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等人本周將再度赴美進行第4次協商,面對對等關稅8月1日即將上路的大限將近,台灣對於稅率仍一片霧煞煞,府院對可能的稅率是三緘其口,面對政府的冷漠、裝傻,企業對於關稅戰後續引爆的各種產業衝擊,恐怕必須自求多福,與其寄望政府談到理想的稅率或提供協助措施,自救才是業者眼前的生路。
政府無感 不管不聽不看
從4月與美方開始談判以來,政府的目標一變再變,從最早希望的零關稅,到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目標是爭取比日、韓更低的稅率,也就是稅率低於25%即可。由於談判過程和內容始終黑箱,加上不同版本的傳言四起,各種雜音其實已干擾產業,但政府仍秉持不管、不聽、不看,一點想對產業說明的意思都沒有。
例如,市場點名汽車和農產品可能是首波衝擊最大的產業;《經濟學人》先前也示警川普最嚴苛的其實是「產業別關稅」,尤其是半導體和藥品兩大重點對象,就算逃得過第一波對等關稅,後面還有232條款在等著,台灣和新加坡更被點名可能受到巨大衝擊。
換言之,台灣企業即將被「放在鍋上煎」,且對等關稅僅是開端,後面美方會再祭出多少貿易壁壘、殃及多少產業,現在沒人說得準,再加上政府的失能,過程中完全有如美方政策傳聲筒和布告欄,對於台灣企業來說,只能戰戰兢兢、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例如預先調整合約內容,或提前出貨,想依賴政府提供有效的訊息和協助,無異是天方夜譚。
平心而論,對等關稅的談判雖說主導權在美方,並不能完全操之在我,但賴政府種種不為而非不能為的冷漠卻是不爭的事實。最簡單的例子,針對對等關稅的稅率,就算眼前還沒有精確數字,要分區間設算對經濟及產業可能的影響,其實並非難事,這也可做為政府後續快速提供產業支援時的參考基礎,但就連這樣類似壓力測試的試算,政府都不願意做。
面對「政治衝第一、經濟放兩旁」的政府,企業應對這波美國的對等關稅可說已經很努力,包括許多業者都已提前和往來對手議約、換約,但廠商的措施只能短期延緩對等關稅衝擊,面對對等關稅衍生長期結構性的改變,最終還是要靠政府相關產業輔導政策和協助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除未提出有效策略,連協助措施的預算都仍在卡關,顯然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
政府冷漠 企業自求多福
經濟問題不分政黨,是全民共業。國民黨與民眾黨近日聯合公布民間版的台美關稅相關調查,指出有50%業者認為已受到關稅影響,甚至有5%業者陸續開始裁員。且若關稅最終為20%,超過半數企業認為將減少1成至3成營收,其中有26%企業損失逾3成;規模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更有35.8%預測營收減少幅度會高於3成。
相較於對台美關稅議題的支吾其詞和淡化處理,政府重心仍停留在政治議題的大罷免而非經濟議題的關稅,姑且不論外界對台美關稅談判結果技術性拖延到大罷免後宣布的質疑,政府只有在選舉時才把經濟發展的口號放在前頭,平日則總是政治掛帥、經濟殿後,讓人如何期待這樣的政府會福國利民,為企業爭取最大利益?
台灣的企業已被政府放生也犧牲太久,就算台美談判最終沒辦法拿到令人滿意的稅率,政府還是責無旁貸應該替企業做點事,例如藍白建議政府可以從穩定匯率、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力供應、提供就業措施及保障、成立專責單位協助AI轉型、建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等5項措施著手,就看政府能聽進多少,還是又本於政治優先的立場而一味否定。
企業面對嚴酷的關稅衝擊,政府不能再無感下去,特別是針對美國後續可能祭出的232條款,必須要有所堅持和因應之道,因為美國若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想逼半導體業赴美投資生產,很可能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徵收高關稅,進而造成產業鏈外移,這不僅扼住台灣半導體生機,更可能掐死台灣經濟的命脈,政府在相關領域的談判必須要更有技巧,盡可能拉長戰線、縮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