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的「ADF戰機」計畫再度受到外界質疑存廢。所謂「先進防禦戰機計畫」(Advanced Defense Fighter)是台灣曾經計畫自製的下一代戰機,該計畫目標是設計一款能跟上世界軍用航空發展潮流,具備匿蹤外型、內置彈艙、先進AESA雷達和高功率發動機的第五代戰機,但因技術門檻太高及關鍵組件(如大推力發動機)缺乏外購商源和自製能力,已決定不再自研,而是朝向外購先進戰機方向發展,這對於必須講究實事求是的國防建軍工作屬於必須的決策。
回溯30多年前,礙於當時的國際環境,才讓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轉向法國採購幻象2000-5。原本美國在雷根政府時代認為台灣沒有必要斥資新一代戰鬥機,但到布希時代為利益考量又轉而同意出售F-16,其實此時政府決策者就應看出國際軍備市場的競爭,和能否有實力自行發展航空工業,當時若能仔細規畫則可借力使力,壯大台灣的軍用航空工業潛能。
但一句「國機國造」口號卻讓自製與外購勉強並行,其結果就是得不斷在不同系統間挹注巨資,也讓國際對台灣的軍購產生「要五毛給一塊」的觀感,這種「暴發戶」式的軍購模式也讓我國當年在對外軍購時沒能適時把握機會,向軍售國提出附帶後勤、研發、教育培訓,甚至在台灣設立亞太地區維修中心等以買方市場為主導的額外條件,而要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國防的真「韌性」。
綜觀世界各國第五代以上的戰鬥機已非純然的「研發一架軍用飛機」,而是整個作戰和後勤的系統建設,這已非一般小國能力所能及,所涉及龐大軍工產業資源鏈和附帶精密工業都必須有相襯的配套設施才能勝任。台灣儘管有先進半導體產業,但其他高級金屬冶煉和航太材料技術都尚不足以支撐一架第五代機的研發生產。
觀察明年我國的國防預算已達1兆元以上,在美國對台灣持續要求提高國防預算至GDP5%的前提下,如果再貿然投以鉅資,將是拖垮台灣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何況尚有所費不貲的各型防空飛彈系統升級也是沉重的預算負擔,我國此時應從全面的空防戰力規畫出究竟要如何發展新一代裝備,才能真正滿足未來台海防禦作戰需要。
不久前,新型初級教練機採購案也順勢被國防部帶出,空軍、廠商、科研各有爭取藉口,其實仿效歐美,派出學員赴國外參加可執行多重任務科目的「先導換訓」(Lead-In Fighter Training─LIFT)課程,政治敏感性較低,投資經費也相對廉價,亦可趁早培養學員國際觀,堪稱我國空軍未來建置新一代飛行訓練的參酌對象。
對於一般中、小型國家言,若欲長期編成一支專供飛行訓練之用的教練機部隊,不僅不符合現代軍備講究「多功能」運用原則,也形同對有限國防資源的浪費,但高級飛行訓練課程,尤其是主力戰鬥機部隊的學員養成教育畢竟不可或缺。在「既要保有飛行課程,也要維持訓練品質」的雙重要求前提下,國防部和空軍不妨透過借鏡歐洲北約組織各國空軍的同等模式,試圖從中謀得兼顧之道,以凸顯先進國家低成本、高品質軍用飛行培訓的管道,符合未來和亞太鄰國防務同盟與自主化建軍政策。
放眼世界各國空軍,舉凡編有教練機序列的國家,目前多在籌購新一代機種作為銜接主力戰鬥機的先導換訓建制,尤以原本使用F-5與A-37等美製噴射機的單位,鑒於舊機體飛行壽期的時間壓力,多數都已在積極規畫新教練機的獲得途徑與期程,以滿足既定的飛行學員養成教育,達到維護本國空權戰略的目的。
(作者為前空軍官校校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