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挺台鷹派式微,克制派抬頭,賴政府卻仍深信「以實力達成和平」的舊思維,擬大幅增加國防經費取悅美國。但20年來兩岸國力加速失衡,早已不在同一天秤,軍力落差更以等比級數擴大,從近年大陸海、空中武力不斷逼近台灣本島,台灣卻無能為力已可見一斑。

挺台鷹派式微 克制派抬頭

美國主流學術性期刊與媒體,最近頻頻發表「類棄台論」,雖然未必代表川普政府立場,但多少反映華府的政治氛圍。戰爭部政策次長柯伯吉3月在參院任命聽證會表示,「失去台灣對美國利益是個災難,台灣很重要,但無關美國的生存利益。」華府對台灣問題立場的詮釋轉向「不值得一戰」,川普總統本人對台灣的冷漠態度,拉抬了沒有必要為台灣而戰的聲量。

克制派的基本論點是,台灣為東亞火藥庫、衝突熱點,美國應協助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成為能夠自我威懾中共的「豪豬」,另一方面,美國應坦率討論與中共戰爭的成本,阻止錯誤的思維,以為美國的生存與繁榮取決於台灣的政治地位。

中國問題專家史文在「昆西研究院」發表兩篇研究報告,題目分別為「台灣:美國的重要但非關鍵利益」、「超越戰略模糊:支持台灣但不承諾戰爭」,是克制派的最新代表作。他強調,嚇阻中共不要侵犯台灣,防止東亞發生戰爭很重要,但主張美國應窮盡一切手段防衛台灣,則是過度誇大台灣的戰略價值以及中共對東亞的軍事威脅。

史文主張美國應由戰略模糊轉型為戰略清晰,戰略清晰並非承諾以軍事干預保護台灣安全,而是在排除軍事行動的原則下,威懾中國不得脅迫台灣。美國總統應公開宣示,美國不會為防衛台灣與中國發生戰爭,但將以其他所有可能手段支持台灣,以改善兩岸關係。他認為,美國排除軍事介入,北京對完成和平統一將更具信心,武統可能性相對降低。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只對台積電有興趣,未針對台灣問題發表政策性談話,國務卿盧比歐、戰爭部長赫格塞斯也迴避台灣安全議題,對川普政府而言,美中關係比美台關係重要,在川普眼中台灣相對中國大陸是鉛筆尖與書桌,對利益至上、反制度、民粹思維的川普來說,台灣與其說是「共同價值觀的盟友」,不如說是「可交易的籌碼」。

兩岸自己努力 莫寄望川普

賴政府執政後,兩岸敵意螺旋上升,台海安全情勢惡化,北京有意利用經貿利益軟化川普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大陸在川習會前夕,宣布對稀土、稀土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川普隨即以再加收100%關稅回應,美中關係頓時陷入緊張。這究竟是北京談判的策略,或對美關係的顛覆性改變,還需要再觀察,但無論如何,美中台的結構性對抗關係並未改變。

賴總統國慶演說宣告,將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到GDP的3.5%,於2030年達到5%。但中國大陸GDP為台灣24倍,國防支出是台灣12.5倍,軍備競賽無助於軍力平衡,只會因社會福利、教育、經濟建設支出緊縮而降低台灣軟實力。換言之,以純軍事手段因應中共的統一壓力,只會使台灣更危險。

兩岸問題本質上是政治、歷史問題,應以政治解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是前人的智慧。台灣受國際社會重視之處,在強韌的經濟,特別是掌握全球半導體供應命脈。賴政府卻逆勢操作,放棄針對大陸的兩張王牌:溝通對話、半導體護國神山。

賴總統日前接受外媒訪問重申「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希望得到川普的支持,甚至說川普若能讓習近平放棄對台武力攻擊就可以得到諾貝爾和平獎,連「幫助美國再度偉大」之詞都脫口而出,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可以忘記美國1949年、1978年兩度出賣中華民國的歷史,而單一依賴美國嗎?

川普心中只有「讓美國再次偉大」,一切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與其將命運交到川普手中,不如兩岸自己努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