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的時代意義與品牌行銷
黃振家博士
淡江大學
對於博覽會,相信不少人是既陌生又熟悉,畢竟現今在台灣,各式各樣以博覽會為名的活動,近年正在台灣時興風行,儘管民眾對於博覽會的認識有限,只能藉由參與體會博覽會的氣氛,但各主辦單位似乎也未審慎使用博覽會之名,往往空有博覽會名稱,就題材或是就規模而言,實則為中小型會展活動,或多或少使得參觀民眾對於博覽會有錯誤認知,失去博覽會本身的教育意義。
事實上,根據國際展覽局(BIE: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所制訂的博覽會公約,針對有關博覽會的定義,公約第一條即明白揭示,所謂博覽會,不論主題為何,主要意義就是提供對於公共大眾有教育價值的展覽場所,其內容可以包含人類生活或人類歷史上所致力於各項領域的成果,或者呈現人類未來展望等各方面題材。而上述定義反映出博覽會基本的教育價值,並且對於博覽會展出的內容,也具體明示為過去與現在人類生活與文明,以及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
當然,自十九世紀以來,博覽會本身的意義,亦隨著時代演進與推移,十九世紀的博覽會,基本上對應人類工業革命的發展,主要目的在於產業振興與產業發展;二十世紀的博覽會,對應人類現代化與都市化的風潮,主要目的在於展示國家、企業實力與繁榮地方城市;二十一世紀的博覽會,則隨全球化的風潮,以全球觀點重新構築博覽會,一方面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課題再省思,另一方面,則回歸博覽會的基本精神,從城市文明出發,繁榮經濟入手。
儘管博覽會立意甚佳,但博覽會相關文化與現象,的確受到人文批判,認為博覽會本身即是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實力展現的競技場,國家主義與商業主義濃厚,儘管有著世界大同、全球一家的理想,但也的確呈現國際政治外交與商業現實;另一方面,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博覽會本身的娛樂化商業化趨勢,現代博覽會似乎已經成為通俗文化與商業娛樂的馬戲團與遊園地,失去博覽會本身啟發開智的核心價值。而上述質疑,的確也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博覽會的觀感,值得關切。
然而從品牌行銷的思維來看,二十一世紀的博覽會倒是值得特別重視與關心。由於品牌是企業對生活者價值的承諾,必須要在生活者期待與企業承諾當中,取得完美平衡,品牌行銷,就是建構在品牌核心價值上,利用各種可能發聲管道與表現機會,在舉手投足間展示品牌,傳遞品牌核心價值,再加上博覽會所具有的市場、競賽與活動等三大屬性,[1] 再結合博覽會相關議題宣傳與活動造勢,博覽會儼然成為品牌行銷的新舞台,甚至成為兼具活動參與及公眾親身體驗的媒體平台,從產業展示活動到議題論述行銷,博覽會的價值不斷地再造更新、與時俱進,兩百五十年來,現今的博覽會,似乎是可以值得投資品牌行銷工具,透過觀眾在博覽會現場置身虛擬與實境互動,博覽會無疑成為品牌演出與展示的新天地。
一般而言,博覽會中的品牌,包括國家品牌、企業品牌與非營利組織品牌。博覽會中品牌的具體表徵,國家品牌包括主辦國家館、地方政府館與參加國家館;企業品牌包括企業展館、企業贊助設施與服務項目;非營利組織品牌包括公協會展館、社會服務機構與志工團體。藉由博覽會進行品牌行銷,必須思考如何在博覽會有限的時空當中,針對與會受眾,就品牌的時間與空間、品牌的實力與能量、品牌的定位主張與宣稱,對應博覽會主題的理念、願景進行演出,如果將此一概念對應博覽會中的三種品牌類型,在博覽會中所進行的品牌行銷課題,可以歸類整理如下表所示。
而針對上述博覽會中的品牌課題,無論是國家、企業或是非營利組織,都必須思考如何將品牌相關資訊以娛樂形式進行演出,以及藉由觀眾在現場的實境體驗創造感動,也就是在博覽會中寓教於樂,透過博覽會進行體驗行銷,完成品牌活傳播(live communication)。
基本上,在現今傳播媒體多元、國際交通發達的現代社會當中,博覽會原本所具有的提供資訊情報功能,也就是在地博覽世界的功能,正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正是參與博覽會經由臨場體驗感動所得到的認識與學習,這也正是品牌與生活者間互動所希冀產生的效應:品牌體驗行銷,當然,這也是新世紀各項會展活動所期望的核心效益:品牌感動行銷。而相較於現今台灣各地以博覽會之名所舉辦的活動,在熱鬧有餘、內容貧乏之際,如何透過博覽會來進行品牌行銷,似乎是值得共同努力的課題。
[1]市場屬性,博覽會提供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聚集一起,展示產品與藝術,宣揚各自國家的長處;競賽屬性,博覽會被視為「都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利用舉辦城市場所,提供各國文化、經濟和科學技術界競爭,激發更多元的城市發展想像空間;活動屬性,博覽會屬於巨型活動,結合會議、展覽、節慶、表演等多元活動特色。



