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國民黨智庫代表團再度訪美,除訪問華府智庫及政府機構外,也參與哥倫比亞大學Jeffrey Sachs教授主辦的台海和平推演,希冀增進美國對台政策專家與在野黨的交流,及對台灣全貌的認知。
在野黨華府行最深的感觸在於,在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美交流完全被其及外圍組織把持,美方觀點深受民進黨散播不實訊息影響,從去年的國會改革方案到今年的刪減國防預算及核電公投。美方普遍認為在野黨不支持軍購與反對增加國防預算,實際是立院審查僅刪除1%預算,其餘為待行政院說明包裹預算內容後即可解凍。美方也不了解國民黨的立場是支持軍購的同時,也要求應提升國防人才的教育訓練與後勤補給的完整建制,才能使先進武器裝備發揮效果。
社會韌性亦是雙方在溝通國防預算比例的第二主軸。聯邦眾議員暨軍事委員會副主席Rob Wittman,呼籲推動技術轉移,使台灣擁有軍工業生產實力,同時表示台灣面對來自中國大陸海上封鎖的威脅,其社會韌性是潛在隱憂:台灣過度依賴進口天然氣與煤炭,缺乏儲備與替代方案,而台灣的海底通訊電纜也易受灰色地帶攻擊。
代表團則回應,根據陳永康立委規畫,政大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及21世紀基金會舉辦的TTX兵推顯示,台灣的社會韌性包含能源、通訊、金融、半導體供應鏈及醫療戰傷等,對戰爭的承受力是相當脆弱的,其中又以能源及半導體供應鏈為最。前者受制於台灣80%的能源需進口,一旦大陸執行海上封鎖,天然氣僅有11天安全儲量。後者為高耗能產業,光台積電一家預估在2028年的用電量即可達全台的11.7%,一旦斷電,後果堪虞。
故國民黨建議國防預算不能僅限於軍購,也需涵蓋建構社會韌性相關基礎建設:比照「北約模式」3.5%的GDP可用於純軍事預算,另有1.5%的GDP為社會韌性建設預算,兩者相加可達到GDP的5%。此倡議呼應美方希望台灣年度國防預算可達5%的期待,並受到智庫專家,如NCAFP的亞洲計畫主任董雲裳及FDD的Mark Montgomery等人支持。
社會韌性中的能源議題則是交流的第三重點,代表團說明最新出爐的核三廠延役公投,顯示台灣近3/4民眾同意核三延役,支持台灣重啟核能發電,這與美方主張台灣購買核能設備不謀而合,反是民進黨阻擾核電發展。當然,這些事實美方都不會從民進黨口中聽到。
時值國民黨主席選舉之際,所有候選人都應正視與美交流問題。不可諱言,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共同決定了哪一黨的總統候選人能勝出,國民黨必須與美方充分交流、建立互信。誠然,國民黨不能像民進黨一樣變成「舔美派」,但維持與大陸及美國同樣密切的交流,乃屬防禦戰術,確保美方不會被民進黨影響,誤解國民黨立場。
代表團亦跟美方說明,國民黨與大陸交流乃因長期關注並協助台商與台灣同胞,並不會損及國安,反而能增進國安。同時若能也藉由國民黨觀點的灌注,美方才不易被民進黨誤導,誤判台海情勢,導致台海風險陡然驟升。而控管台海危機,避免美中「意外的對峙」,應符合川普政府的利益。
未來帶領國民黨的主席必須要趁下一次大選前,建構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之論述,強化三方交流,成為三方二軌對話的一環。而新任主席可在適當時機訪美,與重要智庫交流,加強美方對國民黨立場的理解,才能營造2028勝選的契機。(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