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所捨與彌陀所救(象山慶24.8.8)
淨土宗人強調了阿彌陀佛與婆婆眾生的因緣特深,乃至是唯一的救主,引述了一段經文:「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或:「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1]
文意是:婆婆眾生「煩惱厚重,專行惡業」「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因此:1.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摒棄);2. 一千四佛所放捨;也就是「諸佛都感歎,搖頭而去」,一次又一次的「漏於一切諸佛救度之外,永無出頭之日」;然後說,唯有阿彌陀佛,未成佛前,發願特深,修行特久,功德特多--為我們發下了「必定救度」的大願。《無量壽經》說法藏菩薩「我建超世願」,而釋尊《彌陀偈經》說「發願逾諸佛」,就是要讓諸佛摒棄的娑婆眾生不但脫離六道之苦,且得往生淨土成佛之樂。因此,法藏菩薩--阿彌陀佛,是我們眾生唯一的救主。[2]
以上的說法,在淨土宗叢書中不斷地重複,且再三地被引述,必能讓念佛人感到了欣慰而充滿了感激,有助於弘揚淨土法門的殊勝。
然而,在所謂「聖道門」的著作與說法中,這樣對阿彌陀佛乃眾生之「唯一的救主」的獨尊與強調,似乎很少(不曾)出現。若查核所引經本,似乎在文句與經意上也有出入,只能說是淨土宗人慣用的「取意文」。《悲華經》卷6:
有諸眾生多行貪婬、瞋癡、憍慢,悉當調伏於三乘中,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
五濁惡世,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心無恭敬;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勤行十惡,趣三不善,離善知識,不知親近真實智慧,入於三有生死獄中,隨四流流,沒在灰河,為癡所盲。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擯來集此世界,以離善業,行不善業行,於邪道重惡之罪,積如大山。
爾時,娑婆世界賢劫中,人壽命千歲,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捨無燈,受諸苦惱,而反捨放,各各願取淨妙世界。
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願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臨命終時,悉來集聚,生我世界。
經中主角是「寶海梵志」(今時的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後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愚痴剛強而「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眾生。經中說,因為這些「多行貪婬、瞋癡、憍慢」、「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放捨」、令「一千四佛,大悲不成」的難題;因此,諸佛皆「願取」他淨妙之國而「捨放」此弊惡之世,讓這些眾生,繼續「流轉生死,受諸苦惱」而無有救護、依止;爾時的寶海梵志於此生大悲,而發願他未來成佛之時,一切「五逆、行邪、造罪」的眾生,臨命終時,都來「生我世界」。這樣的誓願,類似於阿彌陀佛;而《阿彌陀經》中十方三世諸佛,也同聲讚嘆釋尊,「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有兩層意思:1.自覺:「行此難事得成佛」2.覺他:「為世間說難信法」,兩者皆是甚難稀有之不思議事。然而,此處提及「賢劫」千佛,釋尊乃第四;應身只得八十餘年,所度有限,而千佛雖相繼出世,而又入滅,中間多有時劫讓眾生處於「無佛」之世……。為此,於聖道門諸行(八萬四千法)之外,特為末法眾生別說淨土門,將諸佛所放捨不受而釋尊亦未能度盡的最苦眾生轉托於阿彌陀佛,因為彌陀久已成佛,曾發超世願,常在西方淨土「今現在說法」,永無過滅之時,是最可靠、最安穩的。且彼此於過去世也有宿緣,《悲華經》卷二:
往昔善持劫時有世界,名刪提嵐,有轉輪王名無諍念,有一大臣名寶海梵志,是梵志生一子,名寶藏。後出家成菩提,號寶藏如來。如來廣為無諍念王說法,王請如來及諸聖眾三月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時寶海梵志勸王及千子發菩提心,聖王即發菩提心願,求清淨國土,寶藏如來與授記。即西方極樂阿彌陀佛是也。
無諍念王(阿彌陀佛)+千子(觀世音+大勢至……);寶海梵志(釋迦牟尼佛)+一子(寶藏如來)。也就是過去於寶藏佛之世,曾為「君臣」,後各出家修行而成佛,無諍念「發菩提心願,求清淨國土」而成了阿彌陀佛;寶海梵志則發五百大願,誓於五濁惡世,普渡眾生。又《法華經.化城喻》三千塵點劫之昔:
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又成了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子,互為兄弟,各自於極樂淨土與娑婆穢土成佛。
由於諸佛的關係深密而複雜,或同體不思議,一佛等同一切佛,諸佛亦是無量佛,這種種實質,非我輩所能卜度與講說;而佛教各宗派依其判釋教相之理論及一門深入行持,於諸佛及眾經,或因此各有所尊所崇,彼此之間應須互通而不互較,堅持本宗而隨喜他宗,各隨所愛與所宜之因緣,依教奉行,他日終必殊途而同歸也。南無阿彌陀佛
[2]如云:「我們罪業深重的眾生,一次又一次漏於諸佛救度之外,若無法藏菩薩為我們發願,以我們的劣根種性,未來無量大劫,又要漏於諸佛救度,永無出頭之日。」「法藏菩薩看到這種情況,主動為我們發願:設我得佛,罪業深重、漏於一切諸佛救度的眾生,我必救度。若我不能完成一切諸佛未完的大願,誓不成佛!」「《悲華經》就說,貪瞋癡強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聚集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擯棄、放捨的。一千四佛代表諸佛,也就是說,娑婆眾生難以救度,諸佛都感歎,搖頭而去。《地藏經》就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十方諸佛中,能救度娑婆眾生的唯有阿彌陀佛,《悲華經》提到,娑婆眾生是被一千四佛所捨棄的,為什麼諸佛會捨棄眾生?因為娑婆眾生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很難救度,諸佛都搖頭、無奈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