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往生淨土的「說法」之德
2025/07/04 20:39
瀏覽1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往生淨土的「說法」之德(象山慶25.7.4)    

    問淨土宗出版社《無量壽經.譯註》科判--<正宗分>四、眾生往生果」有4.說法自在之德」,5.「自利利他之德」又有(3)說法之德」,為什麼? 

    慶答:譯註科判 

 4.說法自在之德,是「說法」「自在」二事,前者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概說,淨土菩薩以經常性說法度眾為要,所說「正法」乃隨順彌陀的智慧,上契諸法實相(法-無違),下契眾生根性(機-無失)。

5.自利/利他之 說法之德--是細述其心態行動,包含了自利(摧滅嫉心,不忌勝,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利他(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1)正說之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相照看。

也就是4.5 兩者之說法之德可以是一略一詳,互相呼應。以智慧度眾生的方式,主要是說法,是故於往生之果報中,再三強調及譬喻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

    其次,此《無量壽經》之組織圖表(科判),乃取自日本淨土真宗柏原祐義[1]淨土三部經講話的看法。比較而言,佛說之經文靈活而隨機人為之科判呆板而條理,雖方便於閱讀者掌握整體之架構綱目及章節之次第關連,但每個人對經論之分析判定,有其專業偏見知識盲點—也就是各有所取所捨,不能完整、週全,且易於教條化而限囿了自/他之(教理)視野,不能開展、變通。初學者或可偶爾參考而不必完全遵從。想了解、探求佛經之義理,最佳的方式是 如臨(法會之)現場,依經文之順序而直接的受持、讀誦,聞佛說法而領略其意,這才有心開意解的受用而不可依賴某人的「科判」而在頭腦上分析、組合,停留在平面的結構及抽象的概念,且被個人之見(一家之說)所侷限(框架)。

       近代學者對"科判"的研究,亦提出類似的評論:「科判」優點,是佛經教義和結構能清楚呈現。湯用彤:「佛典譯本,或卷帙太多,研讀不易,或意義深奧,或譯文隱晦,了解甚艱。不藉注疏,普通人士,曷能通達。「科判」是系統閱讀法,讓佛教界祖師依各自獨到的科判而成立不同的宗派[1]

           科判缺點在過度簡化或扭曲原意,易把整全文本過於瑣碎分析,不利於文本整全了解及深度學習,智者《法華經文句》卷一

      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隨義立品。……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於太清,三光為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若對文本理解要求較高,太依賴科判可能對內容過於淺解,忽略了作者細膩與文本複雜。況且,科判的層次過多,讀者眼花繚亂,過簡則不能捕捉文本關鍵。

         其次,「科判」只能反映作者對佛經解讀,卻不是唯一、必然。該人闡釋動機、理解能力,當時環境等。


[1] 趙敬邦<佛學研究方法的反省(二)>,涂艷秋<判出現前中國佛教注經方法研究>,郭捷立<中國佛教「科判」研究之文獻回顧——從藏經資料談起>,釋真吉以數位分析進行《金剛經》註疏科判脈絡探索

------------------------------------------------------

附:《無量壽經.譯註之科判與經文與經文

4.說法自在之德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5.自利利他之德

(1)正說--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譬喻--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如優曇缽華,稀有難遇;如金翅鳥,威伏外道;如眾遊禽,無所藏積猶如牛王,無能勝猶如象王,善調伏;如獅子王,無所畏;曠若虛空,大慈等

說法之德--摧滅嫉心,不忌勝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正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結歎--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有此一說
上一則: 天界-極樂之虛實
下一則: 發無上願-建超世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