能體察道體之聖人仁君,所以憑恃以行施政;亦為不克體察道體之世俗百姓,所以憑恃以保平安。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言,謂柔巧善言也。市尊,謂取得尊敬也。美行,謂高風亮節也。加人,謂悅服人民也。
全句譯解:聖人仁君懂得以柔巧善言來取得尊敬;也懂得以高風亮節來悅服人民。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人之不善,喻人民之桀驁不馴者。何棄之有,謂豈能以其桀驁不馴而捨棄之?
全句譯解:而人民之桀驁不馴者,聖人仁君豈能以其桀驁不馴而捨棄之?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三公,指古之太傅、太尉、太保,為國之重臣。拱璧以先駟馬,喻懷大璧而駟馬前導之尊貴榮典。坐進此道,喻就地恭進此道體以確保國治民安也。
全句譯解:世間名位諸如尊立天子,設國之重臣,俱懷大璧而駟馬前導。與其重視朝廷立君封侯之榮典,何如就地恭進此道體以確保國治民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不曰,反問語;不正是之意。有求以得,有罪以免,喻道之於君有所追求必能因虔敬而獲得;道之於民有所蒙罪亦能因教化而減免。
全句譯解:亙古以來所以尊重自然之道何因?不正是道之於君有所追求必能因虔敬而獲得;道之於民有所蒙罪亦能因教化而減免嗎?
譯文:
聖人仁君所行自然無為之道,其形深藏不露,是萬物生生不息之主宰。
此為能體察道體之聖人仁君,所以憑恃以行施政;亦為不克體察道體之世俗百姓,所以憑恃以保平安。
聖人仁君懂得以柔巧善言來取得尊敬;也懂得以高風亮節來悅服人民。
而人民之桀驁不馴者,聖人仁君豈能以其桀驁不馴而捨棄之?
世間名位諸如尊立天子,設國之重臣,俱懷大璧而駟馬前導。與其重視朝廷立君封侯之榮典,何如就地恭進此道體以確保國治民安。
亙古以來所以尊重自然之道何因?不正是道之於君有所追求必能因虔敬而獲得;道之於民有所蒙罪亦能因教化而減免嗎?
帛書老子甲本印刷版〈維基分享〉
= = = = = =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註:本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一版本斷句作「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相近。茲從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成語熟語: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註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謂行自然無為之治。事無事,謂做輕徭薄賦之事。味無味,謂嘗淡泊恬適之味。要言之,即無私、無甚、無欲也。
全句譯解:聖人無私,行自然無為之治;聖人無甚,做輕徭薄賦之事;聖人無欲,嘗淡泊恬適之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大小多少,喻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報怨以德,謂聖人大公無私不念舊惡,故處世傾向以德報怨。
全句譯解:聖人以大事小,故能以小為大;以多讓少,故能以少為多。而聖人大公無私不念舊惡,故處世傾向以德報怨。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謂聖人解決天下之繁難,必先從易於施行之處著手。為大於其細,謂聖人實踐治國之大事,必先從微小細節之處慎行。
全句譯解:聖人解決天下之繁難,必先從易於施行之處著手;聖人實踐治國之大事,必先從微小細節之處慎行。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必作於易,謂必然起於容易執行之處。必作於細,謂必然成於微小細節之處。
全句譯解:天下繁難解決之事,必然起於容易執行之處。天下實踐治國之事,必然成於微小細節之處。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終不為大,謂大道始終不自以為其生養萬物而尊崇偉大。故能成其大,故能成就其偉大之境界。
全句譯解:是以聖人仁君施行自然無為之道,始終不自以為其生養萬物而尊崇偉大;故能成就其偉大之境界。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夫輕諾必寡信,此即謂輕易的給予人民承諾,必然難以信守諾言。多易必多難,謂因事之容易而不慎重,必然滋生繁難困阻。
全句譯解:此即謂輕易的給予人民承諾,必然難以信守諾言;因事之容易而不慎重,必然滋生繁難困阻。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猶難之,喻以易為難,戰戰兢兢努力以赴。終無難,謂終究沒有困難無功之事。
全句譯解:故以聖人以易為難,戰戰兢兢努力以赴,則終究沒有困難無功之事。
譯文:
聖人無私,行自然無為之治;聖人無甚,做輕徭薄賦之事;聖人無欲,嘗淡泊恬適之味。
聖人以大事小,故能以小為大;以多讓少,故能以少為多。而聖人大公無私,不念舊惡故傾向以德報怨。
聖人解決天下之繁難,必先從易於施行之處著手;聖人實踐治國之大事,必先從微小細節之處慎行。
天下繁難解決之事,必然起於容易執行之處。天下實踐治國之事,必然成於微小細節之處。
聖是以聖人仁君施行自然無為之道,始終不自以為其生養萬物而尊崇偉大;故能成就其偉大之境界。
此即謂輕易的給予人民承諾,必然難以信守諾言;因事之容易而不慎重,必然滋生繁難困阻。
故以聖人以易為難,戰戰兢兢努力以赴,則終究沒有困難無功之事。
= = = = = = = = = = = =
◎關於老子學說概要,請參閱《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說》:
《老子》是跨年代、不同學術思想作者集合的結晶。
以道家為主,揉合儒家、佛家、墨家、法家與兵家思想於一體。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老子》譯解及考證書目:2012/0914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九、《解讀老子》/傅佩榮 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道家〕另類版本〉
老子騎牛圖〈維基〉
= = = = = = = = = = = =
◎《老子》三種主要版本:〔從弼注《老子道德經》為原則,從帛書《老子》乙本為例外。〕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老子》版本補註:
竹簡《老子》甲乙丙三冊〈組〉,可能是原始初稿。
最初完整版,可能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兩種之一。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為綜合後人各版本之通行本。
茲依成書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如次:
竹簡《老子》甲乙丙組=>帛書《老子》甲乙本=>各家版本紛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王弼之後出現之版本。
- 9樓. little daisy2013/05/18 18:35補課.....
補課中....... - 8樓. paulao2013/05/11 13:35現在鮮少有人聽[老調]..
其實像老子這樣高深莫測的智慧早就看透了玄機,總是[天道]與[人道]在互別苗頭吧!
我認為天道不變,是人道無常,所以才會天下[永無寧日]:0)
我認為天道不變,是人道無常,所以才會天下[永無寧日]:
~洵為至理名言。
總是[天道]與[人道]在互別苗頭吧!....正是。
老子之道欲實踐於現代混亂世界~很難!
即使聖人出,也罩不住紛沓擾攘~落個清譽受貶損境地。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22 13:48回覆 - 7樓. paulao2013/05/11 13:27
- 6樓. ti (人回來了 )2013/05/06 12:41圖像詩
何謂圖像詩,中外有別嗎 (乞丐之歌即是
圖像詩) 在詩野格友格子,穆仙弦提到圖像詩
是詩之排列如圖,譬如塔詩?據說,里爾克寫圖像詩是先有圖才有詩
但他簽約的Insel Verlag也只有印刷文字沒有圖/片
我在翻譯有必要把文字排列成圖?
左圖是在網路上找到的圖像詩,不一定要有圖;也不一定要把詩排成圖像。
它可以用抽象文字引人遐思~幻成一首象徵圖像詩。
例一、李白《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例二、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例三、詹冰《雨》:
雨雨雨雨雨雨……
星星們流的淚珠兒。
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
花兒們沒有帶雨傘。
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
我的詩心也淋濕了。
雨雨雨雨雨雨……例四、林亨泰《風景No.2》: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6 14:18回覆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圖像詩是一種美化詩的想像之綜合性概念。
它,並不是古今詩詞的固定格律〈格式〉。李白《獨坐敬亭山》是山水圖像詩。
孟浩然《過故人莊》是田園圖像詩。
詹冰《雨》是梅雨自然現象心情圖像詩。
林亨泰《風景No.2》是特殊風景圖像詩。里爾克《乞丐之歌》是哲理人生圖像詩。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6 14:44回覆
里爾克從丐幫朋友身上悟出「詩文行腳人生」。圖像詩是一種「詩中詩」。
哲理類的詩,很難排成圖像詩。所以 ti 格主翻譯里爾克的哲理詩不須要排成圖。
只要使用適當的文字或空格,便能隱現詩的圖像。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6 15:08回覆 - 5樓. 心念2013/05/06 08:15^^
這樣真好
以後就可慢慢懂些老子了
謝謝心念格主賞文回應。
其實《老子》譯文版本很多;偶翻的比較詰屈聱牙。捐助可洽社福機構,或逕聯繫家扶中心或育幼院等。
可讓衣物等多餘資源能作有效運用~施比受更有福。能捨難捨;亦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之微旨。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6 12:27回覆 - 4樓. 宋子平老師2013/05/02 19:17這樣的譯文,比我國中時的國文老師所譯的更好,高中國文老師也沒您譯的好,您,學問好似滄海明珠。
謝謝子平老師格主的回應謬賞。
一般國文老師關於《老子》釋義較標準。
個人起興試譯,純是主觀學習之作。
國學只略諳一點皮毛;故您過獎了。
子平老師格主的子平學,諒必造詣非凡。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2 21:09回覆 - 3樓. 穆仙弦2013/04/30 22:41老子之道甚深奧
老子之道,肅穆深奧。每回閱讀道德與清靜,總能啟迪我心。
不過,打從十六歲接觸道家經典至今,多年來,依舊是喜好莊子,更勝老子、列子和楊朱。
整體而言,喜好道家更勝儒家。然而,喜好佛家又更勝道家。
謝謝穆仙弦格主賞文回應。
老莊本一家;不過老子學說較雜,後人輾轉添料所致。
莊子學說則較純〈指道家思想〉,也較活潑灑脫飄逸。
《莊子內篇.逍遙遊》:「....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 於 2013/05/01 00:24回覆 - 2樓. *2013/04/29 22:03孔子也嘆服的聖人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 1樓. 淘氣麗莎2013/04/29 18:58思想典範
尊重
謙卑
和平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