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新執政後的首次美中元首會晤30日中午在韓國釜山落幕。「川習會」氣氛融洽,但會後雙方公布的具體成果並不多,主要是對不久前在馬來西亞經貿會談結果的確認,更多是原則性、方向性的立場表達。
研讀中國大陸官方的川習會新聞稿,有不少地方值得留意:首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篇沒提「新型大國關係」,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而是轉而強調中美關係穩定為「各自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並提及分歧、摩擦、風浪、挑戰,這與不久前閉幕的四中全會公報不再延續「戰略機遇期」的表述,高度吻合。
其次,大陸官方新聞稿在最後表示,川普「期待明年早些時候訪華,邀請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說法非常微妙。按外交慣例,正常表述應是,習近平先邀請川普明年訪華,川普接受和表達期待後,再邀請習近平訪美,然後習再欣然應允。換言之,大陸官方新聞稿似乎在暗示川普有「不請自來」的意圖。從這個細節可看出,美中關係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再來,此次川習會幾乎完完全全聚焦雙邊關係或經貿等低階政治性議題。例如,會後唯一具體清單式的成果,就是美中雙方同時宣布,依據不久前在馬來西亞談判的共識,決定在稀土管制、大豆採購、半導體管制、整體關稅、芬太尼關稅等方面各退一步,實現經貿戰停火。相對地,俄烏、中東等議題在此次會晤中幾乎隱身,籠統以「世界難題」帶過。
外界均注意到,此次川習會後,川普直言「沒有討論台灣」,同樣,大陸官方新聞稿也罕見不提台灣。這與去年11月習近平與拜登會晤時,強調美方要認識民進黨和賴清德的台獨本性、明確反對台獨、支持中國和平統一,有明顯區別。川習會無論是公開、私下都不提台灣,無非有兩種可能:
第一,雙方實在喬不攏,不如完全跳過台灣議題,以免後續出現各自表述、各說各話的操作空間。這個跡象從這次川習會前夕,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盧比歐的通話中可窺見一二。這次美中外交高層通話更像是對川習會晤在會務層面的溝通,並自覺把「主角」讓位於經貿議題,而非聚焦具體外交或政治問題。
第二,雙方對台灣議題「現況」感到滿意,均認為不需特意提及。翻看過去美中元首通話、會晤可知,每當北京對美涉台態度不滿時,往往會提高分貝、提出要求或警告。但如果回顧近期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包括維持高於日韓的關稅、至今未同意賴總統過境美國本土,以及美國智庫「親中、疑賴」言論再起,北京是否會評估,台灣並非迫切問題,因而選擇在川習會上淡化處理?
總而言之,「休經貿戰火,控政治分歧」是這次川習會的結果,台灣作為美中的政治分歧暫時得到管控,亦是兩岸改善交流的契機。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