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罷免投票只剩最後幾天,藍綠卯足全力進行決戰部署。綠營的「抗中、反共」是終極殺招,罷團更藉「兩蔣」想攻陷深藍票倉,裂解藍營基本盤。就反罷而言,國民黨呼籲「對賴清德不信任投票」,民眾黨訴求「還柯文哲公道」,期待強化反罷正當性。

朝野把握最後時間掃街、集結、社群廣宣及名人加持,欲穩盤面,但由於朝野對峙緊繃,加上罷免又是仇恨動員,已陷入零和困境,要從罷免戰役勝出,已不是誰更能攻城掠地,而是哪個陣營能少犯錯、不踩雷。

第一個雷便是「失言」,畢竟對峙衝突激烈,投票前攻防已成為近身肉搏的「巷戰」,也由於情緒緊張或氛圍使然,不符社會觀感的論述若脫口而出,可能讓對方撿到槍。

例如日前白委在造勢場合以三字經飆罵賴總統,雖迅速道歉,但罷免方仍持續操作。又例如有罷免領銜人說:「打假球的人比正規打球的人更認真」、「若台灣投降,中共會把男人送到戰場交換石油,女人及小孩將成為共黨高官『行動器官庫』」、黑熊學院「憑什麼要去救災?」等言論都會引發爭議或讓特定族群不滿。

第二個雷便是高官不夠同理心。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針對丹娜絲風災救災效率,在立院以「921大地震時,台中多久才復電?」來反問立委,引發爭議,郭雖願道歉,但仍被質疑刺痛921災民,同理心不夠。無獨有偶,這次風災,總統雖到南部視察,但言談間也被質疑同理心不夠,例如災民希望請國軍協助清理家園,賴總統卻回「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法律規定,國軍是不能進去民宅的」;災民反映手機沒訊號,賴卻回「郭國文的可以啊!」讓災民受到二度傷害。政府官員若不能「苦民所苦」,恐引發反彈,讓「不信任投票」效應發酵。

再者,超過比例原則的攻擊也會踩雷,更能讓對手操作「受害者症候群」。特別是攻擊的論述、行為或文宣操作,尤其若逾越紅線,刻意醜化、公然侮辱、肢體侵擾,則可能讓被攻擊的立委獲得同情。

最後一個踩雷的可能性是,越接近投票日,罷團和反罷團體的街頭造勢頻率會更多,目前社會因罷免而割裂、對立的情況明顯,不同立場者的衝突也隨之增加,若不同陣營者在街頭對嗆,衝突勢必擴大,更可能被有心人擴大操作,因此各陣營都應按捺好支持者的情緒,避免產生過激或脫序的行為,才能避免失分。

罷免投票的行為本就難拿捏,最後關頭藍綠都必須強力動員,並盡量避免不符社會觀感的言論或舉動,以免引來民意的反撲。決戰前夕,謹言慎行才是金科玉律。(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