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於去年底全線貫通,通車指日可待。這條隧道長22.13公里,比台灣雪山隧道長約10公里。貫穿天山不僅是地理障礙的突破,更是大陸隧道工程的勳章。
全球指標隧道 成績亮眼
天山勝利隧道施工面臨高海拔、多斷裂帶等挑戰,採用傳統「鑽爆工法」,約需12年,採用自製隧道鑽掘機(TBM,俗稱大約翰)與「三洞+四豎井」創新工法,工期縮短到52個月。此一成就並非一夕之功,而是多年創新所累積的成果。
1990年至今,大陸累計完成公路和鐵路隧道工程逾5萬公里,隧道建設規模增加24倍,里程逾世界總長度的一半。隨著一個個「咽喉」的打通,大陸完成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網建設,並創造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長公路螺旋隧道(延崇高速的金家莊隧道)、世界海拔最高高鐵隧道(蘭新高鐵的金瑤玲隧道)、世界最大直徑單管雙層公路隧道(揚州瘦西湖隧道)等。
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ITA)公布的「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誌性工程」,大陸共9條隧道入榜。包括成昆鐵路沙木拉達隧道、西康鐵路秦嶺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等現代標竿,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大陸隧道工程都十分亮眼。
這份成績單背後,是大陸隧道鑽掘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回顧歷史,1997年大陸興建西康鐵路秦嶺隧道時,以人民幣7億元進口兩台德國中古隧道鑽掘機;30年後終於實現三大突破,其中,最關鍵的技術突破是主軸承的自主研製。儘管2020年前後已實現大部分零件自製,但主軸承仍依賴進口。直到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金屬所聯合其他研究機構和企業,成功研製出直徑8公尺、可承受1億牛頓軸向力的主軸承,終於掌握隧道鑽掘機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關鍵環節。
其次是永續發展。由於TBM都是依隧道大小量身訂製,無法重複使用,大陸積極探索隧道鑽掘機的再造。江蘇常熟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公司首創隧道鑽掘機服務廠,對舊裝備進行專業化修復、功能升級及檢測聯調,已完成超過150台隧道鑽掘機再造。第三是隧道鑽掘機的AI化,能夠即時測報地質、自動糾偏並控制掘進,實現「有人值守、無人操作」的毫米級精準鑽掘。
兩岸優勢合作 共享紅利
如今大陸製造的隧道鑽掘機占據全球70%市場占有率,領先老牌勁旅德國、日本,隧道建設進入完全自主創新階段。不過,仍面臨智慧化核心部件依賴進口、設備耐用性以及複合型人才斷層等挑戰,需要持續創新變革。
隧道的價值在於打破阻隔、連接彼此。雪山隧道施工過程極其艱辛,甚至被《大英百科全書》列為世界最艱鉅的建築工程之一;已完工的蘇花改及8月最新核定的蘇花安計畫,都將透過長隧道與橋梁建設避開危險的舊路段,帶來安全和便捷的東部行車路線。台灣關鍵機械裝備依賴進口,但在工程建設上具有嚴格的施工標準與審核機制,並擁有高標準的精細化管理經驗。這恰可彌補大陸隧道規模化建設中可能存在的細節疏漏。
反過來,大陸擁有全球最多樣的隧道類型,從山地到海底,再到高海拔隧道,每個項目都是應對極端環境的實踐課堂。台灣工程師若能與大陸加強交流,可積累在特殊地質、超大跨度等場景下的施工經驗,反饋台灣本土隧道工程升級。
多年來透過海峽兩岸工程師論壇、巖土工程交流研討會等平台,兩岸隧道工程技術交流管道已建立。隨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增長,山地、高原、海底隧道項目增多,兩岸若能憑藉各自技術與管理優勢合作,不僅可分享產業紅利,更能為全球地底開發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